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某医院2017~2018年185例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和肝病史,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DILI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和转归,保肝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85例DILI住院患者男女比例1 ∶〖KG-*2〗1.60;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70例(37.84%)有肝病史。致DILI可疑药物中,中成药及中药饮片116例次(44.96%);西药例次最多的是抗结核药(34例次,13.18%)。可疑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的RUCAM量表评价结果以很可能(160例次,62.02%)为主。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119例,64.32%)比例最高;严重程度分级以1级肝损伤(141例,76.22%)为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DILI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患者两联及以上保肝药物治疗达155例(83.78%),与指南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医务人员需加深对DILI的认识,同时需加大对中药制剂致DILI的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电子医嘱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某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电子医嘱4 367例,对其类型、涉及的药物种类、具体品种进行统计,并采用帕累托图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医嘱的主要类型为给药剂量不当(1 601例,36.67%)、给药途径或方式不当(545例,12.48%)、药物浓度不当(481例,11.01%)、输液速度不当(470例,10.76%)和溶媒选择不当或无(387例,8.86%)。不合理用药医嘱涉及的主要药物种类为抗菌药物(981例,22.46%)、电解质、维生素及营养药(663例,15.18%)、呼吸系统用药(532例,12.18%)、消化系统用药(446例,10.21%)、中成药(419例,9.59%)和血液系统用药(335例,7.67%)。结论: 针对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建立持续改进措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Pareto)最优分析法对2013~2015年西安地区医疗机构发生的2 076例ADR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患者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 076例ADR中,引发ADR的年龄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累计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为:0~10岁(16.81%)、51~60岁(16.81%)、61~70岁(13.34%)、71~80岁(12.24%)、21~30岁(11.27%)和41~50岁(10.31%)年龄段;抗感染药物(46.97%)、中药注射剂(14.4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9.34%)和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8.14%)四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报告例数最多(35.79%);静脉给药(85.84%);注射剂(88.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3%)、消化系统损害(14.92%)、全身性损害(13.49%)和神经系统损害(10.75%)相关的ADR例数较多。结论:根据西安地区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有针对性加强重点品种、患者的用药监护与ADR检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07~2016年本院152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对用药史、临床表现与分型、肝功能检查值、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 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前5位药品分别是: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和调血脂药;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仅62.5%的患者存在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伤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57.9%)。肝功能检查值异常,以ALT升高最多见(占87.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较好,治愈和好转率达96.7%。94.7%的病例因果关系为极可能和很可能。 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务必提高安全用药意识,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性肝损伤,及早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了解我院经饲管给药的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调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管饲给药病例,对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年内共有384例采用了管饲的给药方法,占同期出院病例的1.48%(384/25 946)。经饲管给药的药物以心血管系统药物(21.09%)、消化系统药物(18.16%)及神经系统药物(14.84%)为主;不合理用药有228例(59.38%),包括选药不当、用法不当与配伍不当等3个方面。 结论: 经饲管给药的特殊性,药师可以更多地在临床用药前实施事前干预,以延续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某院2018年1~6月住院患者的GM1使用情况,参照说明书及相关指南、共识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某院GM1平均药物利用指数(DUI)为1.22,使用量最多的为老年病科;1 435例患者中,适应证不合理242例(16.86%),给药剂量不合理150例(10.45%),用药疗程不合理206例(14.35%),溶媒选择不合理52例(3.62%),配伍不合理4例(0.28%),联合用药不合理16例(1.65%)。结论:GM1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中适应证、给药剂量、用药疗程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应提高GM1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提取国家ADR监测系统中2011~2014年孝感市上报的ADR/ADE有效报告7 732例,采用SPSS 19.0对报告来源、患者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7 732例报告,主要来自医疗机构(6 959例,90.00%)和临床医师(5 061例,65.46%);引起ADR/ADE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 388例,54.90%)和中药注射剂(897例,11.60%);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以静滴多见(69.83%);一般ADR/ADE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2.96%)和消化系统(16.55%);严重ADR/ADE 181例(2.43%),其中严重过敏性反应80例(42.20%),皮肤及附件损害36例(19.89%)。引起严重ADR/ADE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79例(43.65%),中药注射剂32例(17.68%);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4例)、参麦注射液(10例)和头孢呋辛(10例)。