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7-01-01—2013-12-31期间被误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腹痛6例,黑便3例,反酸3例,腹胀2例。病理类型:腺癌8例,黏液细胞癌3例,类癌2例,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7例,小弯侧3例,后壁2例,弥漫型2例。内镜分型:溃疡型7例,隆起型5例,平坦糜烂型2例。误诊分布: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8例,息肉3例,十二指肠球炎2例,腺癌1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易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及息肉;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全面认识,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可降低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我们应用内镜诊断 3例十二指肠少见疾病。现报告如下。例 1:男 ,5 4岁。因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 3年 ,加重 2个月 ,于 1998年 7月 2 6日住院。查体无阳性体征。钡餐透视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有一 2 .5 cm× 2 .0 cm充盈缺损。内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有一 2 .5 cm× 2 .5 cm半球状肿物 ,中央凹陷 ,可见0 .8cm× 0 .8cm溃疡 ,底部似火山口状 ,触之易出血 ,其他部位粘膜光滑 ,二次活检均示炎症改变。术后病理 :十二指肠间质瘤 ,位于粘膜下层。例 2 :女 ,49岁。因无规律上腹部疼痛 2年 ,加重伴恶心、呕吐 2个月 ,于 1998年 9月 5日住院就诊。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类癌的内镜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经内镜切除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17例十二指肠球部类癌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2~52岁,平均(36.3±8.4)岁。结果17例患者术前均应用超声内镜诊断,其中考虑为异位胰腺4例,类癌13例,最大直径0.4~1.0cm,均与固有肌层分界清晰。内镜治疗均取得成功,采用透明帽辅助切除法,术中与术后无并发症出现。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均证实为类癌,因此超声内镜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76.5%。患者平均随访观察(20.5±12.4)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超声内镜可以有效地判定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浸润深度,评价内镜下切除指征,但无法术前定性诊断。内镜透明帽辅助下切除治疗十二指肠类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十二指肠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癌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表现为腹痛6例,反酸3例,黑便2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3例,小弯侧4例,后壁2例,弥漫型2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11例患者全部经组织学检查确诊.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检查10例,其中升高8(占72.72%),正常2例.6例患者具有典型的上消化道并发症,分别是食管癌术后复发、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角癌、贲门癌术后复发、反流性食管炎(LA-D级).治疗方式:外科手术治疗7例,内科化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癌的首发症状多为腹痛,病变主要位于前壁及小弯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血肿瘤标志物CEA多升高,部分病例并发严重上消化道疾病,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手术.总之,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全面认识,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以便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报道较少见的老年人十二指肠癌伴胃溃疡的内镜和病理检查,并探讨内镜下特殊表现及病理学分类.方法在1994-01/1995-10常规内镜检查590例患者中,发现其中3例老年男性的特殊病变.内镜下观察例1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小结节性溃疡并胃窦部溃疡,例2为十二指肠球部菜花样隆起溃疡并胃角、胃窦部溃疡,例3为十二指肠球部不规则溃疡并胃角、胃窦部多个溃疡.结果对病变组织活检多块,进一步做病理学检查,并送外院复检.例2,例3为十二指肠腺癌并胃溃疡,例1为十二指肠鳞癌并胃溃疡。结论十二指肠癌中以腺癌为主,鳞癌的发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对老年患者不能凭经验或满足于胃部首发病的诊断,并对溃疡或糜烂病灶尽量进行活检,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病例 例1 男,73岁,农民。1年来反复发作性不规则上腹部钝痛,半年来出现黑便,约每周1次,量少。渐出现头昏、心悸,同时伴纳减、消瘦。体检除消瘦、贫血貌及剑突下轻压痛外无其他发现。辅助检查:Hb70g·L-1,大便隐血(),B超及CT未发现肝胆胰占位。胃镜检查:食管及胃无异常。幽门关闭欠佳、畸形,十二指肠球部高度变形,前壁见一个约35cm×30cm巨大溃疡,基底部略隆起,表面复盖厚薄不匀的黄白苔,上有血痂,边缘不规则呈结节状,质硬,内镜勉强进入降部未见异常。内镜诊断:球部溃疡型癌,活检病理诊断:球部未分化癌。手术中发现已无法切除,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症状及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胃镜室病理确诊的63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表现的相关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6.20±14.53)岁,男47例(74.6%),女16例(25.4%),主诉均无特异性,以"腹痛、腹胀"为主,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于体检时发现。内镜表现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多发于球部后壁,只有1例患者表现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病理检查结果表现为胃黏膜病理特征,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为十二指肠隆起中较少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结果均无特异性表现,依赖病理检查,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 与恰当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8例十二指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内镜下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 .结果 8例中反复黑便者4例,上腹不适、反酸或呃逆者3例,无症状者1例.