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关于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对象消化道易出血疾病进行筛查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经过大肠镜,明确诊断为下消化道易出血病症的200例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结果,并进行比对。结果免疫法,隐血试验检测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更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役法粪便隐血实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与大肠癌解剖位置没有关联,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等相关肠道易出血类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筛查效果优于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MB应用于粪便隐血试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200例确诊有消化道出血粪便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133例为上消化道出血,67例下消化道出血,100例正常人粪便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简称金标法)、TMB法做隐血试验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TMB法假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真阴性率高于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结论 TMB法由于操作简单,试剂无害,灵敏度适中适合临床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相似文献   

3.
粪便隐血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化学法和免疫法对上、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粪便隐血检测结果的影响,对94例临床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两种方法隐血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自2016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31例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3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以及同期在院在50例正常医护人员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所有患者的大便进行常规测定,比较不同测定方法对大便隐血的检出率。结果:单克隆抗体法对正常人体大便隐血的检出率(10.0%)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12.0%)、单克隆抗体法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3.5%)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0.3%)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克隆抗体法对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0.3%)明显高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71.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两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在大便隐血常规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的特异性高于匹拉米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评价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联合免疫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用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分别对1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65例阴性对照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查阅病历资料,以内镜检测为金标准,探讨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化学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57.1%、96.9%、97.0%、56.8%,而联合免疫法分别为96.4%、98.5%、99.1%、94.1%,化学法检出限高于联合免疫法。结论联合免疫法是目前检测粪便隐血的较好方法,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且符合入组标准又最终完成随诊的患者758例,观察终点包括发生消化道出血、死亡、停止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最长随诊至入组后6个月.结果 男性426例,女性332例,共有48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H2受体阻滞剂(H2RA)、麦滋林+ PPI、麦滋林+H2RA及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患者人数分别为108、240、70、102、238例,各组间年龄及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的用法用量均相同,结果发现5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人数分别为4、12、1、3、28例.结论 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随访6个月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约为6.3%,联合应用麦滋林类胃黏膜保护剂与PPI可最大限度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和筛查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过去我院一直使用化学法检测粪便潜血,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干扰因素多,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反应。近年来沿用了免疫法,免疫法检测粪便潜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尿隐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用单克隆抗体、联苯胺法对100例临床常规粪便隐血检测患者粪便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用两种方法对100例临床患者作粪便隐血试验,所得结果联苯胺法阳性率比单克隆法高26%。其中19位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经临床证实是19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溃疡、出血、肿瘤等情况,而其中45例为联苯胺法阳性而单克隆法阴性的患者,也经临床证实食用动物肉类或西红柿、韭菜、菠菜、芹菜等。结论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潜血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法与化学法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3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与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外健康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讨免疫法与化学法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健康对照组化学法阳性率为5.0%(2/40),免疫法阳性率为7.5%(3/40),免疫法+化学法阳性率为2.5%(1/40)。上消化道出血组化学法阳性率为58.8%(40/68),免疫法阳性率为63.2%(43/68),免疫法+化学法阳性率为75.0%(51/68)。下消化道出血组免疫法阳性率为70.0%(49/70),化学法阳性率为74.3%(52/70),免疫法+化学法阳性率为78.6%(55/70)。结论免疫法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一定程度胜于化学法,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化学法检测,对照组给予免疫检测法;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知,在对30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进行检测后,观察组有259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86.33%(259/300);对照组有7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26.00%(78/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7,P=0.000)。所以,采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的检测中,其检测准确率要高于免疫检测法。结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相对于免疫法,化学法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1.
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隐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联甲苯胺、血红蛋白胶体金检测试纸(Hb)、转铁蛋白胶体金检测试纸(Tf)同时检测粪便潜血对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0例健康人及152例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粪便标本,用邻联甲苯胺、血红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转铁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检测粪便隐血。结果100例健康人邻联甲苯胺阳性检出率为12%,血红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同时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152例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邻甲苯胺阳性检出率为69.5%,血红蛋白阳性检出率为73.0%,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88.2%,同时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91.2%。结论免疫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是血红蛋白由于受到肠内细菌的作用及大肠粘膜产生的粘液成分影响而变性,出现假阴性反应。因此同时测定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可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周曙华 《中国药物警戒》2020,(6):348-352,365