结论:加强ADR/ADE的监测报告力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监管,重视严重ADR/ADE的监测,不断提高ADR监测水平,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相关药源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09~2013年解放军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抗感染药物相关的药源性肾损伤报告209例,对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源性肾损伤的药物类别、品种、给药途径、发生时间、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9例药源性肾损伤中,男149例(71.29%),女60例(28.71%),平均年龄(53.48±23.62)岁。涉及抗感染药品5大类54个品种,引起ADR频次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7.08%。ADR的发生时间相对集中,多在用药后1周以内(84.21%)。对可进行肾损伤分期的108例ADR评价,2、3期患者共56例,占51.85%。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其中治愈和好转共185例(88.52%)。结论: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损伤涉及的药物种类和品种较多,且多发生在1周以内,临床应提高对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损伤的认识,并重点关注引发药源性肾损伤频次较高的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分析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2014 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27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ADR报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ADR分级、关联性评价及其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所致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32;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31~4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38.33%。ADR报告涉及9种药品剂型,以膏剂为主,占总剂型59.03%。ADR报告涉及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外用(70.04%)和阴道给药(24.23%)等。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87%)和女性生殖系统损害(24.02%)等,ADR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其中咪康唑(42.73%)引起的ADR例数最多,酮康唑(36.56%)次之。227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200例,新的ADR 27例。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7例,很可能68例,可能142例。ADR病例的转归以治愈和好转为主。结论: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强ADR监测,完善药物使用说明书,规范临床用药,以降低ADR/ADE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8年6月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972例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从患者性别、年龄、ADR/ADE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2例ADR/ADE报告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 ∶1.20;51~70岁患者构成比较高;ADR/ADE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以内(66.46%);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系统损害(38.9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1.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46%)、全身性损害(9.23%)、呼吸系统损害(4.51%),其中严重ADR/ADE构成比为10.49%。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34.57%)和口服给药(32.51%)为主。结论:阿片类药物可引起严重ADR/ADE,临床用药时需加强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评价医院乳腺癌患者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研究206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依据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实践指南对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有效性;按照不良事件评价标准 (CTACE4.03)分析安全性;对患者的住院费、药费和抗肿瘤药物费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疗效评价表明客观缓解率为16.0%(33/206),疾病控制率为65.0%(134/206),疾病进展为7.8%(16/206),未评价的患者为27.2%(56/206)。化疗方案选择合理为80.1%(165/206),化疗方案无依据为19.9%(41/206),给药途径与溶媒超说明书为4.8%(10/206),平均相对剂量强度为89.6%。不良事件多为轻度,Ⅲ级以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住院费用、药物费用、抗肿瘤药费中位数分别为7 870,6 082,3 983元。 结论:抗肿瘤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偏低,可能与多个化疗方案平均剂量低于指南标准剂量相关;需进一步改进用药剂量低、治疗方案选择缺乏依据、给药途径与溶媒用量错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某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住院患者病历,对患者信息、感染部位、药物使用情况及肝功能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729例患者静脉滴注正常剂量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连续给药(8.4±7.0) d后1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ST(125.9±58.6 )U·L-1,ALT(173.0±110.2 )U·L-1],发生率为1.51%。不同年龄、感染部位和给药方案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存在差异。停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6 d后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而给药期间及停药后1~6 d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给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以诱导急性肝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其损伤程度较轻且可逆,但临床使用该药时依然要重视用药期间肝功能的监测, 以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热发生的机制、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热的医药期刊文献,对检索到的符合条件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药物热的药物以抗菌药134例(52.34%)、中药制剂36例(14.06%)、循环系统用药24例(9.38%)为主;静脉滴注占73.05%;225例患者除发热外还伴发其他症状及并发症;部分患者使用抗菌药后血常规有变化。结论:临床上要重视和正确认识药物热,加强合理用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预防ADR发生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16年收集的277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分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77例患者中,50~69岁患者所构成比例最大(42例,45.13%);新的ADR 99例,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ADR)178例;注射剂178例(64.26%),口服85例(30.69%);新的严重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26种,19.12%)、抗肿瘤药(25种,18.38%)和中药制剂(19种,13.97%)最多。