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而如何缝合关闭筋膜缺损是手术最大的难点。常规的缝合关闭技术存在闭合或缩小缺损困难、术后血清肿发生率高、腹壁塑形效果差等不足。笔者中心在前期应用“立体缝合”技术缝合关闭缺损,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造口旁疝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中应用“立体缝合”技术和常规缝合技术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立体缝合”技术在造口旁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的造口旁疝患者资料,其中44例采用“立体缝合”关闭缺损(研究组),29例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关闭缺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均实现了筋膜缺损的完全关闭,对照组无法完全关闭缺损9例(31.0%);研究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47.45±10.44)min,平均手术时间(132.14±13.72)min,对照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为(33.72±8.64)min,平均手术时间(113.97±18.30)min,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8% vs. 27.6%,P=0.036),两组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 vs. 3.4%,P=0.640)。研究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 vs. 20.7%,P=0.027)。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6(5~7)d,住院费用为(72 998.79±15 352.46)元,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6(5~7)d,住院费用为(72 998.79±11 542.77)元,两组间该两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7,P=0.708)。结论 立体缝合技术应用于造口旁疝修补术中,可有效关闭筋膜缺损,减少术后血清肿和复发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立体缝合术在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0月75例在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以立体缝合技术处理疝囊和缺损,另外37例患者以传统缝合方式关闭缺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关闭缺损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放率)及术后(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部位事件发生率)情况,并对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结果 观察组的关闭缺损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而中转开放率(0.00%)低于对照组(16.22%),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手术部位事件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2%),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5.68%(P<0.05)。结论 立体缝合技术在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少中转开放率,有效关闭筋膜缺损,避免术后手术部位事件发生,患...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腹壁疝修补术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全球每年有200万例左右的腹壁疝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优势明显。然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与腹腔镜下腹膜外补片修补术(ESR)这两种腔镜术式的优缺点及疗效如何,尚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ESR与IPOM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腹壁疝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湖南省11家医疗机构收治的157例行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4例行ESR(ESR组),33例行IPOM(IPOM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术后近远期效果。结果 全组无中转开腹病例或围术期死亡病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BMI、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例疝环横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环闭合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片固定方式ESR组以自固定和缝线固定为主(91.1%),而IPOM组以钉枪固定为主(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IPOM组(2.4±0.8 vs. 2.8±1.0,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IPOM组(21 001元vs. 38 437元,P<0.05)。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10.3个月,ESR组无复发病例,IPOM组2例复发(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是湖南地区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的主流术式之一。由于固定方式和网片选择的不同,ESR较之IPOM而言,术后疼痛更轻微、费用更低、复发率更低,且并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后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随着微创理念及技术的发展,经腹腔镜完成腹壁切口疝手术已成为趋势,但由于腹壁切口疝位置大小不定,暂无成熟的布孔方法供术者参考,使得手术术式的学习难度较大,不合理的布孔还易导致手术难度加大。笔者在此介绍一种基于数据分析与计算的模型化布孔方法,并通过与传统经验性布孔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势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的44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研究组(23例),对照组采用术中放置观察孔后以手术经验放置操作孔的布孔方法,研究组采用术前腹部轮廓分析,并按照步骤划定限制条件,根据操作器械尺寸计算合理距离的方法指导穿刺孔放置位置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布孔时间(7.28 min vs. 9.93 min)、平均手术时间(67.62 min vs. 79.10 min)、术中加孔率(17% vs. 48%)均明显减少(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 vs. 19.0%),术后住院时间(5.13 d vs. 5.76 d)及术后复发率(4.3% vs. 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IPOM手术采用模型化布孔法可以缩短布孔时间,合理的操作孔布置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粘连分离、缺损缝合及补片固定的难度,降低手术总时间及术中增加操作孔的几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复发疝的几率。模型化布孔法以客观数据+定量计算代替传统布孔法的经验决策,在方法步骤上更明晰,并可以在使用中不断更新改进,将有助于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手术的规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切口疝的微创修补理念在疝外科界已经形成共识,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腔镜下的补片固定技术仍然是一个难点。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新式的切口疝补片固定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120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IPO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的补片固定方式采用“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观察组),另60例采用传统疝钉双圈固定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以及疝环最大缺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补片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35.5 min vs. 47.7 min,P<0.05),平均疝钉固定数量少于对照组(36.6枚 vs. 44.2枚,P<0.05),平均术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分 vs. 4.6分,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3.9万元 vs. 4.8万元,P<0.05)。两组患者在血清肿、补片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26.3个月与25.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切口疝复发率(1.7% vs. 5.0%,P=0.61)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 vs. 8.3%,P=1.00)。结论 “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可缩短补片固定时间,减少疝钉使用数量,节约住院费用,并且可降低切口疝术后早期疼痛的发生,该方法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THA的病人12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将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对照组60例,切除后关节囊,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补重建。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脱位定义为早期脱位,比较两种方法对术后早期脱位率的影响。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腔引流量、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1.6±9.5) min,对照组为(45.1±7.5)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8,P=0.036)。观察组术腔引流量为(129.6±11.9) ml,对照组为(136.8±12.4)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7,P=0.269)。观察组未发现早期脱位,对照组早期脱位4例(4/60,脱位率为6.667%),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为(86.1±5.0)分,对照组为(85.9±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092)。