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人脾脏径线、体积,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提出正常人脾脏前后径、上下径、厚径及体积参考值范围。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测量软件,分别测量100例正常成人脾脏各径线和体积,男54例,平均年龄(48±177;16)岁;女46例,平均年龄(52±177;15)岁。结果脾厚径、长径、上下径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男性脾体积较女性稍大,但消除体重影响后,脾重指数男女比较无明显差别( P >0.05),不同年龄组间脾上下径和脾体积大小无显著差异( P >0.05)。 CT脾脏95%定量医学参考值范围:脾厚径2.28~4.72 cm,脾长径5.95~12.81 cm,上下径5.01~2.03 cm,脾体积29.50~292.18 cm3。结论采用脾脏上下径测量简便、易行,脾脏上下径>12 cm提示脾脏增大,脾脏正常值的提出对临床诊断脾脏疾病具有非常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80例肝硬化病例,较全面地进行肝硬化的CT诊断研究。方法全肝CT平扫后肝硬化组和正常组同时进行肝增强CT扫描,对肝叶径线及其之间的比率进行Standard Test统计对照。结果17例肝硬化的尾叶比正常组增大;32例显示尾叶变小,右叶没有异常变化,右叶左右径线(R2)/尾叶左右径线(C2)比值大于正常组;31例右尾叶没有明显变化,左叶前后径平均值比正常组明显变小;11例肝硬化右叶前后径大于正常组;另外有13例左叶外侧段明显变长伸至左腹壁,左叶增大。结论肝叶比率失调是肝硬变CT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不同等级肝硬化时各肝叶的体积变化规律为肝硬化患者临床评估、预后及肝胆外科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具价值的资料。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正常组)及40例肝硬化患者(研究组)肝脏进行MSCT扫描,分别测量肝脏各个部位的体积,如左外叶、左内叶、尾状叶、右前叶、右后叶,计算整个肝脏的体积。结果正常组50例正常肝脏体积测量:肝脏总体积为(1275.70±329.58)cm3,左外叶为(229.18±73.39)cm3,左内叶为(224.89±54.78)cm3,尾状叶为(37.85±3.19)cm3,右前叶为(507.06±121.39)cm3,右后叶为(276.72±76.83) cm3。研究组40例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测量:肝脏总体积为(867.29±233.64)cm3,左外叶为(206.53±90.36)cm3,左内叶为(134.89±90.78)cm3,尾状叶为(34.45±8.99)cm3,右前叶为(395.06±135.44)cm3,右后叶为(152.16±55.83)cm3。结论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各肝叶大小的变化表现为右叶和左内叶明显缩小,左外叶略有缩小,而尾叶变化不大,全肝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4.
肝叶比例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螺旋CT研究肝脏的影像解剖结构及其与肝肝疾病诊断的关系。方法:在选定的肝脏横断面CT图像上划出代表肝脏左右叶的测量径线,分别在冠状轴和矢状轴上测量,并计算比例关系,结果:正常肝脏的右叶冠状径A为5.60cm,矢状径B为5.52cm,肝左叶冠状径C为7.25cm,矢状经D为6.82cm,肝左右叶比值A/C为0.79,B/D为0.84,肝硬化以肝右叶萎缩为主,在叶增生不明显,肝癌和慢性以肝左叶增生为主,尤以肝癌增生最为明显,结论:肝脏径线的测量可以为影像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人腹壁上动脉(SEA)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高频分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检测100正常人200条腹壁上动脉各项血流参数,包括内径(D)、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m),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00条正常人腹壁上动脉显示率100%,正常人SEA血流参数为:血管内径D(0.13±0.03)cm、Vmax(30.5±6.3)cm/s、Vmin(4.1±2.2)cm/s、PI(2.5±0.6)、m(0.87±0.17);男性血流速度高于女性;RI表现为老年组〉中年组,老年组〉青年组,而中年组与青年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一种可靠、直观、无创的了解腹壁上动脉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松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386-338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浅表淋巴结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鉴别患者淋巴结的良恶性,并与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频超声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90.5%,误诊20例。