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麻黄及其与桂枝配伍前后麻黄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变化的特征,并对二者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麻黄单煎液及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后三个时间点(0.25、1.5、3h)组织样品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浓度。结果:与麻黄组相比,给药后0.25h,不同程度的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增加了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在分布的平衡期(1.5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肺组织中的含量,提高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在给药后3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脑组织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含量。结论:桂枝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中的分布;降低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灌服麻黄、麻黄-石膏水煎液后血浆和尿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含量,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麻黄-石膏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伍石膏后5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表现为达峰时间缩短,吸收速度加快,但吸收程度与表观分布容积减少,可能与尿排量的增加有关。此外,石膏的加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来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而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则起“减毒”作用,由此验证了麻黄-石膏合用时“相反之中寓相辅”配伍原则的科学性,同时可为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的麻黄-杏仁药对含药肠吸收液中化学成分含量-效应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初步阐明该药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U6(64)均匀设计表安排药对配比,采用UPLC-Q-TOF-MS/MS分析麻黄-杏仁药对含药肠吸收液中主要差异性成分及其含量;观察含药肠吸收液对大鼠气管环舒张率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效应指标与主要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5找出该药对的显著性差异成分为去甲基麻黄碱(X1),伪麻黄碱(X2),甲基麻黄碱(X3),苦杏仁苷(X4);该药对能明显增加气管环的舒张率(Y1),升高组织中IL-2(Y2)含量,降低IL-4(Y3)与TNF-α(Y4)含量;以差异性成分含量为自变量,效应指标为因变量,得回归方程分别为Y1=-4 810.119X1+3 516.816X2-2 663.871X3-81.310X4+33.562(r=0.937),Y2=4 203.354X1-2 567.853X2+1 445.790X3+47.460X4+237.192(r=0.996),Y3=587.549X1-456.975X2+366.365X3+6.239X4+27.519(r=0.951),Y4=-21 958.981X1-35 885.568X2+40 943.441X3+944.167X4+4 465.528(r=0.968)。结论:麻黄-杏仁药对平喘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去甲基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其平喘机制与各效应成分双向调节气道舒张与收缩功能,以及改变IL-4,IL-2,TNF-α含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3 d,筛选合格后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麻黄-苦杏仁药对不同配比组(N1~N6组)]。上午9:00开始灌胃相应药物,灌胃1 h后立即用2%氯化乙酰胆碱+0.4%磷酸组胺引喘并记录引喘潜伏期,连续给药7 d。末次引喘后即刻麻醉,取出主气管,一部分气管用10%甲醛固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气道病理学特征,另一部分气管匀浆处理,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内皮素-1(ET-1)的质量浓度。同批6只大鼠适应性饲养后分离出空肠、回肠肠段,制备含药肠吸收液,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分析麻黄-苦杏仁药对含药肠吸收液中主要差异性成分及其含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效应指标与主要差异性成分的相关性。结果:N1~N6组肠吸收液的差异性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效应指标分别为引喘潜伏期,ET-1,i NOS,EGF质量浓度以及气道病理学总评分。结论:麻黄-苦杏仁药对延长引喘潜伏期和修复气道损伤的主要物质基础为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其减少i NOS和ET-1含量、抑制EGF生成及维持较低水平NO/ET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甲基麻黄碱,说明麻黄为主要药味,苦杏仁辅助其修复气道损伤,其中N3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刘伟  葛广波  王永丽  黄恺  陈佳美  王长虹  刘平 《中草药》2020,51(8):2035-2045
目的旨在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协定通用处方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小鼠组织分布研究,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mL/min。基于化合物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确认,实现复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小鼠ig清肺排毒汤后血及组织中的移行成分进行了鉴定,并建立了同步测定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野黑樱苷、甘草苷、金丝桃苷、橙皮苷、黄芩苷、次野鸢尾黄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小鼠ig清肺排毒汤后上述9种入血成分的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从清肺排毒汤中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ig给药后,在小鼠血清、心、肝、脾、肺、肾中分别鉴定出12、9、9、8、10、10种化学成分。发现9种化学成分可快速吸收并分布到多个组织,在0.5 h时血清及各组织中除黄芩苷之外的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达到峰值,黄芩苷含量峰值出现在2 h或4 h。重点关注的肺组织中0.5 h时各成分的暴露量依次为麻黄碱(2 759.11±784.39)ng/g野黑樱苷(1 819.7±427.28)ng/g伪麻黄碱(880.60±287.97)ng/g苦杏仁苷(304.43±234.70)ng/g橙皮苷(78.33±38.38)ng/g次野鸢尾黄素(8.62±4.66)ng/g黄芩苷(8.53±1.91)ng/g金丝桃苷(7.72±1.63)ng/g甘草苷(7.68±5.19)ng/g;2h时成分含量为麻黄碱(776.61±148.40)ng/g野黑樱苷(325.20±104.17)ng/g伪麻黄碱(212.21±44.63)ng/g黄芩苷(71.72±23.96)ng/g苦杏仁苷(46.39±36.45)ng/g橙皮苷(13.39±10.99)ng/g金丝桃苷(3.11±0.75)ng/g甘草苷(2.86±0.46)ng/g;4 h时各成分质量分数为麻黄碱(327.61±212.59)ng/g野黑樱苷(173.77±58.21)ng/g伪麻黄碱(84.68±59.04)ng/g黄芩苷(49.33±17.06)ng/g苦杏仁苷(1.26±0.26)ng/g。