目的探讨低白蛋白血症、年龄对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患者出血性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某院因冠状动脉狭窄行冠脉造影或支架植入术同时使用了阿托伐他汀20 mg、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的患者。研究血中白蛋白含量的影响时,将患者分为低白蛋白(≤35 g/L)组和正常白蛋白(>35 g/L)组;研究年龄的影响时,将患者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统计两组中尿潜血、大便隐血、血红蛋白出现影响的例数并比较其差异,使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以有无出血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心率、红细胞压积、内生肌酐清除率、血中白蛋白含量、有无糖尿病、有无周围血管和脑血管病变作自变量,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低蛋白血症及其他常见出血因素引起出血的风险。结果低白蛋白组和正常白蛋白组服药后尿潜血、大便隐血转为阳性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用药后血红蛋白下降大于10 g/L,且低于正常值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70岁组和<70岁组服药后尿潜血转为阳性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服药后大便隐血转为阳性的发生率高龄组大于低龄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用药后血红蛋白下降大于10 g/L,且低于正常值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女性、低白蛋白均可增加该类患者的出血风险。结论同时使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低白蛋白及高龄增加了出血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后凝血状况的变化,以及肝肾功能变化对凝血指标和出血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更好地使用达比加群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住院期间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患者的凝血指标、肝肾情况、出血情况,分析达比加群酯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共收集患者247例,男性139例(56.28%),女性108例(43.72%),平均(72.11±29.26)岁。共有189例患者测定了便潜血,其中免疫法检测阳性或弱阳性患者32例(16.93%),化学法检测阳性或弱阳性患者30例(15.87%)。共有220例患者测定了尿红细胞(高倍镜),其中阳性患者30例(13.64%)。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前后TT、APTT值变化十分明显。肾功能对APTT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CrCL>50 mL·min-1的患者免疫法、化学法便潜血阳性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6.77%,15.48%,尿红细胞阳性患者比例为1.08%;30 ≤ CrCL ≤ 50 mL·min-1的患者免疫法、化学法便潜血阳性的患者比例均为25.00%,尿红细胞阳性患者比例为9.52%;CrCL<30 mL·min-1的患者免疫法、化学法便潜血阳性的患者比例均为22.00%,尿红细胞阳性患者比例为25.00%。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应注意应密切监测。ALT或AST一项或两项均升高组的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后,免疫法、化学法便潜血阳性的患者比例均为29.17%,尿红细胞阳性患者比例为26.93%。相比于正常组患者分别升高了2倍和2.03倍,而尿红细胞阳性患者比例升高了2.22倍。结论:高龄、有出血史等高危患者使用达比加群时注意凝血功能监测,当APTT升高2倍以上时,注意是否有隐匿性出血。肾功能对APTT无明显影响,肝酶异常时APTT延长。肝肾异常患者使用达比加群时出血风险增大,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研究不同年龄区间的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时间胃镜检查与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小儿患者108例,其中,62例为男性,46例为女性。对108例患儿采用纤维胃镜方法检查消化道出血现象,为进一步确诊对个别患儿采取剖腹检查。结果88例患儿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5例患儿诊断为小肠出血;4例患儿诊断为咽血综合征;11例患儿未检出病因。结论年龄较大患儿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尽量保证在消化道出血48h内为患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才能得到较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荆晓娟  龙晓奇  赵磊 《安徽医药》2022,26(6):1174-1178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膝骨关节炎( KOA)病人非甾体类药物( NSAID)使用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选取 2015年 2月至 2019年 5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KOA病人 2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KOA病人是否感染 Hp将病人法分为 Hp阳性组( 161例)和 Hp阴性组( 62例),又将 Hp阳性组分为 Hp阳性治疗组( 102例)和阳性未治疗组( 59例),所有病人均采用常规塞来昔布胶囊(NSAID)治疗, Hp阳性治疗组均采用四联用药方案行 Hp根除治疗。比较 Hp阴性组、 Hp阳性组临床资料;各组病人于治疗后 1个月时随访,比较 Hp阳性治疗组和阳性未治疗组病人 Hp根治效果;比较各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贫血、血红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 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Hp阳性组有吸烟史、消化道史的 KOA病人比例分别为 88/161、43/161,高于 Hp阴性组的 24/62、8/62(P<0.05); Hp阳性治疗组 Hp阴性者比例、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 96.08%、(129.87±4.96)g/L,高于 Hp阳性未治疗组的 0%、(121.92±2.45)g/L(P<0.05); Hp阳性治疗组 Hp阳性者比例、上消化道出血者比例、贫血发生率分别为 3.92%、1.96%、1.96%,低于 Hp阳性未治疗组的 100.00%、13.56%、10.17%(P<0.05); Hp阴性组病人黑便、呕血、粪便隐血阳性比例分别为 0%、0%、0%,Hp阳性未治疗组病人黑便、呕血、粪便隐血阳性比例分别为 11.86%、8.47%、10.17%,Hp阳性治疗组病人黑便、呕血、粪便隐血阳性比例分别为 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消化道出血史、 Hp感染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抗 Hp治疗可降低 KOA合并 Hp感染使用非甾体类药物病人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有利于改善贫血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血前7d服用过NSAIDs作为观察组,未服用过NSAIDs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应用NSAID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胃镜表现、预后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17.2%);服用时间平均21.7±19.8d;空腹服药史者35例(70.0%);按医嘱餐后服药15例(30.0%);剂量均为常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消化症状少、Hb水平高、住院时间短,病变部位胃部为主,出血方式ForrestⅠ~Ⅱ少;观察组死亡1例低于对照组死亡12例(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选择COX-2阻滞剂;在服药过程中定期检查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预防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6月-9月收治的165例合并HP感染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3例,进行抗HP治疗,对照组82例常规治疗,随访期为1年.随访期间每月对两组患者行大便潜血检查,每6个月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出现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追踪HP感染情况.结果 随访6和12个月后,观察组上消化道黏膜总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服用阿司匹林6个月后,观察组上消化道症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停药1个月后复查HP感染转阴78例,根治率93.98%.结论 对于HP感染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行根除HP治疗可以降低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n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两种粪隐血试验筛查消化道隐性出血及相关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