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药物引起的肝毒性是老年人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发生率是年轻人的4倍多,且类型几乎包括了所有已知的肝脏疾病。因为大多数的临床试验排除了大于75~80岁年龄组患者,有关药物副作用的报告在大于60岁年龄组中相当罕见。为此,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老年患者肝脏的药物副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近年来常见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临床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药物性肝损害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结果:21例患儿均有相关用药病史,病程2~60 d,首诊症状多样,皮肤黄染3例,纳差、呕吐5例,乏力2例,皮疹2例,腹痛2例,面部浮肿1例,皮肤紫癜1例,皮肤瘙痒1例,监测肝功能异常3例,肝脏肿大4例。ALT 109~1 520 U/L,其中>1 000 U/L 2例,TB 6.8~150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例,IgG升高2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型为主,导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抗生素占首位,共8例,解热镇痛药3例。结论:小儿药物性肝损害首发症状多样,肝外症状起病者易误诊,应与病毒性肝病、血液肿瘤性疾病、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鉴别。抗生素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解热镇痛药次之,必要的监测是避免药物性肝损害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警惕和认识,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并对该病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止2004年12月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评价标准分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42例患者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34例,占80.95%,胆汁淤积型5例,占11.90%,混合型3例,占7.14%。引发肝损害的药物中药类16例,占38.10%;抗结核药9例,占21.43%;抗肿瘤药5例,占11.90%;抗生素类3例占7.14%;神经、精神系统药物2例,抗甲亢药物2例,解热镇痛药2例,各占4.76%;降脂药、降糖药及毒品各1例,各占2.38%。结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有增多趋势,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小灵  何朝  杨建国  徐东  尹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270-2271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药物应用的数量不断增加和各级医疗机构中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将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6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8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3岁,平均42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50.00%(43/86)。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2.09%(19/86)。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星 《海峡药学》2008,20(11):138-140
对43例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诱发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生素比例最大(32.6%),其次为他汀类降脂药、解热镇痛药等. 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细胞型多见(65.1%).主要临床表现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及黄疸,肝功能受损以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红素(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2例(74.4%),好转11例(25.6%).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病1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为减少药物性肝病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153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呈逐年增加趋势,以抗痨药物最常见,其次为抗癌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随着新的药物应用引起的药物性肝病不断出现并逐年增多,如降脂药、性激素及减肥药等。结论:药物性肝病的机制可能与在化学物质清除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基因的缺陷,遗传的异质性及细胞色素  相似文献   

8.
<正>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老年药物性肝损害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脏器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服用药物种类较多,而且剂量较大,因而极易造成肝脏损害。这类肝损害是老年人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毒害,因而对这种  相似文献   

9.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爆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06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生素类(40.6%),其次为解热镇痛药(24.5%)、中草药(21.7%)、抗肿瘤药物(9.4%)等。多数病例(89.4%)呈急性起病。部分(11.5%)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导致死亡。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病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及对肝功能的监测等。对药物性肝病要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孙静  李家斌  叶英 《安徽医药》2016,37(3):272-27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RUCAM)量表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为:中药92例(44.87%)、抗结核药41例(20.00%)、抗菌药物14例(6.82%)。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常见,共126例(61.46%),胆汁淤积型67例(32.68%),混合型12例((5.85%)。205例患者中,190例达到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8%,其中肝衰竭型预后最差。结论 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及抗菌药物,绝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43例老年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例分析,探讨老年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防治,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果药物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老年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引起老年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生素17.23%,中药包括保健药14.71%,解热镇痛药12.71%。结论药物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老年肝功能损害的病因,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对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  相似文献   

