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焦湿热证治三、湿困中焦【证候】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本证为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中焦脾胃之湿浊,可因湿热直中,也可由膜原传归。湿中蕴热,故身热不扬。湿困于脾,气机失展,则见脘痞腹胀。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上逆而见呕心欲吐。湿阻于内,故口不渴。若湿阻清阳,津液失布,则口渴,但多渴不欲饮或喜热饮。湿邪下趋则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均为湿邪偏重之象。  相似文献   

2.
湿温缓脉辨     
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认为:“湿温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主要特点:初起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表现。”笔者当初在校时对湿温病理解不深,而对“脉缓”倒记得很牢,因为它与现代医学伤寒中的“相对缓脉”  相似文献   

3.
湿温是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之季。乃由于天暑下逼 ,地湿上蒸所形成的湿与热两种阴阳不同属性的病邪 (湿热病邪 )合而为患。初期多以恶寒少汗 ,身热不扬 ,午后热甚 ,头痛如裹 ,身重肢倦 ,胸闷 ,脘痞不饥 ,面色淡黄 ,口不渴 ,苔白腻 ,脉濡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初起  相似文献   

4.
消法,一般是指运用有消导或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气、血、痰、食、水、热、寒等所结成的病邪,使之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消法,主要用于痞证、小结胸证、气滞腹胀等证。现归纳于下,以供临症参考。 一、清热消痞法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热痞证。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兼烦渴,苔黄,脉数。痞证与小结胸证病变部位均在心下(胃脘部),鉴别要  相似文献   

5.
甘露消毒丹见于《温热经纬》,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笔者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疗夏令暑湿季节诸多疾患,疗效显著,现介绍于此。 1.湿温(伤寒) 张某,男,32岁,起病已九天,始觉发冷,继则发热,体温持续在40℃左右,曾在某医院诊断为“上感”,予青霉素、链霉素,发热未退,于1989年7月9日入院。症见身热不扬,体温38.8℃。汗出不畅,头晕肢倦,渴不欲饮,胸痞腹胀,小便浑赤,舌质红,舌苔白厚腻,徽黄,脉濡缓。血常规:白细胞4.6×10~9/L,中性0.7,淋巴0.3,  相似文献   

6.
先辈承庚方,名大镳,安徽芜邑人,(1882~1952)临证四十余年,擅长内妇科杂病。现就其应用甘露消毒丹的经验,整理数案,介绍如下。 一、湿温案:杨××,女,26岁,1944年8月20日初诊。患病旬余,经治未效。证见:身热稽留,头重面垢,胸痞腹胀,咳声不扬,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得寐,神志欠清,有时谵语,赤疹隐约,胸布白(疒咅),便溏,溺赤,舌苔白腻中黄,脉濡缓,证系湿温病邪弥漫三焦,深恐痰浊内蒙发昏痉,治以清热利湿,化浊豁痰,方予滑石15克,黄芩、茵陈各9克,  相似文献   

7.
伤寒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感受湿热病邪,湿热不化,蕴蒸日久,热盛伤津,产生腑实燥结或热传营血,甚至湿胜阳微,病情凶险。小儿伤寒的临床表现为,学龄期儿童的症状与成人相似,一般有持续发热、神情淡漠、相对缓脉、纳呆、腹痛、腹胀、便秘、玫瑰  相似文献   

8.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主要症状。起病缓,传变慢,有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主要留恋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后期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两种不同的转归。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流行性感冒、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属于湿温范畴。 在治疗湿温病过程中,一般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之法。湿为阴邪,其性粘腻,与热相结,如油入面,胶结难解。非若寒邪之一汗而…  相似文献   

9.
<正>肛门直肠狭窄指任何原因所致肛门、直肠腔道变窄,并导致排便困难。1诊断依据(1)排便困难,伴肛门坠胀,并有肛门阻塞感。重者可有腹胀,恶心呕吐。(2)有肛周炎症、肛门损伤或肛门直肠手术病史。(3)肛门指检,食指通过困难或不能通过,可触及镰状、环状或管状狭窄环。(4)直肠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狭窄环,狭窄部位可有糜烂、溃疡。2证候分类(1)气滞血瘀:肛门坠胀,疼痛,排便时加重,排便不畅,伴有腹胀、肠鸣。舌紫黯或有瘀斑,苔黄或白,脉弦。(2)热结  相似文献   

