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腹部外科》2021,34(3)
早期筛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肠道微生态在机体代谢、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CRC的发展息息相关。CRC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利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构建新的CRC筛查工具,提高筛查效率。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在CRC筛查中的应用研究展开评述,旨在讨论肠道微生物的相关致癌机制及其作为CRC筛查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临床应用肠道菌群进行CRC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是人体内菌群的储存库。肠道菌群与人体构成共生关系,不仅参与营养物质代谢、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等正常生理过程,也与人体的多种疾病发生进展特别是胃肠道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影响着肿瘤的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普及化,探索肠道菌群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为胃肠道肿瘤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肠道菌群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种关联提示除了治疗肝脏原发病变外,肠道菌群的平衡也应作为HCC治疗的重要靶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方法:共纳入121例HCC患者。分别提取患者粪便的D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丰度。双歧杆菌/肠杆菌(B/E)1诊断为肠道菌群失调(ID)。采用单因素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HCC患者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HCC患者双歧杆菌的丰度明显低于肠杆菌[Log5(6.24±1.30)/g vs. Log5(7.59±1.11)/g,P=0.000]。ID发生率为77.69%(94/12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单核细胞计数是双歧杆菌(P=0.000)和ID(P=0.008)的主要影响因素;总胆红素(P=0.011)、性别(P=0.027)、空腹血糖(P=0.038)是肠杆菌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单核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性别和空腹血糖可能是影响HCC患者的肠道菌群,从而导致ID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可能为HCC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提供潜在靶点,同时也为肠道菌群干预治疗HC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进而极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有关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逐渐兴起。炎症性肠病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免疫变态反应,而炎症性肠病与骨量丢失密切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MicroRNA直接的相互作用可以治疗炎症性肠病。为此,我们提出设想,肠道菌群可能调节肠道MicroRNA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潜力,现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MicroRNA与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与MicroRNA;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四方面展开综述,支持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MicroRNA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观点,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位居癌症第3,死亡率位居第2。CRC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微生态在环境因素中占重要地位。肠道内的微生物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这些微生物彼此相互作用并参与宿主细胞的生命活动,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RC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结肠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常见及第二位肿瘤致死癌症疾病, 由于基因突变的发生及肿瘤转移等事件造成CRC的预后不良。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学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在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肿瘤异质性检测、肿瘤转移机制探究及循环肿瘤细胞(CTCs)监测等有着特殊的技术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流程及数据处理并回顾目前单细胞测序在CRC应用进展, 从而为了解CRC发生及肿瘤进展过程中的肿瘤内异质性、深入理解CTCs的应用与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多种机制,如慢性炎症、免疫调节、膳食成分代谢及基因毒素产生导致的DNA损伤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结直肠肿瘤外科操作如术前肠道准备、消化道重建等会扰乱正常肠道菌群构成,而肠道菌群失调又可引发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影响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因此,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外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状态下保持稳态,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肠道菌群的数量及组成亦发生改变,导致菌群失调。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梗阻时肠黏膜屏障破坏,造成菌群失调,而后者可通过影响肠黏膜屏障功能加重肠梗阻,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中药有助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临床常用于肠梗阻的治疗。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体胃肠道由1014细菌组成,这些肠道菌群与肠黏膜上皮密切接触,通过影响肠屏障功能和宿主免疫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对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即肠黏膜免疫系统[1]起调节作用。有研究发现[2],IgAN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IgAN患者粪便菌群多样性、菌群总数和厌氧菌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特别是进展性IgAN患者的梭菌、肠球菌、乳酸菌、白细胞和双歧杆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以往研究证实,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人群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情况[3],有观点提出CKD导致的肾脏损害和全身症状与肠道菌群改变及其代谢产物有关[4],而菌群失调与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之间密切相关[5]。随着IgAN发病机制及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肠道菌群失调致病学说逐渐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IgAN与GALT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着密切联系。进一步发掘总结肠黏膜免疫系统与IgAN发病机制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能够进一步明确IgA肾病发病机制,为将肠道黏膜作为防治和延缓IgAN进展的治疗靶点的假说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肠道黏膜屏障有助于防止肠道内菌群紊乱,食物、化学药物等直接与黏膜裸露面接触,这对于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其免疫功能对机体的健康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肠道免疫功能具有一般性的屏障作用,还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在机体肠道内环境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免疫屏障构成复杂且受肠道菌群、饮食等的影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研究肠道菌群、免疫系统、骨代谢三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宿主免疫系统来作用于机体骨代谢的机制,这可能对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新的思维策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肠道免疫功能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人们将肠道菌群称为一个“被遗忘的多细胞器官”。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成为近年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加之广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肠道菌群的稳态对调控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紊乱会引起及加重包括骨质疏松为代表的多种慢性疾患。笔者对近年来骨质疏松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重点探讨通过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从而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是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笔者试从酒精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述酒精导致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认为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改变了菌群组成和肠道环境,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拟杆菌门,减少了厚壁菌门(尤其是乳酸杆菌),加之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破坏了骨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了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部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等因素,具体可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虽然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胆道结石形成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能与胆石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引起代谢变化,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胆石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也不甚清楚。笔者综述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s a rare complication; it represents an exceptional oc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prosthesis. The Authors report one case of intestinal hemorrhage caused by interruption in the posterior suture-line between prosthesis and aorta. The hemorrhage has been the cause of death in this patient 4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exact diagnosis has been recognized only at autopsy, after a gastroduodenal resection performed for a suspected bleeding peptic ulcer. Pathology, ethiology and diagnosis of this case are comm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微生物是与宿主共生的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当其发生紊乱时将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其代谢产物也对全身代谢性疾病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骨代谢性疾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是肠道微生物群所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能够很好地反映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功能,大量的研究证明其在骨代谢性疾病中起着调控作用。中药在调控肠道菌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SCFAs的调控。笔者就单味中药及提取物与中药复方通过调控SCFAs影响骨代谢,从而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Intestinal flora can be modified by diet in both humans and rodents. Excess caloric intake in obese humans and rodents promotes proliferation of the bacterial phylum Firmicutes. Bacteria of the Firmicutes phylum permit more efficient intestinal extraction of nutrients. Oral transplantation of Firmicutes flora into axenic mice is sufficient to make them obese. The translocation towards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lipopolysaccharides released by lysis of Gram-negative intestinal bacilli promot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This inflammation plays a role in the 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epatic steatosis in rodents. Pharmacological or dietary manipul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may be a new 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it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肌少-骨质疏松症受到全社会关注。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库”,在调节肌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归属于“痿证”。本文基于“后天养先天”理论的内涵介绍了肠-肌轴、肠-骨轴理论,证明肠道菌群与肌肉、骨骼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微生物-肠-肌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强调肠道菌群是肌少-骨质疏松症共同存在的发病因素。同时,基于“后天养先天”理论阐述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综述文献说明目前研究现状,提出肌骨共治具有可行性的观点。旨在为深度研究肠道菌群与肌肉、骨骼分子间的联系,发挥中医药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高,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积极探索CKD进展的危险因素是目前肾脏病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越来越多学者指出,肠道菌群变化与CKD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CKD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后可引起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