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砖茶原料降氟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作砖茶的原料茶常含有过量氟,摄氟过高可引起习惯饮砖茶者发生饮茶型氟中毒。为控制氟中毒,开展了降低砖茶原料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原料茶的氟含量可有明显下降且茶水色泽和茶多酚含量无明显改变。这将有可能为控制砖茶高氟难题提供一个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低氟砖茶对儿童总摄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砖茶型氟中毒重病区的西藏那曲县 ,通过对儿童总摄氟量、尿氟、血清氟变化的观察 ,探讨低氟砖茶在预防与控制砖茶型氟中毒中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编著的《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研究指南》中推荐的方法 ,调查了那曲县第三小学 16 1名 8~ 15岁寄宿儿童饮用低氟砖茶前及饮用低氟砖茶后 1周、2周、3周、4周 ,每人每天各种食物的摄入量 ,通过各种食物的氟含量测定 ,计算儿童每人每日总摄氟量。在同样的时间段内 ,随机选择 2 1名儿童进行尿氟、血清含量检测。低氟砖茶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茶与健康研究室研制。2 结果 :… 相似文献
3.
4.
5.
为了解砖茶型氟中毒在成人中的危害程度 ,运用总摄氟量调查 ,环境氟水平及尿氟含量测定 ,氟骨症临床体征检查及X线检查等 ,对西藏那曲县 111名 3 0~ 78岁成人进行了饮茶习惯 ,氟骨症患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那曲县水源氟浓度仅 (0 10± 0 0 3 )mg L ,但砖茶食物 -糌粑 ,酥油茶氟含量分别达到 (4 5 2± 0 74)mg kg和 (3 2 1± 0 65 )mg kg,他们每日每人总摄氟量达到 11 99mg ,其中 99%来自含砖茶的食物。氟骨症阳性体征检出率为 89% ,X线片确诊氟骨症患病率为 83 %。砖茶型氟骨症的阳性体征与X线片检查均表明 ,骨关节退行性变和骨间膜骨化 ,肌腱钙化是其主要特征 ,硬化型 (骨质增多 )氟骨症患病率占 74%。与我国饮水型、燃煤型氟中毒比较 ,砖茶型氟中毒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预防饮茶型氟中毒效果。方法采集预防试点居民饮用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前后奶茶、尿样检测含氟量。结果改用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后,55户居民奶茶含氟量均值由4.18 mg/L降至0.97mg/L、1.13 mg/L(P0.01);居民尿氟含量由3.39 mg/L降至2.22 mg/L、1.86 mg/L(P0.01);居民经奶茶摄氟量由10.26 mg/d降至2.52 mg/d。结论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可有效降低奶茶含氟量,使居民日摄氟量降低,尿氟下降。长期饮用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可能是预防饮茶型氟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是由居民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较高的砖茶水、奶茶、酥油茶等茶饮料, 导致体内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氟中毒,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共7个西部省(自治区)。为了规范砖茶的生产和销售, 控制饮茶型地氟病的流行, 我国原卫生部于2005年发布了国家标准《砖茶含氟量》(GB 19965-2005), 规定每1 kg砖茶含水溶性无机氟的总量不超过300 mg。近20年过去了, 我国饮茶型地氟病流行范围逐渐清晰, 病区居民饮茶习惯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本文综述了砖茶氟摄入量与氟骨症的剂量效应关系, 分析了现阶段病区居民砖茶消耗情况, 对病区居民砖茶氟暴露的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 确认≤300 mg/kg的砖茶氟限量对于目前我国饮茶型地氟病的防治仍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病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有大量饮用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以藏族、蒙古族为多,还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个民族。1984年四川省卫生防疫站白学信首次报道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县发生饮砖茶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为我国第一次关于茶氟中毒的报告。砖茶是我国西部地区游牧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据推算全国有饮砖茶人口大约1000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和掌握新疆伊犁州2020年砖茶饮用情况及地氟病流行情况。方法 在伊犁州9个县市根据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抽取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自然村1个作为固定监测点,每个监测村抽取10户家庭采集砖茶叶样品,监测氟含量,在各监测点调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并对25岁以上成人进行氟骨症X线检查。结果 450份砖茶样品氟含量为116.32~1 481.41 mg/kg,中位数(M)为439.53 mg/kg。168份砖茶氟含量合格,合格率为37.33%。日均茶氟摄入量为2.76 mg,日均茶氟摄入量超过3.5 mg的村有9个。检查8~12岁儿童7 811人,氟斑牙176例,检出率为2.25%;氟骨症X线检查共71人,无新发氟骨症患者,检出率为0%。结论 伊犁州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砖茶氟含量合格率较低,存在儿童氟斑牙患者。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农牧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力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饮茶型氟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防治效果,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四川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考评、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甘孜藏族自治州18县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行县级考核评估.结果 全州管理指标平均得分86分,合格碘盐食用率93.48%,碘盐覆盖率96.47%,甲状腺肿大率2.56%,尿碘中位数174.5 μg/L、尿碘值<50μg/L以下比率8.81%.结论 甘孜藏族自治州88.89%(16/18)的县实现县级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动态,为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卫生厅下发《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于2008—06/10,在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小金和松潘5县地震重灾区开展蚊、蝇、鼠密度监测,蚊、蝇密度统一用目测法,鼠密度用鼠迹法。结果共监测22周次。监测安置点达249点次;蚊平均密度2.71只/(人工.小时);鼠平均密度2.07处/2000m;蝇平均密度0.91只/m^2,蝇密度以厕所、垃圾监测点最高。结论地震后,经过各级疾控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使阿坝州病媒生物总体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了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食物中毒,世界各地均有本病报告,我国吴朝仁等于1958年首次报道新疆由于食用面酱半成品引起肉毒中毒之后,国内各省区尤为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相继有肉毒中毒的报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肉毒中毒已较罕见,但西部地区由于藏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藏民族喜食牦牛血肠及牦牛风干肉,引发的肉毒中毒时有发生。