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本文根据该病的治疗进展结合师承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力力 《当代医学》2008,(18):151-151
蛇串疮是一种可见或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状如蛇行,故历代医家有"甑带疮""蜘蛛疮""蛇窠疮".又因其常发于腰肋部位,故而有"缠腰火丹"之称,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炎性皮肤病.本病除具有沿神经走行分布,单侧发病,很少超越前后正中线等特点外,大多数患者其疱疹分布多与肝、胆、脾经有关.  相似文献   

3.
孙力力 《当代医学》2008,(9):151-151
蛇串疮是一种可见或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状如蛇行,故历代医家有“甑带疮”“蜘蛛疮”“蛇窠疮”。又因其常发于腰肋部位,故而有“缠腰火丹”之称,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炎性皮肤病。本病除具有沿神经走行分布,单侧发病,很少超越前后正中线等特点外,大多数患者其疱疹分布多与肝、胆、脾经有关。  相似文献   

4.
蛇串疮是一种可见或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状如蛇行,故历代医家有“甑带疮““蜘蛛疮““蛇窠疮“。又因其常发于腰肋部位,故而有“缠腰火丹“之称,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炎性皮肤病。本病除具有沿神经走行分布,单侧发病,很少超越前后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起于宋以前,成熟于明清,完善于近现代,但其病名繁多,文献浩瀚,中医病名的内涵和外延直接关系到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蛇串疮中医临床路径及辨证施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的56例蛇串疮患者按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并进行辨证施护。结果:56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平均住院日≤10天。结论:正确的中医临床路径及辨证施护可以提高疗效,规范行为,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7.
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呈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辐缠腰火丹.历代医家对本病命名不一,如<诸病源候论>称骶厂、带疮;<外科启玄>称蜘蛛疮;<外科大成>称火带疮;俗称蛇半疮;赵炳南称串腰龙;民间称蜘蛛溜.本病印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常突然发生,皮肤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人较多发病;愈后很少发病.  相似文献   

8.
黄卉 《桂林医学》2000,16(1):114-114
  相似文献   

9.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多生于腰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串腰龙、火带疮、蛇丹等.如生在其它部位者,则称之为蜘蛛疮.此病发病较急,痛如火燎,故又有火丹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此病来势较急,患部呈集簇性丘疹或水疱,常伴有剧烈疼痛,多生于一侧,但亦有环腰而生者.初起患者有轻度不适,如微烧、头痛、倦怠等.局部经过数天后即自行结痂,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老年人病情尤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蛇串疮的临床疗效,为合理、有效地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对220例蛇串疮患者行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3个证型,辨证后使用中药汤剂内服,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皮疹情况及疼痛程度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痊愈100例(占45.45%),显效66例(占30.00%),有效33例(占15.00%),无效21例(占9.55%),总有效率为90.45%。3月后随访,复发8例,复发率为4.02%。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蛇串疮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且复发率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1.
胡美容 《广州医药》2001,32(2):72-72
蛇串疮 ,又称缠腰火丹、蜘蛛疮。中医认为 ,此病的病因病机是因为情志不遂 ,肝火妄动 ,而致肝胆火盛 ,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 ,或年老体弱 ,病后气虚、血虚肝旺 ,或劳累 ,或热毒过盛、气血凝滞等 ,又复受湿毒之邪侵袭 ,内外合邪 ,搏结经络 ,发于肌肤而致病 ,西医称本病为带状疱疹 ,认为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主要是该病毒侵犯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等 ,使这些神经节发炎 ,产生疼痛 ,同时 ,这些病毒可沿周围神经纤维侵入皮肤 ,在皮肤上产生特有的带状或节段性水疱。激发本病的因素主要与细胞的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另外 ,发热、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内外治法结合治疗蛇串疮的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蛇串疮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6例,针罐组37例,针罐加汤药组37例。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甲钴胺,针罐组给予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针罐加汤药组给予针刺加刺络拔罐结合中药汤剂的治疗。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分值均分别比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对3组患者治疗后的VAS分值进行对比,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63.89%,针罐组为75.68%,针罐加汤药组为86.49%,3组间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外治法结合治疗蛇串疮疗效优于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用药的疗效,针灸拔罐结合中药汤剂的疗效优于单纯针罐疗法。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前,师从名医张中涛老师的时候。某天,一位同行搀扶着自己的妻子来求助于恩师。述其妻2个月前胸肋部患蛇串疮,自己用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结合阿昔洛韦口服,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半月后疮愈可疼痛不止,多方求医效不显。余师仔细诊断后,嘱其以十全大补原方+甘麦大枣汤日1剂,连用1周。1周后该医生再次前来,却为登门致谢,口服2剂后疼痛即缓解,渐能入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医穴位贴敷治疗蛇串疮患者大便秘结18例的护理。方法:采用生大黄粉适量加50-70%的温度为40-45°的酒精调成糊状,选择:神阙,及两侧天枢,进行穴位贴敷每日一次,每次4-6小时。结果:贴敷治疗后次日解柔软大便1-2次的有7例,贴敷治疗后第二日解柔软大便1-2次的有10例,1例于贴敷治疗后次日因粪块较硬难以排出粪块,予开塞露润滑排出硬结粪块后解柔软大便一次。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在穴位贴敷蛇串疮患者便秘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蛇串疮是疼痛性疱疹性皮肤病,文章从一般护理常规、辨证施护、皮肤护理、疼痛护理、情志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方面较详细阐述了蛇串疮的辨证施护体会,提示多方面联合进行中医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蛇串疮中医临床路径及辨证施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111例蛇串疮患者,按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并进行辨证施护.结果 111例患者中,痊愈80例,显效21,好转10,痊愈率72.07%,总有效率达90.90%.结论 蛇串疮应用中医临床路径及辨证施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蛇串疮患者的心理情况与情志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蛇串疮患者共6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3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3周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蛇串疮时,可以采用电针治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马拴全教授将蛇串疮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辨证论治,认为上部发病与风温风热有关,中部与气郁有关,下部与湿热有关,分部辨治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王某,男,60岁,1988年3月初,心情不畅,不思饮食,胸中堵塞;3月10日自觉肋部、腰部和背部出现簇集性小水疱,排列成带状,皮色红,灼热刺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口苦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