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治疗组予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较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H-B分级得分、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26-133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治疗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加拔罐,对照组只用针刺疗法,不加叩刺拔罐。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参照H-B量表评价的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的H-B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15-118
目的评价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B分级情况、Bell氏麻痹十级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分级情况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级多分布于Ⅲ、Ⅳ、Ⅴ级;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多分布于Ⅰ、Ⅱ、Ⅲ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多分布于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与麻痹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杵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腿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气滞血瘀型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杵针疗法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JOA评分、HAMA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7.5%,观察组总有效率92.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VAS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疗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气滞血瘀腰腿痛临床疗效更显著,且可更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安徽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60例证属气虚血瘀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的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价。结果两组患者H-B分级及FDI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降低H-B分级,提高FDI评分,且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显率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3.3%(25/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朱氏头皮针治疗偏头痛继发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偏头痛继发焦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朱氏头皮针针刺治疗,以颠顶会阴足踝区,头面区,额颞区,耳颞区为主穴区,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取上焦区、中焦区或下焦区为配穴区,针刺每日1次,针刺完毕后辅助以头面区被动导引。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HAMD评分及HA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HAMD评分及HAMA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朱氏头皮针能够改善偏头痛继发的焦虑、抑郁情绪,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方式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发作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防风汤熏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4.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周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第4周、第6周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效果比单纯西药治疗方式疗效更加显著,可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有效缓解症状及体征,是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眼针埋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伴味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周围性面瘫伴味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体针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眼针埋针治疗。通过House-Brackmann (H-B)分级、味觉评分测试、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H-B分级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H-B分级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甜味、咸味、酸味味觉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味觉评分升高更为明显,其中两组甜味、咸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6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眼针埋针疗法联合体针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并可改善面瘫引起的味觉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面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5例,分别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给予“面八针”和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依据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治疗组有效率为95.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面八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而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性呕吐的临床疗效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情况。方法:64例神经性呕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5例,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包括休息、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对照组加用维生素B6100 mg静脉滴注,舒必利10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予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焦虑自评量表积分。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8.97%,治疗组有效率为9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性呕吐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刺与中药分阶段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榆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就诊的IFP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中药组口服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针药组急性期口服中药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静止期和恢复期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的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面瘫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评价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 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结果 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H-B分级、FDI指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清中TNF-α、IL-6、NGF、BDNF水平等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针药组效果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和药物分阶段治疗IFP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和面神经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因子水平及提高神经相关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联合皮内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更好的治疗面神经炎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将选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8例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牵正散加减联合电针治疗,研究组给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联合皮内针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TFGS)、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House-Braekmann(H-B)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及肌电图相关指标变化,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①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81.82%)(P0.05);②两组治疗前TFG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FGS评分高于治疗前,QOL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TFGS评分高于治疗前对照组,QOL评分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前H-B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H-B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治疗前CMAP波幅、RI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MAP波幅高于治疗前,RI潜伏期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RI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⑥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81%vs 11.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联合皮内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促进面神经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程在1周内的80例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面部肌力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分期针刺法,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患者取穴:合谷(双侧)、太冲(双侧)。病程在1周后,按先后顺序依次交替选取以下两组穴位。第1组:下关、地仓透颊车、瞳子醪透太阳、颧醪(患侧)、合谷(健侧)。第2组:牵正、承浆、迎香透四白、阳白透鱼腰(患侧)、合谷(健侧)。对照组采用中频电治疗。治疗前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及临床简易评定法评定积分,于临床痊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法结合面部肌力训练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患侧面部治疗,对照组仅予以针刺治疗。共治疗4周(1次/d,5次/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差别。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提高面神经功能恢复(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贝尔面瘫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改善贝尔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史林林  刘力  刘智斌  陈晨  赵盼盼 《中医学报》2019,34(9):1993-1996
目的:比较针药并用与单纯针刺、单纯中药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选用双侧天枢、大肠俞,得气后辅以电针;中药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针药组采用针刺加口服参苓白术散,疗程均为28 d,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针药组有效率为96.7%,优于中药组的83.3%和针刺组的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大便次数均显著减少,且针药组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粪便性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针药组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疗效显著,且可显著减少患者大便次数,降低患者粪便性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连续波、断续波、疏密波3种电针波型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断续波组、疏密波组,各25例。采用华佗牌0.30 mm×40 mm针灸针常规针刺患者面部患侧,选取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穴,运用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1次/d,留针30 min;采用华佗牌SDZ-Ⅱ电针仪,连接阳白(+)和四白(-)、地仓(+)和颊车(-),各组选择相应波型进行电针刺激,以能看到患侧面部表情肌群随电波而颤动或收缩、电针抽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度;配合TDP照射患侧面部,时间为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总体评分并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1个疗程后H-B量表总体评分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波组总有效率为96%,断续波组为80%,疏密波组为88%,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各波型组间疗效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神法结合养血通络中药对恢复期面神经炎患者肌电图及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调神法针刺及养血通络中药口服治疗。初次就诊时及治疗结束后运用肌电图检测,并根据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定疗效,同时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定积分。随访1年,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及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CMAP波幅较大,R1潜伏期较短(P0.05),且治疗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调神法治疗面神经炎较常规治疗疗效更好,疗程更短,并发症出现更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加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连续治疗15 d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杨氏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降低(P <0.05),但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杨氏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较治疗前降低(P <0.05),但两组杨氏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能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取穴少,操作简单,可替代常规针刺,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揿针配合桂枝汤治疗小儿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门诊就诊的32例小儿贝尔麻痹患者采用揿针+桂枝汤治疗。揿针每2天1次,中药每天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B评分变化。结果: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都为100%,家属及患儿接受率为93.75%。H-B评分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配合桂枝汤对小儿贝尔麻痹有较好疗效,且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揿针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纳入的4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两组各21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和口服维生素B12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揿针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结果观察组(针灸结合揿针组)与对照组(针灸组)在治疗4周后未发现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在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90.5%要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6.2%(P0.05)。结论针灸结合揿针组在缩短针灸治疗疗程及提高针灸治疗疗效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为揿针治疗面瘫的进一步临床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