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最多;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药物性肝、肾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环孢素A血药浓度在监测肝肾毒性的意义,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使用环孢素A作为主要治疗药物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47例,服药3d后采用HPLC UV法常规测定患者晨起服药前10min及服药2h后的血药浓度,并同时测定肝肾功能指标,统计分析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谷浓度(C0)和峰浓度(C2),及其与患者肝、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患者共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1 236例次,34例患者(22.82%)出现药物性肝损伤,51例患者(34.23%)出现药物性肾毒性。肝损伤患者C0平均为(297.92±74.14)μg·L-1,C2平均为(944.47±148.47)μg·L-1;肾损伤患者C0平均为(311.41±52.80)μg·L-1,C2平均为(926.25±136.02)μg·L-1;患者肝、肾功能指标较正常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肾功能指标(SCr、BUN、UA)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环孢素A的肝肾毒性与其血药浓度存在一定相关性,且C2值可能是更有价值的药物性肝损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药物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9~2014年血液系统药物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7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31∶1,平均年龄(51.4±19.2)岁,青年(31.45%)和中年(28.92%)患者为主;单一药引发占81.27%;抗血小板药(41.24%)、促凝血药(31.20%)、血浆及血浆代用品(11.47%)引起ADR位列前三位;注射剂占比88.76%;静脉滴注(77.86%)为主要给药途径;前列地尔(25.26%),氨甲环酸(22.42%),右旋糖酐40(6.63%)位列引起ADR单品种前三位;ADR导致消化系统(28.69%),心血管系统(22.51%)、皮肤及附件(16.51%)损害列为前三位,临床表现多见恶心、呕吐、静脉炎、皮疹等;新的及严重的ADR临床表现多见血压异常,过敏性休克等。结论:血液系统药物的合理使用需重视,应加强ADR监测以防范或规避相关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ADR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2016年收集上报的新的及严重的ADR从报告类型、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 器官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新的及严重的ADR报告共有400例,占报告总数的64.52%;60~7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为34.25%;发生ADR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男性(50.25%)略高于女性(49.75%);静脉给药引起ADR例数最多(57.00%);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31.25%),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多(32.00%);主要累及系统 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3.00%)、胃肠系统损害(15.50%)及肝肾功能损害(14.00%)等。结论:全院应加强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从而规范药物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6~201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该院2016~2018年上报的2 100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DR报告中,男1 119例(53.28%),女981例(46.72%);患者年龄分布以45~60岁最多,共820例(39.05%)。一般的ADR为2 022例,新的ADR 13例,严重的ADR 64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有1例。医生上报ADR 551例,护士上报171例,临床药师上报1 378例。致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96例,18.86%),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1 104例,52.59%);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受损为主(771例,36.71%)。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了解徐州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病例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05~2016年上报的ADR病例进行分析,并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2年间该院共上报ADR病例1 356例,男性679例(50.1%),平均年龄(36.4±26.1)岁。每年上报的ADR数量从18例到274例不等,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 169例,86.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 110例,81.9%),以单一用药引发为主(1 041例,76.8%);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568例次,22.8%)和皮肤及其附件(537例次,21.6%);ADR由抗微生物药引发最多(1 006例,55.6%),其次是中成药(175例,10.0%)和抗肿瘤药(125例,7.1%);抗微生物药主要以喹诺酮类(29.9%)、β-内酰胺类(27.2%)和大环内酯类(22.5%)为主;引发ADR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该院上报的ADR病例主要由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和抗肿瘤药引起,应加强该类药物的管理,同时积极开展ADR监测,提高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对盐城地区21家综合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地区21家综合医疗机构2015年10月~2016年9月的住院病历,对基本药物的种类、名称、剂型、用法用量、金额等进行调查,并依据药品说明书、诊疗指南等对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共抽取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病历217,761,570份,其基本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00.0%,97.1%,96.8%。各级医疗机构单个病例平均基本药物使用种数为(8.2±4.0),(6.8±3.9),(6.5±4.1)种,基本药物金额占药品金额比例分别为(92.9±20.9)%,(28.0±29.6)%,(19.7±21.5)%。一级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二级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类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使用率较高;三级医疗机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和胃肠解痉药及胃动力药使用率较高。基本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药制剂类等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方面。结论:盐城地区基本药物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合理用药水平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