13.
马百灵  卢沕  田蒋为  余伯阳 《药学研究》2019,38(3):159-162,178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一种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终可引发急性肝衰竭。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医药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市场上撤回批准药物最常见的原因。及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并尽快停止肝毒性药物的使用可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因此,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是及时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本文就以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予以总结评价,以期为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新的见解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瑞  宋育林  任晓非  刘衡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7,21(6):1106-1109
目的 总结药物性肝损伤(DILI) 的临床特点,探讨评估DILI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DILI的106例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指标.结果 DILI病人女性较多(61例,57.5%) ,平均年龄(51.9±16.9)岁,用药以中药、抗菌类及解热镇痛类为主.肝细胞型DILI多见(86例,81.1%),严重程度分级中以中度居多(58例,54.7%),97例(91.5%)病人预后良好.不同严重程度肝细胞型DILI间Hy′s 法则符合率不同(P<0.05),符合此法则的肝细胞型DILI病人肝衰竭的发生率为22.9%(11/4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指标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OR=1.672,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R=8.852,P<0.05).结论 DILI病人大部分预后较好.发病时ALT及INR是预测DILI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齐芬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6,20(8):1603-1605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05例,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表(RUCAM)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儿童与成年患者药物性肝损伤( 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为检索词,检索2002年2月至201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案管理中心的全部病历,将患者中≤14岁者纳入儿童组,≥15岁者纳入成年组。收集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用药情况、临床表现以及DILI的临床和病理分型。结果导致儿童组DILI的主要药物为抗菌药(13例,42%)、中药(9例,29%)和解热镇痛药(6例,19%)。导致成年组DILI的主要药物为中药(79例,69%)、解热镇痛药(12例,11%)和抗菌药(8例,7%)。儿童组26例(84%)、成年组114例(100%)分别在用药3-90 d[平均(18±15)d]和5-90 d[平均(30±20)d]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和尿液变黄,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实验室检查显示,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儿童组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明显高于高于成年组(P〈0.05)。儿童组31例患者中混合型肝损伤15例(48.4%),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各8例(各25.8%);成年组114例患者中肝细胞型肝损伤69例(60.5%),混合型26例(22.8%),胆汁淤积型19例(16.7%)。儿童组混合型肝损伤占比明显高于而肝细胞型肝损伤占比明显低于成年组(均 P 〈0.01)。出现DILI症状后,2组患者均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并给予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成年组所有患者与儿童组27例患儿好转出院,儿童组原发疾病恶化2例,因肝功能衰竭自行出院和死亡各1例。结论儿童和成人DILI的主要致病药物不同,前者以抗菌药为主,后者以中药为主。儿童DILI分型以混合型为主,成人则以肝细胞型为主。儿童使用抗菌药、成人使用中药时?  相似文献   

18.
朱晓静  周梁 《安徽医药》2024,28(8):1689-1693
目的探讨中成药致药物性肝损伤( DILI)的发生原因、发生特征,以期规范中成药的使用,减少中成药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22年 1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成药致 DILI病人 159例,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中成药致 DILI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分布和有无基础疾病有关,而与性别无关;涉及的中成药总共有 16种,主要用于治疗妇科及乳腺疾病、皮肤病、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使用骨康胶囊引发的药物性肝损病人有 31例,占比 19.50%;其次是仙灵骨葆胶囊,占比 11.95%;占比排名第三的是接骨七厘片/丸( 18例, 11.32%);骨科疾病的病人服用相关中成药的时间较长。 159例确诊病人涵盖了药物性肝损伤的三种分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型( 76例, 47.80%)、混合型( 51例, 32.08%)、胆汁淤积型( 32例, 20.13%),肝细胞损伤型病人占比最高。其中,半数以上为轻度肝损伤( 81例, 50.94%)。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科学、规范应用中药,是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中成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双环醇片对严重银屑病患者服用药物所致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中重度银屑病并出现肝损害的患者共计24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双环醇组(n=122)与甘草酸二胺组(n=121).双环醇组患者口服双环醇片,甘草酸二铵组患者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8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检测患者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肝功指标ALT、TBIL、AST、ALP在治疗4周后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双环醇组ALT[第4周:(65.34±29.51)U/L比(90.29±32.27) U/L,P<0.05;第8周:(37.20±15.91) U/L比(55.5±21.93) U/L,P<0.05]与AST[第4周:(71.42±35.92) U/L比(92.84±47.58) U/L,P<0.05;第8周:(36.26±14.42)U/L比(56.30±28.35) U/L,P<0.05)]指标在治疗第4周与第8周显著低于甘草酸二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双环醇组的有效率较甘草酸二铵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4%比66.1%,p<0.001).结论 双环醇片对严重银屑病患者服用药物所致的肝损伤进行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