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患者常见合并症,也是PNS疗效差和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显性感染常被重视,而无症状尿路感染,即无症状性菌尿(asympomatic bacteriuria,ABU)易疏忽遗漏.为了解UTI的临床特征和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减少对不典型UTI的误、漏诊,本文收集我院1998年~2005年322例PNS合并UTI 48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尿路感染(UTI)的临床和细菌学特点。方法 分析72例NS患者并发UTI的临床特征和细菌学情况。结果 72例UTI者中,有症状者24例(33.33%),其中有典型膀胱刺激征者10例(13.89%),其余临床表现均不典型,48例(66.67%)无任何临床症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优势菌群,其中有15.79%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球菌占18.6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环丙氟哌酸、庆大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NS并发UTI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以无症状性菌尿为多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院内发生尿路感染(UTI)的细菌学分布。方法:将148例肾移植患者分早期组和近期组,分析其UTI的细菌学分布情况。结果:早期组76例中发生UTI30例。分离出真菌16株,肠杆菌科菌14株,粪肠球菌4株,其他菌1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9株;并发严重毒血症4例。近期组72例中发生UTI16例,分离出真菌4株。肠杆菌科菌9株,粪肠球菌5株,其他菌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株共同10株;并发严重毒血症7例。结论: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是肾移植术后院内发生UTI的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株感染、严重毒血症及支原体感染。增加了肾移植的近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肝素结合蛋白(U-HBP)、尿白细胞介素6(U-IL-6)及尿白细胞计数(U-WBC)辅助诊断细菌性尿路感染(UTI)的临床效能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14例细菌性UTI患者(UTI组)、122例非细菌性UTI患者(非UTI组)及8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组)的临...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尿路感染免疫机制研究意义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普通人群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据统计,大约有1/3的成年女性在其一生中曾患过UTI,27%-28%的健康女性可反复发生UTI,也就是复发性UTI。由于西医临床尚无有效的防治尿路感染的方法,如何防止或减少UTI的复发,乃是今后研究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6.
女性尿路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尿路感染(UTI)是临床常见病,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比男性高9倍。大多数妇女在其一生中会发生2次或多次泌尿系感染。在美国,估计有4百万~6百万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累及年轻妇女,其中20~40岁的患者占25%~30%。UTI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大约每10年增加1%,超过70岁的妇女大约10%有UTI。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也很常见,Mebeck发现一半无并发症未经治疗自然痊愈的UTI妇女,会在第一年内发展成为复发性的UT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女性尿路感染(UT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肾移植康复病房收治的肾移植术后UTI女性患者60例,依据年龄段分为低年组和高年组,比较两组患者UTI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78.33%(47/60)患者至少出现UTI1例次;51.67%(31/60)患者UTI临床症状不典型;38.33%(23/60)患者尿标本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但36.67%(22/60)患者却难以找到致病菌。其中高年组(占78.33%,47/60)比低年组(占21.67%,13/60)UTI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年组UTI中,糖尿病和移植肾失功发生率均高于低年组患者(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是肾移植术后女性UTI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年组UTI患者易增加移植肾失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外器官微循环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肺、肾、肠微循环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NP组及UTI组。ANP组、UTI组于胰被膜下均匀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成ANP模型,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UTI组于制模后即由股静脉缓慢注射UTI 10000u/kg,对照组及ANP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制模后2h及6h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法测定肺、肾及末端回肠组织的血流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P组制模后2h及6h肺、肾、肠组织血流量显著减少(P<0.05);与ANP组相比,UTI组2h及6h各组织血流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微循环障碍是ANP胰外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UTI对ANP时胰外器官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2016年美国儿科学会修正了儿童尿路感染(UTI)的处置方案,其针对2~24个月的患儿提出了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的指征,但对于2个月以下婴儿UTI的处理流程目前仍未取得一致性意见,故本文对2个月以下婴儿UTI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及VCUG检查的必要性作一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2个月以下UTI婴儿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存在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异常等检查结果。结果我院共收治年龄在2个月以下的UTI婴儿98例。尿中分离的病原菌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氏菌。全部患者行泌尿系超声检查,其中有42例(42.9%)提示泌尿系统异常,但仅有10.2%病例表现为严重的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轻中度肾积水为最常见的超声表现。共有17例患儿接受了VCUG,其中有异常发现的仅3例(占17.6%),仅有11.8%的病例为输尿管返流,且为低级别返流。结论对于2个月以下的UTI患儿,VCUG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在超声提示严重或持续性泌尿系统异常的病例中行VCUG检查的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0.