血脂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发现病灶6例(球部2例,降部4例,其中2例首次检查时漏诊).CT发现十二指肠肠壁局部增厚6例,局部肠腔变窄4例,肠腔内低密度病灶3例,CT值平均-85 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的密集高回声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内镜活检结果 均为黏膜慢性炎症,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结果 均为十二指肠脂肪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3例,内镜下行圈套摘除术4例,无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十二指肠脂肪瘤好发于降部,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与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灶的主要手段,内镜超声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除肿瘤局部切除术或局部肠段切除术外,对有适应证者可在内镜下行圈套摘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直径≤0.5cm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特征、病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消化科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25例十二指肠球部微小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特点及病理。 结果25例患者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10例患者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行活检病理检查,其中,十二指肠球慢性炎3例,十二指肠球慢性炎伴腺体增生2例,十二指肠球胃黏膜异位5例。 结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直径≤0.5 cm的广基息肉状隆起多为慢性炎症所致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及胃黏膜异位。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 ,因其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 ,故易误诊为胆总管结石、胆道肿瘤和胰头癌。1 992~ 2 0 0 0年 ,我们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 2 0例 ,占同期十二指肠疾病的1 .1 2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1 8例 ,女 2例 ;年龄 8~ 71岁 ,平均 5 4 .1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1 8例 ,黄疸 9例 ,腹部包块 4块 ,消瘦 6例 ,发热 4例 ,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潜血阳性 ) 6例。入院诊断为梗阻性黄疸 4例 ,胰头癌 3例 ,腹部肿瘤 2例 ,胆总管结石 2例 ,球部溃疡、肝癌及上消化道出血各 l例 ,诊断符合率仅为 30 %。2 0…  相似文献   

1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84-1994年经内镜及手术病理检查,诊断十二指肠乳头肿瘤13例,其中12例(92.3%)有误诊史。男女各6例,年龄45-80岁,平均65岁,入院前病程平均为2.5月(1-9月)。12例均有黄疸,呈间歇性者3例,右上腹痛胀6例,发热3例,食欲不振7例,黑便3例,肝肿大6例,胆囊肿大4例。本组12例胆红素为60-188μmol/L,其中1’SB/SB>40%者8例,ALT>600 U者1例,68-200 U者6例,5例正常。大便潜血阳性3例。本组12例CEA,AFP均为阴性。 1.2 影像学检查 B超:胆总管及肝管扩张者10例,胆囊肿大9例,肝肿大6例,壶腹部低回声肿物7例,胆总管下端显示不清者3例。常规钡餐检查:6例均未显示十二指肠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头、壶腹部癌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2002年12月临床诊断的胰头、壶腹部癌274例。将274例患者分为3组:A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3例,B组(肿瘤未切除者)66例,C组(单纯内镜检查)45例。结果临床诊断胰头、壶腹部痛27d例,与病理诊断比较符合率为73.7%(202/274)。A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符合率93.2%(152/163),B组为45.4%(30/66),C组为42.2%(19/45)。在122例胰头肿块中,胰头癌符合率为68.85%(84/122),其中A组胰头癌符合率89.71%(61/68),B组43.14%(22/1),C组33.3%(1/3)。在150例壶腹部肿块中,壶腹癌诊断符合率为72.0%(108/150),其中A组为88.17%(82/93),B组为53.3%(8/15),C组为42.85%(18/42)。2例为转移癌。胰头、壶腹部癌临床与病理诊断不符合72例(26.3%),其中15例为慢性胰腺炎,16例为慢性十二指肠黏膜炎,8例为十二指肠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33例其他疾病。B超、CT、内镜、ERCP、血清标志物和PGGT、PGGT/TGGT的联合检测,发现早期胰头壶腹部癌(T1N0M0)30例(13.1%,30/229),其中早期胰头癌9例(10.7%,9/84),早期壶腹部癌21例(14.5%,21/145)。结论早期胰头、壶腹部癌(T1N0M0)诊断困难,应提高其诊断水平;胰头癌和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在组织病理学确诊胰头、壶腹部癌以前,胰十二指肠切除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技术(EUS-TCB)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穿刺活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EUS-TCB对12例患者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穿刺活检,其中食管黏膜下肿瘤4例,胃黏膜下肿瘤6例,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及其引导下的Trucut穿刺活检,穿刺获取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结果对12例黏膜下病灶共穿刺36次,30次(83.3%)成功获取组织条块,6次(16.7%)穿刺未取得有效组织;7次(23.3%)穿刺获得的组织为片段状碎块,23次(76.7%)为完整的条状组织。病理检查证实食管鳞癌1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癌(印戒细胞癌)1例,十二指肠降段间质瘤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的病理组织,对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消七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有人认为HSV-I与PU可能有关[1-3],我们合成了一对DNA聚合酶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检测PU患者及正常人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中HSV-I DNA,试图了解HSY-I与PU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有复发性口唇疱疹病史及其他HSV-I感染者不纳入本试验.入选病例年龄为18岁~65岁复合性溃疡不入选.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成人,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5岁.内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正常,于胃窦小弯侧(GNor)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D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DU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6.6岁.内镜检查证实溃疡长径≥0.5 cm,为活动期,而胃粘膜大致正常或轻微浅表性胃炎,分别于溃疡边缘(DU1),溃疡对侧球部正常粘膜(DU2)及胃窦小弯侧(G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GU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2.3岁.内镜检查证实溃疡长径≥0.25 cm,为活动期,活检排除胃癌,而十二指肠粘膜大致正常者,分别于溃疡边缘(GU1),溃疡对侧正常粘膜(GU2)及十二指肠球部(D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以上病例标本均为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内镜室提供.  相似文献   

15.