结论研究建立的UHPLC-Q-Orbitrap HRMS方法可实现清肺排毒汤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准确分析,并明确了ig给药后清肺排毒汤主要成分在小鼠的组织分布情况,为后续清肺排毒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动学信息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注射干酵母制备大鼠发热模型,灌胃给予麻黄汤组方药味主要有效组分(麻黄总生物碱、桂枝挥发油、苦杏仁苷、甘草总黄酮+甘草总皂苷)正交剂量配比不同的9个组方,然后运用LC-MS方法测定麻黄汤7种主要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桂皮酸、苦杏仁苷、甘草苷以及甘草酸)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在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的基础上,计算总量零阶距AUCt和总量一阶距MRTt,探讨配伍对总量统计矩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汤有效组分正交配伍给药后,7种有效成分在发热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差异。正交分析说明不同配伍组分对总量统计矩参数有不同的影响,麻黄汤各组分对AUCt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麻黄总生物碱桂枝挥发油苦杏仁苷甘草总黄酮+甘草总皂苷,而对MRTt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麻黄总生物碱甘草总黄酮+甘草总皂苷苦杏仁苷桂枝挥发油,其中麻黄总生物碱对两者的影响均最为显著。各组分对AUCt的最优组合为A_3B_3C_2D_1,对MRTt的最优配伍为A_1B_1C_1D_1。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4,(2)
目的优化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的煎煮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方法所得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的量;采用ICP-AES,测定金属元素的量。结果麻黄先煎与麻黄石膏先煎均利于麻黄碱、伪麻黄碱的溶出,而且麻黄石膏先煎有利于金属元素的溶出。结论麻黄石膏先煎是麻杏石甘汤最合理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5,(8)
目的采用UPLC-MS/MS探讨不同用量石膏配伍麻黄对麻黄中移行入血生物碱类成分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各组分别灌胃麻黄-石膏不同配比(1∶0,1∶1,1∶2,1∶4)水煎液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 3.2.2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达峰时间(tmax)有显著差异。与单味麻黄组相比,麻黄-石膏1∶1与1∶2组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麻黄碱AUC0-t减少,麻黄-石膏1∶2与1∶4组此三成分tmax均缩短,但对于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麻黄-石膏合用组中,随着石膏用量的加大,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整体表现为t1/2z、MRT、Vz/F逐渐增加,tmax、CLz/F逐渐减少。结论石膏用量的改变可对麻黄中效毒成分的药动学行为产生规律性的影响,与传统医学中麻黄石膏配比用药的临床经验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5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麻杏石甘汤整方及缺石膏麻杏石甘汤两种汤剂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选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睛-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于207 nm波长处测定麻黄碱、伪麻黄碱和苦杏仁苷,237 nm处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流速1 mL·min-1。结果:麻杏石甘汤整方/缺石膏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分别为197.80/183.08,64.32/54.57,448.05/368.79,56.81/50.34,119.76/143.92 mg·L-1,两组中各成分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石膏可影响麻杏石甘汤中其他药味成分含量,增加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含量,降低甘草酸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麻黄-甘草(MH-GC)药对不同配比水煎液灌胃给予大鼠后,血浆中麻黄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大鼠按体重随机等分成4组,分别为MH,MH-GC(12∶3),MH-GC(12∶6)和MH-GC(12∶12),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给药量分别为7.42,9.28,11.13,14.84 g·kg-1。利用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以盐酸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测定血浆样品中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和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MH组相比,MH-GC(12∶3)组中NME和NMP的MRT0-t得到显著缩短,PE的t1/2z和Vz/F也显著降低;MH-GC(12∶6)组中NME,E和PE的AUC0-t均得到显著提高,PE的CLz/F和Vz/F显著降低;MH-GC(12∶12)组中E和PE的MRT0-t则显著延长,ME的CLz/F显著提高。结论:麻黄与不同比例的甘草配伍后,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部分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甘草用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减毒或增效侧重点则不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古方用药针对不同病症药物用量不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麻黄及各拆分组分对肾阳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探讨功效与药性之间的关系,并初步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氢化可的松联合盐酸多柔比星复制肾阳虚水肿大鼠模型,即造模第1,8天分别尾静脉注射盐酸多柔比星(4,3.5 mg·kg~(-1)),与此同时,连续15 d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75 mg·kg~(-1)·d-1)进行造模。