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盗汗一证 ,近代多从阴虚立论 ,世俗习以盗汗治阴为法 ,自汗多责之阳虚 ,但不能概括全部。《类证治裁·汗证》曰 :“盗汗及睡中自泄 ,水火不交 ,阴阳偏胜 ,虚损心阳”。《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谓有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 ,此由阳虚所致”之论。《景岳全书·汗证》亦指出 :“自汗、盗汗 ,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可见盗汗也有属于阳虚者。说明治疗盗汗不可偏执一面 ,须详察病机归属 ,进而施以恰当治疗。1 头部盗汗案殷某 ,男 ,2 0岁 ,于 2 0 0 1年 5月 1 7日就诊。患者自年幼 (6岁 )始 ,每晚入…  相似文献   

2.
非阴虚盗汗治验举隅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周健洪,宋述财关键词盗汗,非阴虚,杂病盗汗为临床杂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多由阴虚所致,但从临床看,也有非阴虚盗汗者。诚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  相似文献   

3.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4.
盗汗一名,始见《金匮要略》,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可作为一个症状而见于多种疾病。观今之医籍,盗汗多以阴虚立论,故有“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考阳虚盗汗,前贤论述颇多,奴《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曰:“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景岳全书》亦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相似文献   

5.
盗汗多属虚证,前贤方书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如《丹溪心法·盗汗》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验之临床,本证属虚固多,但未必概缘虚,当详辨论治,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伤湿  相似文献   

6.
<正> 眩晕一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后世医家又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使之不断充实和丰富。如金·刘河间认为风火可以致眩;元·朱丹溪认为风痰可以致眩;明·张景岳则认为眩晕可以因虚而成。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眩晕证不同的病因病理,指导着临床实践。基于上述情况可知,眩晕的形成主要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从临床实践观察来看,除因风、火、痰致眩不计外,还须进一步重视因虚致眩的问题。所谓“虚”,它既指出阴虚,也概括了阳虚(当然气血双虚也是致眩的因素之一)。如阴虚有热而致眩晕的,治宜滋阴清热;阳虚而致眩晕的,则非用补真阳、祛浊阴的办法不可。所以我们在临证时,既要在重视阴虚致眩的同时,务必还要把阳虚致眩的因素也重视起来。今就本人在临证常用近效术附汤治疗阳虚眩晕证的过程,并附医案介绍如下,仅供参考。患者吴××,女,43岁,家属。自述眩晕  相似文献   

7.
谈肝气虚肝阳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夫五脏皆有阴阳,故五脏之虚皆有阴阳之别、气血之异。观近代医籍,论肝之阴虚及血虚者颇多,其治法亦各有独到之处。而述肝之气虚及阳虚者则极为少见,故对肝之气虚及阳虚者,临床常见何证,治当如何,似欠复述。为此,今引经文数条,简述个人管见,与同道共商讨。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症状《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肝……不及则令人胸疼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灵枢·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千金  相似文献   

8.
一、养阴法的确立养阴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阴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素问·调经论》谓:”阴虚则内热……。”《灵枢·决占》篇谓:“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这些论述,为养阴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指出误汗,误下或妄用灸法、火针,可耗伤人体阴液而造成“坏病”,创立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等法以保存阴液,设立了炙甘草汤以补心营之不足,黄连阿胶汤治阴虚阳亢之证,竹叶石膏汤治气阴两虚之证等,至今仍被视为养阴法之楷模。金元时期,朱丹溪从相火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9.
刘利 《陕西中医》2002,23(5):465-466
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景岳全书·汗证》对汗症作了系统的整理 ,认为盗汗属阴虚。《病症指南医寒·汗》谓 :“阴虚盗汗 ,治当以补阴以营内。”《医学正传·汗证》认为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虚 ,营血所主也。大抵盗汗宜补阴降火。”而在临床中遇之盗汗非独阴虚治者甚多 ,若单从阴虚而补阴治之不能药到病除 ,只能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痼愈。余在临床中治疗多例盗汗非从阴虚治者 ,现举例如下。   1 瘀血盗汗 张某 ,女 ,48岁。4年前出现不…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类经》释云:“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静香楼医案》云:“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尤氏之论,可谓一语中的。由此可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燮理阴阳,阳病治阴法。例1陈某某,男,38岁。2002年3月19日初诊。一载前罹“乙肝”兼胆囊炎,已服中西药1年多,迭进清利湿热、辛散疏肝之品,病情始终不稳定,肝功能持续异常…  相似文献   

11.
“治求其属”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强调探求疾病的本质属性、疾病证候与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遵循“治求其属”的治疗法则,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阳虚动风证古来有之,与阴虚阳亢所致风证有所区别,但少有"阳虚动风"之说,有部分医家将其称之为"阴风"[1]。因筋脉需要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滋养才能活动自如,阳气虚同样会出现虚风内动。阳虚则寒,寒性收引,导致筋脉挛缩、屈而难伸。人身阳气以肾阳为根,肝阳同样离不开肾阳,故肾阳的作用至关重要。今仅以张仲景《伤寒论》中真武汤的证治为例,以窥其端倪,深入探讨阳虚动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历代许多注家,都据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论述,解释为用寒药治热证,热不退而反增者,是真阴不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滋阴,阴足则火自灭;用热药治疗寒证,寒不减而反甚者,是真阳不足,所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治当温补,阳足则寒自消。吴崑、张景岳、张隐菴等,均持这种观点。如张景岳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  相似文献   

14.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为之作注谓“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所谓求其属也。”经文自此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之论发挥殆尽,此一治虚理法遂垂训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虚弱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准则。但细绎原文对照临床,“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阴”又别具奥理。兹不揣愚陋,简述于次。一、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指苦寒泄热法治热征,病不愈反见热者,非为实热证,实为阴  相似文献   

15.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16.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17.
自汗、盗汗,虽非大病苛疾,但辨治仍有常变之分。兹就平日侍诊所得,结合文献,探析如下。1 自汗与盗汗辨治之常汗出,无论自汗还是盗汗,皆为汗液外泄的异常现象,一般认为,虽有外感病邪侵扰,内在因素影响,但总离不开毛窍开合失司,腠理疏松不固而津津汗出,未有不由乎虚而得之者,然有阴虚阳虚之别。古今医籍中大多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此当是言其常。《张氏医通·杂门》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论述 ,一般认为属阴虚发热。《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节亦认为此为治疗原则 ,笔者未敢苟同。  首先 ,从《至真要大论》原文看 :“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紧接的下一段为 :“服寒而反热 ,服热而反寒 ,其何故也 ?岐伯曰 :治其王气 ,是以反也。”根据原文之意 ,是说用寒凉药治疗热病而反发热者 ,是阴分不足 ,当滋阴 (即求其属 )。而其下一段内容则表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  相似文献   

19.
自汗 盗汗     
“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张景岳:《景岳全书》卷12,汗证)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宝贵的祖国医学中,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早在《内经·素问·四气论神论》中古人就已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防病备乱的原则,我国后世的各代医家都严格地遵循这个原则。《内经·素问·刺治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评论》又指出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即疾病的产生,不外阴阳失调,而虚弱病疾的出现,总的也就不外阴虚阳虚这两大原因。在《内经·灵枢·官能篇》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