结论 在后外侧入路THA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的手术方式早期脱位率低,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会在颈前部留下瘢痕,严重影响颈部美观,尤其对于年轻女性且有瘢痕体质的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腔镜甲状腺手术可经过乳晕、腋窝或胸乳等入路进行病灶的切除,具有隐形疤痕的作用,但有部分观点认为腔镜甲状腺手术因为要建立皮下通道及手术空间,其创伤更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行经胸乳入路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指标,进一步评价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外科手术治疗106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采取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腔镜组),54例采取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美容效果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115.3±22.7)min vs.(87.5±26.4)min,P=0.037];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开放组[(22.3±6.4)mL vs.(45.2±7.1)mL,P=0.009;(25.6±6.5)mL vs.(49.5±12.7)mL,P=0.011];腔镜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4.52±0.31)d vs.(7.81±0.86)d,P=0.027];腔镜组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开放组[(9.33±1.40)分 vs.(3.41±1.24)分,P=0.033];腔镜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1.77±0.34)分 vs.(4.52±0.55)分,P=0.024];腔镜组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6.2% vs. 18.4%,P=0.018)。结论 与开放甲状腺手术比较,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切口小、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美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其中老年患者是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群体。然而,对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目前尚无定论。局麻Lichtenstein术难度低、效果好、术后愈合较快,在临床中运用广泛。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因其视野开阔、可发现对侧隐匿疝、可同时处理双侧疝等优势而被越来越多外科医生接受和推荐。本文主要对接受局麻开放疝修补术或全麻腔镜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和病历系统搜集资料,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130例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老年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开放Lichtenstein术67例(开放组),腔镜疝修补术63例(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开放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腹腔镜组(78.94岁vs. 71.83岁),术前麻醉风险比例、各种合并症比例以及双侧疝发病率均高于腹腔镜组(均P<0.05);其余基线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开放组缩短(1.51 d vs. 2.16 d)、术后1 d疼痛评分低于开放组(2.70 vs. 3.58)(均P<0.05);两组间术后各并发症(切口感染、血肿、血清肿、神经感觉异常、尿潴留)发生率、1年复发率、长期疼痛(>3个月)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中,疝侧、麻醉风险分级、术前合并症均是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评估的内容。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后,选择行腔镜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巨大切口疝修复通常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手术,由于关闭巨大缺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病理生理后果,甚至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术前渐进性气腹(PPP)可以扩大患者腹腔,促进疝内容物重新回纳,而A型肉毒毒素(BTA)可以可逆性松弛腹壁肌肉,两者联合用于巨大切口疝修复术的术前准备可能起到互补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PPP联合BTA在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PPP联合BTA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术前准备,治疗的巨大切口疝患者7例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侧腹壁肌肉BTA注射以及腹腔置管建立PPP,利用CT软件测量患者PPP+BTA处理前后侧腹壁肌肉长度、厚度以及疝囊容积(VIH)和腹腔容积(VAC)变化,记录PPP+BTA处理后的不良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7例中,男4例、女3例,中位年龄59(44~71)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5.6(21.3~31.2)kg/m2;6例患者为初发疝、1例患者为复发疝;合并基础疾病2例。PPP+BTA处理后,患者平均每边侧腹壁肌肉长度增加3.5 cm;平均每边侧腹壁肌肉厚度减小0.3 cm;VIH平均增加量为829 mL、VAC平均增加量为2 982 mL、VIH/VAC比值降低1.7%;患者的疝内容物均有不同程度自行回纳腹腔。在PPP+BTA准备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腹胀腹痛,1例患者出现肩背部疼痛,1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均自行缓解。患者均顺利完成IPOM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86±11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4±1.1)d。术后患者VAS评分均低于3分,无需使用镇痛药物。术后1例患者出现低位小肠梗阻,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出现ACS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0.4±8.8)个月,未出现慢性疼痛、复发及补片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PPP+BTA行术前准备能够明显增加巨大切口疝患者的腹腔容积、延长侧腹壁肌肉长度,有利于巨大缺损关闭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 cm,与MPA组的(15.24±1.41)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 d,MPA组为(2.61±0.97)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We repeated some of our own previous experiments, as well as some of Torzilli's recent experiments (11) on which he bases his conclusions relating to a nonexchangeable "trapped water" in cartilage. We are unable to confirm Torzilli's findings. We observed partition coefficients for 3H.HO very close to unity. That both the extrafibrillar and most of the intrafibrillar water is freely exchangeable and behaves as available water towards small solutes has been independently shown (3) for other collagenous tissues. All the different permutations of partition experiments have yielded results that are fully consistent with our original picture of the very major fraction of cartilage water being free.  相似文献   

13.
14.
Without any proof, a governmental agency has decreed that Corticotulle was not enough efficient to be reimbursed by National Health Security. Dealing with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another governmental agency has published recommendations which even do not follow basic rules of logic.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are not scientific or medical one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B R Bach  R F Warren 《Arthroscopy》1989,5(2):137-140
We report our observation on the "empty wall" and "vertical strut" sign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nsufficiency. ACL tears most commonly occur in the midsubstance;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se tears often reveals minimal evidence of previous ACL tissue along the intercondylar wall, thus giving the appearance of an "empty wall." In proximal ACL tears, the long remnant of ACL tissue may adhere to adjacent PCL tissue. Arthroscopically, one may see this vertically oriented strut of tissue, which to the casual arthroscopist may mimic a normal-appearing ACL except for orientation and tension. In addition, the "empty wall" sign will be noted because the lateral intercondylar wall becomes easily visible following ACL injury. In two separat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84 such patients, the combined incidence of the empty wall sign was 82%, and the incidence of the vertical strut sign was 50%.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sought for meticulously at the time of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The vertical strut should not be misinterpreted as an aberrantly oriented ACL or partial ACL tear.  相似文献   

20.
Editor—It is a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turning off thevaporizer while leaving the fresh gas flow (FGF) on, du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