1980-1994年共收治12例胃十二指肠霉菌性溃疡病并发出血或穿孔,并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4-75岁,平均54岁,病程3月-8年不等,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规则性疼痛、反酸、嗳气、不适等症状。合并消化道出血5例,穿孔7例。位于胃体部小弯的3例,位于胃窦部6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1例,5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呕血量约800-2000ml,经保守治疗3例无效而行急诊手术。另2例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溃疡或疑诊为癌性溃疡而手术探查。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术中发现溃疡约1.5-4.5cm大小,溃疡表面苍白、有糜烂组织覆盖,溃疡胼胝质地偏硬,境界不清,术后病理证实为霉菌性溃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头、壶腹部癌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 2002年12月临床诊断的胰头、壶腹部癌274例.将274例患者分为3组:A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3例,B组(肿瘤未切除者)66例,C组(单纯内镜检查)45例.结果临床诊断胰头、壶腹部癌274例,与病理诊断比较符合率为73.7%(202/274).A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符合率93.2%(152/163),B组为45.4%(30/66),C组为42.2%(19/45).在122例胰头肿块中,胰头癌符合率为68.85%(84/122),其中A组胰头癌符合率89.71%(61/68),B组43.14%(22/1),C组33.3%(1/3).在150例壶腹部肿块中,壶腹癌诊断符合率为72.0%(108/150),其中A组为88.17%(82/93),B组为53.3%(8/15),C组为42.85%(18/42).2例为转移癌.胰头、壶腹部癌临床与病理诊断不符合72例(26.3%),其中15例为慢性胰腺炎,16例为慢性十二指肠黏膜炎,8例为十二指肠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33例其他疾病.B超、CT、内镜、ERCP、血清标志物和PGGT、PGGT/TGGT的联合检测,发现早期胰头壶腹部癌(T1N0M0)30例(13.1%, 30/229),其中早期胰头癌9例(10.7%, 9/84),早期壶腹部癌21例(14.5%, 21/145).结论早期胰头、壶腹部癌(T1N0M0)诊断困难,应提高其诊断水平;胰头癌和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在组织病理学确诊胰头、壶腹部癌以前,胰十二指肠切除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特点。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68例经超声胃镜及微创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SMT的病例资料。结果 68例患者中Brunner腺腺瘤30例(44.12%),间质瘤16例(23.53%),脂肪瘤8例(11.76%),平滑肌瘤6例(8.82%),异位胰腺3例(4.41%),类癌2例(2.94%),囊肿2例(2.94%),恶性淋巴瘤1例(1.47%);病变位于球部55例(80.88%),球降交界处4例(5.88%),降段9例(13.24%)。超声胃镜提示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46例(67.65%),固有肌层16例(23.53%),黏膜肌层6例(8.82%)。结论十二指肠SMT以Brunner腺瘤多见,间质瘤次之,病变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多数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超声内镜对十二指肠SM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戴永建 《山东医药》2003,43(15):58-59
瘢痕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伴幽门梗阻由于瘢痕粘连严重 ,球部变形等病理改变 ,常规胃大切除术时大多发生切除或吻合困难 ,而单纯修补又难以奏效。近 10年来 ,我们对 3 6例复杂性十二指肠球部瘢痕性溃疡穿孔伴幽门梗阻患者施行旷置加缝合修补术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3 6例患者中 ,男 3 2例 ,女 4例 ;年龄 2 2~71岁 ,平均 5 7岁。穿孔 1~ 2天 ,其中 <5小时者 2 5例 ,>2 4小时者 2例。穿孔直径 0 5~ 0 8cm者 19例 ,1cm者 14例 ,>1cm者 3例。腹部X线检查气腹征均为阳性。 3 6例均采用穿孔修补加旷置胃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19.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住院和门诊103例符合证型的患者,行纤维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明确诊断,按鱼贯序列法,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服药蒲连香苏饮水煎剂,乙组服西药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内镜下改变及活俭病理变化等.甲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年龄45.5岁内镜诊断十二指肠球都溃疡17例.胃溃疡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十二指肠球炎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乙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对罗~71岁,平均46岁.内镜诊断:胃溃疡病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汽表性胃炎19…  相似文献   

20.
1988年6月-1992年12月4年间经内镜及活检证实的32例CAG进行系统观察并对癌变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CAG 32例中,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0岁1例,31-40岁5例,41-50岁14例,51-60岁8例,61岁以上者4例,胃体22例,胃体加胃底部4例,胃窦部4例,全胃2例。 1.2 方法 在本院定期复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化验、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大便潜血(未做胃酸分析)。内镜活检复查,2-4年内复查1次者2例,2次者9例,3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