良性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值分别为(2.2±0.8)cm、(1.0±0.4)cm,恶性淋巴结长径和短径值分别为(3.4±1.0)cm、(1.7±0.9)cm,恶性组数值均显著大于良性组(t=9.13、5.11,均P<0.05)。恶性组RI为(0.44±0.06),良性组RI为(0.83±0.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淋巴结节良恶性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结合淋巴结内部血流及形态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320排CT观察成人正常甲状腺及周围结构,获取活体解剖数据,为甲状腺疾病诊断及手术提供参照。回顾性分析161例颈部320排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甲状腺形态结构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建立正常值参考范围;并结合CT重建技术观察腺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1)甲状腺前后径和横径测值男性大于女性,右侧叶大于左侧叶;上下径测值男性大于女性,并与年龄呈负相关;峡部的厚度与性别、年龄无关。(2)甲状腺CT平扫密度以38~47岁组测值最高,右侧叶稍低于左侧叶;动脉期、静脉期绝对强化值女性测值较男性高,在年龄、性别及左右腺叶间差异均不显著。(3)320排CT增强可显示甲状腺血管的有无、数量及起止。可清晰显示甲状腺包膜周围间隙、食管气管旁间隙、颈部血管间隙及气管形态。(1)320排CT分辨率高,对细微病变、小血管等分析具有一定优势。 (2)甲状腺的形态结构特征值在不同腺叶、性别及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应细分正常参考值范围。(3)320排CT扫描可一步获得甲状腺及其周围结构的二维、三维像,有助于肿瘤分期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推荐作为术前检查。(4)320排CT甲状腺扫描有效辐射剂量较低,以往过分强调CT电离辐射而轻视其实用价值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活体切齿至齿状线距离与身高和体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胃镜下测量 535例正常成年人(男性259例,占48.41%;女性276例,占51.59%)切齿至齿状线距离,其中同时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质指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535例正常成年人中男性和女性的身高、体质指数、切齿至齿状线距离分别为(165.33±4.87) cm和(154.70±4.15 )cm、(22.93±2.89) Kg/m2和(23.02±2.30) Kg/m2、(40.47±1.65) cm和(38.53±1.27) cm,男性与女性身高及切齿至齿状线距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齿至齿状线距离与年龄和体质指数无相关性(r=0.026,0.081),而与身高有统计学意义(男性:r=0.624, P<0.01;女性:r=0.347 P<0.01)。结论 利用身高长度预测切齿至齿状线距离的公式可以准确进行切齿至齿状线距离个体化预测,对临床上食管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股骨干进行断面测量并利用CT观察髓腔形态,找出数据分布规律,指导临床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时选取适当长度的螺丝钉。方法取成人防腐尸体26具,对尸体股骨行CT扫描观察不同断面的髓腔形态,随后制备股骨标本,测量股骨小转子下缘至股骨髁间窝的距离,将其作30等分,测量每个断面及断面不同倾角的矢状径及冠状径。结果股骨近端髓腔矢状径短,冠状径长,呈椭圆形。小转子下缘冠状径为(3.052±0.921)cm,矢状径为(2.4±0.8)cm;股骨中段髓腔为矢状径长,冠状径短的类圆柱形,股骨干中点冠状径为(2.522±0.912)cm,矢状径为(2.4±1.0)cm,股骨远端矢状径逐渐变小,冠状径逐渐变大,呈近似梯形,股骨髁间窝冠状径为(6.432±1.927)cm。并将该数据指导临床手术,不必对每个螺钉孔进行逐一测深,测量其中一个,便可按规律选钉,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提高了手术精度,减少了损伤。结论股骨各断面的矢状径及冠状径分布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不适,纳差1月来院就诊,查体: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腹部未见明显肠型及包块,全腹无压痛。为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先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后行腹部彩超检查,超声所示:肝胆胰脾(-)。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即刻扫查,幽门通过正常,贲门通过狭窄,贲门管内径0.5cm,管壁不规则增厚,呈低回声团块,中部可见强回声光斑,上下径6.8cm,前后径4.6cm,境界清楚,周缘规整,肝左叶轻度受压,该团块处胃粘膜面光滑完整,余胃壁层次结构正常,未见占位,胃壁蠕动正常。超声诊断:贲门部实性占位(考虑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贲门部胃壁显著增厚,肿物切片送检,病理结果为胃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1.