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桂附地黄丸组(1.4 g·kg~(-1)),麻黄水煎液低(1.17 g·kg~(-1)),中(2.34 g·kg~(-1)),高(4.68 g·kg~(-1))剂量组,麻黄生物碱(0.020 g·kg~(-1)),非生物碱(0.105 g·kg~(-1)),醇沉(0.132 g·kg~(-1)),挥发油(0.933 3×10-3m L·kg~(-1))组,同时设立正常组,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10 m L·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大鼠代谢笼法检测24 h尿量;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结合法(CBB法)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检测血清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酸鸟苷(c GMP),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雌二醇(E2),睾酮(T)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肾脏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2(AQP2)含量。结果:麻黄水煎液和生物碱拆分组分能够显著性增加大鼠24 h尿量,血清c AMP,T3,T4和E2的水平(P0.05,P0.01);麻黄水煎液和生物碱组分能够显著性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c GMP,T的含量以及肾脏AQP1和AQP2的表达(P0.05,P0.01)。结论:麻黄具有显著的利水消肿功效,生物碱为最佳有效组分,且其利水消肿机制可能与降低肾脏AQP1和AQ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麻黄汤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GC-MS定量方法,测定麻黄汤及麻黄与其它各味中药配伍后构成的组方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并考查其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GC-MS选用特征离子定量法进行测定。结果 该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麻黄单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溶出量较与杏仁合煎液中显著减少,较与桂枝合煎液中显著增多,较与甘草合煎液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法准确、可靠,可作为麻黄汤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定量方法,并为麻黄方剂药动学研究与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监测提供了质控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葛根-麻黄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对葛根素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葛根素含量,流动相甲醇-水(25∶75),检测波长250 nm,建立葛根-麻黄药对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葛根-麻黄药对不同比例(3∶1,2∶1,4∶3,1∶1,1∶2,1∶3)配伍对葛根素溶出量的影响。结果: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平均加样回收率99.67%,RSD 2.2%。葛根-麻黄按4∶3配伍时葛根素溶出量最多(2.408 g·L-1),与葛根水煎液(2.455 g·L-1)最接近,而葛根-麻黄按2∶1配伍时溶出量最少(2.254 g·L-1)。结论:不同配伍比例的麻黄对葛根中葛根素的溶出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HPLC法研究配伍对麻黄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昭晖  罗佳波  胡晓添 《中草药》2004,35(3):269-271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麻黄汤各配伍煎液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L8(2^7)正交设计和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10.00),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的含量。结果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复方中其他成分对测定无干扰,可用于麻黄汤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麻黄、桂枝、甘草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两两交互作用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 麻黄、桂枝、甘草对麻黄汤中苦杏仁苷含量影响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建立麻黄标准汤剂质量控制方法,为所有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制备麻黄标准汤剂,建立UPLC-UV指纹图谱并测定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总含量;采用UPLC-QTOF/MS对主要色谱峰进行结构确认,明确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指标成分转移率、pH,评价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麻黄汤剂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平均总浓度为(2.11±0.70)g·L~(-1);所有麻黄水煎液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5;麻黄标准汤剂对照指纹图谱主要共有峰有10个,包括生物碱、有机酸类和黄酮;麻黄标准汤剂出膏率为(17±3.2)%、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整体转移率为(32.4±8.1)%。该文建立了系统评价麻黄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所有源于麻黄水煎液的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玲  王艳宁  吴曙粤  闫莲姣 《中草药》2017,48(16):3370-3376
目的通过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以婴幼儿支气管炎中药洗液中的主要药材麻黄及白芍的有效成分量作为主要考察指标,考察洗液的稳定性。方法根据婴幼儿支气管炎中药洗液药品质量标准指标,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样品中的麻黄、茯苓、白芍、枳壳、淫羊藿,HPLC法测定样品中麻黄(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总量)和白芍(芍药苷量)的有效成分量,平皿法检测样品中微生物的限度,并评定中药洗液样品的稳定性。结果洗液样品经加速和长期实验测定,性状为深褐色液体;均可检出麻黄、茯苓、白芍、枳壳、淫羊藿;麻黄和白芍的有效成分量分别高于0.18、0.72 mg/m L;需氧菌总数、霉菌酵母菌总数均未超过100 cfu/m L,均未检测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结论 3批婴幼儿支气管炎中药洗液的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良好,可为本品的包装、运输、贮存及有效期的制订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存在形式及温度与酸碱对苦杏仁苷异构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杏仁在不同煎煮温度下L-苦杏仁苷与D-苦杏仁苷的峰面积,同时用该法定性考察酸碱对苦杏仁苷单体异构化的影响.结果: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在不同温度段内具有不同的异构化表现;苦杏仁苷单体在醋酸中未发生异构化,而在氨水、氢氧化钠的作用下均可发生异构化.结论:随着煎煮温度的上升,苦杏仁中L-苦杏仁苷与D-苦杏仁苷的峰面积比值逐渐增加;苦杏仁苷单体能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存在,而碱是导致其发生异构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