此类中毒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危害大,为此特将近年来经病源证实的2起E型肉毒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报道如下,以供今后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甘孜州45年炭疽疫情动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流调报告,对疫情资料进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45年间,甘孜州共报告炭疽病例1005例,死亡84例。流行表现形式以常年散发伴局部地区暴发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发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发病年龄以农牧民中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例以农业型为主。资料显示,疫情发生与暴发的主要因素是农牧民缺乏科学的自我防范意识,就地宰杀病死畜。畜间检疫和监管力度不严,菌苗接种率低。结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畜间的免疫和监管,卫生、畜牧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相似文献
15.
2002-2005年四川省阿坝州暗娼艾滋病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凯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6):720-721
目的了解阿坝藏区暗娼艾滋病(AIDS)危险行为现状,为在该人群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阿坝州部分县高危场所中暗娼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①安全套使用率偏低,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仅占37.0%,而从不使用的占5.0%;②最近6个月自愿做过艾滋病病毒(HIV)检查的人只有20.07%,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可能的仅为9.73%。结论进一步加强阿坝藏区暗娼AIDS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促进采取安全性行为是今后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四川省南充、广安、巴中、达州4个市,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强化免疫试点的经验,指导全省开展MV强化免疫,加速控制麻疹,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 收集4个市MV强化免疫报表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个市MV强化免疫共接种8月龄~14岁目标儿童3 980 978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下降.通过MV强化免疫试点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对全省免疫规划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结论 此次MV强化免疫达到了预期目的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高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婴幼儿健康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甘孜州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5年0~3岁儿童健康检查23527例的管理方法。结果结果按儿科疾病诊疗常规、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及体弱儿管理方法及标准进行管理,有91.10%的儿童经合理治疗、指导监测达到正常标准。结论坚持保健和临床相并重,因地制宜的对0-3岁儿童实行规范、科学的系统化管理,确定适当的保健医疗才能保证良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Wang X Liu X Liu J Wang G Wan K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2,88(3):396-400
The contamination level of T-2 and HT-2 toxin in cereal crops from Aba area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by rapid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high incidence of T-2 and HT-2
toxin and relatively low contamination level in the samples. The incidence of HT-2 toxin was 49.74% and its average level
was 3.746 μg/kg. The incidence of toxin was 11.64% and the average level was 0.565 μg/kg. The maximum of T-2 and HT-2 toxin
concentration was 3.332 and 34.510 μg/kg,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contaminated samples not only included homegrown products,
but included external purchased rice and flour,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bad storage environment and sanitar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阿坝州高校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病毒性肝炎知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采用SAS9.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实际调查1 524人。有22.38%的学生知道病毒性肝炎常见有五种类型,有58.79%的学生知道乙肝是由病毒引起的,有68.77%的学生认为慢性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有4.13%的学生了解甲肝的传播途径是水和食物传播,有34.36%的学生认为不洁饮食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有45.75%的学生知道乙肝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有22.90%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丙肝的传播途径。有87.93%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到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有78.74%的学生认为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同学可保持交往,但需注意防护。大学生获取肝炎知识最多的渠道是广播、电视,占62.27%,获得渠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87.75,P〈0.01),学生最喜欢的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占63.91%,对不同方式的喜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11.45,P〈0.01)。结论大学生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认识水平较低,同时还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危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