B超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彤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38-2439
目的:探讨B超预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探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管径.结果:肝硬化出血组肝门静脉管径和脾静脉管径分别为(1.68±0.23)cm和(1.24±0.18)cm,均大于肝硬化非出血组的(1.32±0.21)cm和(1.02±0.22)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肝门静脉管径和脾静脉管径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肝门静脉管径≥1.6 cm、脾静脉管径≥1.1 cm,可作为预测出血危险的参考指标.结论:B型超声显像测定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可作为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冯一星  勇强  张蕾  李春梅  路彤  刘凤菊  秋阳  孙慧 《中国医药》2013,(11):1575-157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分析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的发生率,观察起源异常椎动脉起始部位、内径、走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EDV)及血流阻力指数(RI),并且与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8557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椎动脉人横突孔位置异常的发生率为6.8%(581例),其中左侧发生率为43.0%(250/581)、右侧发生率为35.8%(208/581),双侧发生率为21.2%(123/581)。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为1.1%(99例),其中左侧发生率为96.9%(96/99)、右侧发生率为3.1%(3/99)。病例组椎动脉起始段及椎间段内径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起始段:(3.0±0.7)cm比(3.9±0.7)cm,椎问段:(3.1±0.7)cm比(3.7±0.6)cm],RI均大于正常对照组[起始段:(0.72±0.08)比(0.68±0.07).椎间段:(0.69±0.07)比(O.65±0.07)],椎动脉起始段PSV、ED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RSV:(73±22)cm/s比(66±22)cm/s;EDV:(20±7)cm/s比(20±6)cm/s,P〈0.01或P〈0.05],椎问段PSV、ED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RSV:(52±15)cm/s比(53±14)cm/s,EDV:(16±5)cm/s比(18±6)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快速、无创、无辐射地诊断椎动脉走行及起源变异。椎动脉起源异常主要位于左侧,起源变异的椎动脉常伴有入椎问孔异常、内径纤细,阻力指数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麻醉状态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尾状叶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局部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应用HIFU治疗了16例尾状叶HCC患者,癌灶直径19.4~96.9mm,平均(32.3±18.4)mm,每个癌灶治疗3次。主要用造影CT评价肿瘤灭活效果和局部复发,观测治疗前后肝功能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结果16个癌灶经HIFU治疗后完全灭活10个,灭活率62.5%。完全灭活癌灶的体积和单位有效热剂量分别为33828.4±7713.4、9.27±2.22J/mm3,而未完全灭活癌灶则分别为87330.6±15964.2、2.51±0.42J/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FU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无升高,AFP明显下降,无皮肤烧伤。结论HIFU对尾状叶HCC能够获得较好的局部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癌灶体积和单位有效热剂量影响HIFU对癌灶的灭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肝脏拖出在8例特殊部位肝外伤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应用肝脏拖出实施第VII段或第VIII段、尾状叶等特殊部位肝外伤手术共8例,行间歇性肝门阻断。其中2例行挫裂伤下腔静脉壁修补,1例在第三肝门肝短静脉逐个结扎后,拖出翻转行尾状叶切除门静脉后壁裂伤修补。术中肝门阻断时间(55±21)min,出血量(2140±750)ml,手术时间(75±42)min。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暴露病变清晰,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肝脏拖出术,能解决特殊部位肝外伤的术野显露问题,从而为该部位外伤的处理提供良好的视野和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尿毒症患者左室功能以Tei指数做评价,了解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尿毒症组1为86例尿毒症患者、B组f对照组)为86例正常人群,两组均使用HP-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结果:尿毒症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期内径(LVDs)、室间隔(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1),E/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F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T延长(P〈0.01),ET缩短(P〈0.05),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计算Tei指数明显延长(P〈0.01)。结论:通过Tei指数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功能,证明了Tei指数准确、可靠、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6.