尿路感染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尿路感染 (Urinarytractinfection ,UTI)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侵犯尿道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致病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及寄生虫等 ,以细菌性UTI最常见。UTI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 ,一生中发生UTI者约占 10 %~ 2 0 % ,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发病率最高。新生儿、婴幼儿患UTI可直接诱发败血症威胁生命 ,成人因失治或误治可发展为肾衰竭 ,故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   1 UTI的诊断1.1 UTI的病原体诊断1.1.1 尿菌培养 一般清洁中段尿培养 ,若菌落数≥10 5/mL或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菌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路结构异常儿童合并泌尿系感染(UTI)致病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及耐药情况。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汕头市中心医院符合UTI住院患儿476例,分为尿路正常组及尿路异常组,比较两组间病原菌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和耐药情况。 结果尿路异常者162例(肾积水最为常见,占43.83%),尿路正常儿童314例。尿路异常儿童合并感染常见于男性(P<0.05),共检出致病菌166株,革兰氏阴性菌(G-)为主(71.08%),大肠埃希菌占首位(40.36%),肠球菌属居第2位(22.89%),粪肠球菌在尿路异常组常见(χ2=4.59,P=0.032)。两组间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尿路结构异常男性儿童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且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尿路结构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和f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T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予以禁食、制酸、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UTI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UTI10万U静脉滴注,2次,d,共5d。结果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F)-α含量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UTI组IL-6、IL.8和TNF-α下降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UTI组痊愈率65.4%(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6%(9/26)(P〈0.01);UTI组痊愈率+显效率为92.3%(24/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0/26)(P〈0.01)。结论UTI对急性胰腺炎患者IL-6、IL-8、TNF-α的分泌、释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确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与马司他丁(UTI)联合治、厅对急性胰腺炎思者血滑C反应蚩臼(CRP)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和胰液分泌、补液、预防感染和镇痛解痉等治疗)、LMWH组(常规治疗+LMWH5kU皮下注射,12h1次)、UTI组(常规治疗-UTI100kU静脉滴注,8h1次)、LMWH+UTI组(常规治疗+LMWH5kU皮下注射,12h1次+UTI100kU静脉滴注,8h1次)。观察各组第1、3、7天时的血清CRP水平、平均治愈时间及转手术治疗、重症化和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第1~7天LMWH及UTI组均可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第3、7天时LMWH及UTI可协同降低CRP水平。LMWH和UTI均可缩短治愈时间,但二者之间无协同作用。结论:LMWH联合UTI治疗急性胰腺炎可降低CRP水平,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 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从2例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4株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作为临床分离株行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耐药基因cfr和23S rRNA耐药突变进行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临床分离株对利奈唑胺、诺氟沙星、苯唑西林等常见抗菌药物耐药,对糖肽类、利福平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4株耐药菌全部存在23S rRNA基因突变并携带cfr基因。 结论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其原因与23S rRNA基因突变及携带cfr基因有关;留置深静脉导管及长期使用利奈唑胺考虑为耐药菌株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尿路感染(UTI)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肾移植受者术后UTI及其并发症可能影响移植肾功能及受者预后。特殊人群肾移植受者术后UTI的特点不尽相同,本文对儿童、女性、老年男性3种人群肾移植受者术后UTI的流行病学、病因学、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肾移植受者术后UTI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秩和比(RSR)法筛选尿石症合并尿路感染(UTI)患者的经验性抗生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2例尿石症合并UTI患者的尿培养结果,利用秩和比法对主要的致病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按其敏感性的优劣进行排序分档。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尿石症患者UTI排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按其敏感性优劣分成3档:低度敏感档: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中度敏感档: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高度敏感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美罗培南。结论尿石症患者UTI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临床上可考虑将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作为尿石症合并UTI患者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泌尿系感染(UTI)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泌尿系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非脓毒症组(99例)和脓毒症组(2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泌尿系感染患儿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发热、腹泻、泌尿系超声异常、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是UTI患儿发生脓毒症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泌尿系超声异常、年龄、发热持续时间、PCT是UTI患儿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泌尿系超声异常、发热持续时间长、小月龄患儿以及PCT升高是儿童UTI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在梗阻性黄疸时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梗阻性黄疸引起肝细胞的损伤,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导致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有抑制多种水解酶活性,抑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本研究探讨UTI在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中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对外科高危病人的疗效,通过观察细胞因子的变化和临床转归的影响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共58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n=30)和对照组(C组,EL=28):U组病人在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蛋白酶抑制剂(UTI)治疗,术后12h内开始静脉注射UTI,每次20万单位,每天两次,连续5d。C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安慰剂(生理盐水)。在治疗前后24、48、72h测定TNF-d、IL-6、IL-8,一氧化氮(NO)、血乳酸、肌酐(Cr),并进行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观察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u组病人IL-6、IL-8、TNF-α、APACHEⅡ评分的平均值较C组显著降低。Cr、NO、血乳酸的浓度在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UTI可抑制外科高危病人促炎因子IL-6、IL-8、TNFα,降低病人APACHEⅡ评分,但对临床转归有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