10.
湿温病是因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其特点。初期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痞满,苔腻脉缓为其表现。在治疗上,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主张“三禁”,  相似文献   

11.
由于钩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致的寄生虫病。别名"桑叶黄"、"黄胖病"、"懒黄病"。1诊断依据(1)初起足趾、足底有红肿、灼痛、奇痒,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痒疹。常伴咳嗽,重者剧烈干咳,痰中夹血丝,呼吸困难。(2)善食无力,食后腹胀,胃脘隐痛,或嗜异物癖。病久面色萎黄,浮肿,神倦乏力,食欲减退,头晕眼花,口唇爪甲苍白。(3)有  相似文献   

12.
治湿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有外感"六淫"湿邪,有内伤脾虚生湿,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不过外感湿邪致病以湿重症状为重,兼见脾虚之象,如困倦乏力、纳差、口淡黏腻或发甜,胸闷、脘痞、腹胀或恶心欲呕,苔厚腻,脉濡缓.脾虚生湿者,以脾虚症状为主,兼有湿之见证,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或见腹胀、肠鸣便溏或腹泻、舌淡苔薄腻、脉濡弱等.笔者根据我院吴养初老中医临证经验,按照上、中、下焦及四肢湿邪所在部位不同,总结湿邪辨治四法,疗效满意,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1.引起腹胀的原因:(1)产气过多:过量食用某些食物,如卷心莱、韭菜、豆类食品、以及不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这些物质使肠道内细菌分解亢进.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氢,使食者产生腹胀多气,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可因未消化的食物为细菌提供了产生气体更好的基质,而使肠道积气,如有小肠疾病的人,呵因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易产生大量的气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厌氧菌过度生长,亦可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  相似文献   

14.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滑石、白通草、杏仁、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制半夏组成,治疗湿温、暑湿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症见午后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脉濡等。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肺气,白蔻仁辛苦宣中以化湿舒脾,薏苡仁甘淡导下以渗湿泻热,三者均为主药。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为辅药,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舒利气机,宣畅三焦,分消上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心下痞”以“热”为主要病机,但由于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和人体正气盛衰等差异,而有兼寒兼虚兼实的不同,在治疗上多以清、和为主,根据兼证配以温、补、泻诸法。或苦辛相合,或寒温并用,或攻补兼施。五泻心汤方,药仅十味,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热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本方主治邪热内陷心下所致的热痞。《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一证。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候中焦;“浮”在此泛指阳脉,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即心下虽然痞塞,按之却柔软不痛。此非实邪结聚,乃胃气壅滞之故。如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有  相似文献   

16.
<正>胃下垂属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与中医学"胃下""胃缓"相似,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痛苦,疗效欠佳。我科从2008—2012年以中药治疗该病20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00例均为门诊病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少腹坠胀,食欲减退,餐后腹胀(站立时加重、躺卧时减轻),恶心,嗳气,大便溏薄、次数增多或便秘,进行性消瘦、  相似文献   

17.
<正>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1诊断依据(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  相似文献   

18.
<正>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1诊断依据(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  相似文献   

19.
胃院痛病因有多种,常见的有胃炎、消化性溃疡,也耳因胆囊炎、胆石症等所致。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院痛15例,疗效良好,报告于下。l临床资料11病例:15例中,胃炎、胃窦炎9例,胃炎、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炎症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男6例,女9例。年龄28’--56岁。1.2临床表现:上腹胀痛,痞闷,暧气,吐酸,恶心,纳差,大便不调,腹鸣响,或低热。舌苔白,或白腻,或苔黄或黄腻,其.中1例舌光锋无苔,1例为黑腻苔。脉滑、儒或缓,或微数而弦。12治疗方法:基本方:大黄,黄羊,黄连,甘草,丹参,仙鹤草,…  相似文献   

20.
一、凉血解毒法 凉血解毒适用于毒热内盛或外邪明显化热所致之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触痛明显。无热或身热不扬,脉细弦数,舌红苔薄。用《证治准绳》犀角散加减。处方: 犀角5克(水牛角30~60克)生地20~30克 鸡血藤20~30克 油松节10~15克 忍冬藤12~30克 虎杖12~20克 寻骨风10~20克 白花蛇舌草10~20克 海桐皮10~15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