王冬冰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605-2606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超声辅助定位治疗多囊肾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7例多囊肾患者手术情况,其中行后腹腔镜下超声辅助定位治疗肾囊肿239例为超声介入组,行后腹腔镜下介入但术中未使用超声辅助定位手术患者88例为非超声介入组.结果 超声介入组的手术时间为(3.61 ±0.49)h,长于非超声介入组的(3.27 ±0.71)h(t =4.89,P<0.05);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肾脏长度分别为(2.24±0.58)d、(12.01±4.25)cm,均短于非超声介入组的(3.59±2.27)d、(13.39 ±5.21)cm(t=8.49、2.45,均P<0.05);超声介入组术后>l cm囊肿残留的数量明显少于非超声介入组(x2=10.36,P<0.05).结论 后腹腔镜下超声辅助定位手术治疗治疗多囊肾,超声定位更能确定深部囊肿位置,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者囊肿残留发生概率,还可避免发生较大的血管及肾脏集合系统的损伤,使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帮助了解其表现机制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21例患者均属单发低密度病灶;部位:肝左叶12例(57%),肝右叶8例(38%),同时侵犯肝左右叶1例(4.8%);大小:2.5~6.8cm;密度:密度均为低密度且基本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有更低密度区,CT值均小于50HU;边缘:呈不规则分叶状14例(67%),边缘较清楚,类圆形或圆形7例(33%),与正常肝实质分界不清;其他征象:肝内胆管扩张者11例(52%),肝包膜内陷回缩3例(14%),肝内结石5例(24%),腹膜后及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者5例(24%);增强扫描表现:病灶呈轻到中度强化,呈"慢进慢出"特点。结论: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6例确诊为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36例,肝左叶19例,肝尾叶1例,共发现78个病灶。单发癌结节44例,多发癌结节12例,结节直径0.5-3.0cm。CT平扫检出率为61.5%,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7.2%、80.8%和74.4%。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小肝癌有典型特征表现且检出率高,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更丰富、准确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影像学研究,探讨上颌窦气化与上颌窦炎的关系。方法对鼻部不适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分成正常组和上颌窦炎组,每组80例,测量每组的上颌窦体积,分析上颌窦体积与上颌窦炎的关系。结果疾病组右侧上颌窦体积为(9.89±2.86)cm3,左侧上颌窦体积为(10.11±2.54)cm3,对照组的右侧上颌窦体积为(27.16±14.12)cm3,左侧上颌窦体积为(28.35±15.07)cm3,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气化程度与上颌窦炎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气化程度越低,上颌窦炎的发病率越高;反之,气化程度越高,上颌窦炎的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20.
韩燕  ;钱向阳 《中国医药》2014,(9):1274-1276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钠肽( rhBN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顽固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1例,完全随机分为rhBNP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另加用rhBNP,给药方法为rhBNP按1.5μg/kg静脉负荷量后,继之以7.5~10.0 ng/(kg? min)持续泵入48 h。治疗后1周观察疗效,检测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心脏功能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 rhBNP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67.7%(21/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hBNP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分别为(1918±466)、(590±81)ng/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分别为(1803±603)、(990±99)ng/L,2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1), rhBNP组治疗后1周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2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本组治疗前[rhBNP组治疗前后LVDD:(68±8)、(59±7)mm,对照组治疗前后LVDD:(66±8)、(61±8)mm,rhBNP组治疗前后LVEF:(34±7)%、(45±7)%,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35±7)%、(40±8)%],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组间LV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可明显降低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