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筛选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报告。使用Excel软件统计文献中卒中后抑郁针刺处方的数据,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使用Gephi软件分析数据复杂网络,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分析关联规则,最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观察文献经描述性分析统计为106篇,腧穴共计115个,腧穴统计总频次为998次。高频穴位依次为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四神聪穴等;使用腧穴归属经脉前5名依次为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核心处方中穴位为太冲穴、百会穴、合谷穴等;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出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内关穴”(支持度为54.72%),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神庭穴-内关穴”(置信度为10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有效组群分为5个。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以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为主;以重点穴组为君、辨证穴组为臣,通过辨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提取针灸处方71首,涉及腧穴60个,总频次407次。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依次为肾俞、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命门;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膀胱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背腰部和四肢部;特定穴以背俞穴和交会穴为主。针灸处方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腧穴组合13组;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组合4组。结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督脉为主,其中肾俞、脾俞、肝俞、太溪、命门、腰阳关、悬钟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辅以补益气血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方法:电子检索CNKI、CBM、VIP、Wan Fang Data。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癫痫病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Access 2010、clementine18. 0、Stata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癫痫病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腧穴为大椎、百会、丰隆、腰奇、鸠尾,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膀胱经、胃经、任脉,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络穴、背俞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为大椎-心俞-丰隆,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14个聚类群。这些关联群和聚类群可以视作核心穴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取穴规律和核心穴对,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自2002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治疗方法、刺法及其选穴、电针波形与频率的频次。将相关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253篇,涉及344个针刺处方,132个腧穴,总应用频次3 796次;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电针、针灸、穴位注射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下关、合谷、四白、颊车、颧髎、阳白、地仓、攒竹、迎香、太阳;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到了9组强关联腧穴关联规则和10组高频经脉关联规则以及3个聚类。结论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多用手足阳明...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建库至2021年3月18日收录在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艾灸改善脑卒中偏瘫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究艾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选穴规律,发现选用合谷、曲池、足三里、手三里等腧穴进行温针灸、温灸器灸、温和灸,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体现了上下配穴、本经配穴、近部选穴、远部选穴等选穴原则,同时温热的艾灸起到了疏通脏腑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希望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这一选穴规律,能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提供艾灸治疗参考依据,以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翟延  苏同生  宋瑞  惠友谊 《世界中医药》2023,(14):2040-2044+2051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统计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77篇临床研究文献,涉及77个穴位处方,85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7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3位经络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头面项部选穴最多,占比47.53%,其次为下肢部,占比27.26%。交会穴、五输穴、络穴等特定穴使用最为广泛。百会穴选用频数最高,达66次。百会-四神聪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组合。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腧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远取为辅,注重运用交会穴加强督脉与十二正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用穴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入的1985年—2014年间国内所有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分析用穴特点。结果:共纳入160篇文献,处方173条,共用33个腧穴,累计使用频率为501次。选用穴位以足三里、大椎、膈俞频率最高,部位以下肢部、背部为主,分别占41.32%、32.73%,经络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分别占31.74%、27.04%,所用特定穴占89.2%,并以五输穴、下合穴、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因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注重补益脾肾是该病的选穴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分析系统,探讨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 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8个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0年11月针灸治疗房颤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腧穴频次、归经及腧穴关联规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涉及腧穴24个,腧穴核心配伍3组,核心腧穴4个。【结论】 选穴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内关,特定穴以交会穴为主,多选取任脉、心包经的腧穴,腧穴配伍以膻中、内关、中脘、气海为核心。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注重经络循行与经气的互通,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的取穴特点以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2001年6月至2021年12月所有针刺治疗PCI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利用Python和R语言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穴位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106篇文献,归纳出42个核心穴位。督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经脉,并以头颈部局部取穴为主。聚类分析发现4个有效的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头颈部穴位中,风池-完骨-天柱以及大椎-风府-百会是最重要的配伍方式,风池-完骨的组合有最高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外周部位的穴位,合谷-太冲是最高支持度的配伍方式,至阳-腰阳关-神道的提升度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以督脉和头颈部取穴为主,在头颈部形成风池-完骨-天柱、大椎-风府-百会为主的配伍组合,而外周穴位配伍方式较为多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从建库起至2021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98篇文献,纳入98个针灸处方,涉及穴位57个,使用总频次共计862次;应用频率最高的腧穴分别是中脘、天枢、足三里;腧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太阴脾经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募穴、五输穴和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分布部位以胸腹部多见;关联规则显示最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中脘-足三里-天枢”;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3个有效聚类组合。结论: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选穴注重远近配穴、合募配穴,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20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①最终纳入90篇文献,共涉及85个腧穴,累计出现频次为594次。②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腧穴最为常见。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风池、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⑤聚类分析总结出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百会-命门-风府-大椎,本神-神庭,悬钟-足三里-神门-太溪-肾俞-丰隆,水沟-三阴交-内关,风池-四神聪-印堂-合谷-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调补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自建库至2022年8月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Cytoscape3.9.0软件绘制高频腧穴共现网络图;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结果:共纳入39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63条,涉及腧穴56个,总频次516次;腧穴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为百会、丰隆、内关;所选经脉主要为督脉、手足阳明经;选穴多分布在头项部及下肢部;在腧穴配伍方面,合谷-水沟与内关的置信度最高;前20位高频腧穴可分为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重视阳经及多气多血之经的使用,核心处方为水沟-内关-合谷-百会,重视远近配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建库至2023年1月25日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分别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及组间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涉及腧穴57个,总频次435次。高频腧穴为睛明、风池及太阳等;选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及下肢部;腧穴归经以足三阳经为主;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腧穴关联规则显示“睛明-风池-太阳”为高频穴对;腧穴组间聚类分析得到3个类群。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以“睛明-风池-太阳”为核心处方,重用阳经,尤以足三阳经为主,遵循远近配穴原则,灵活运用开窍穴,起到醒脑开窍、明目通络之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方法探索近十年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术后尿潴留的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选取从2011年11月—2021年11月有关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的相关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阅读文献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录入Excel表格中进行记录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进行处方穴位的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98篇、98条处方、腧穴55个、总频次为534次。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脉和部位分别是三阴交、任脉和胸腹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为“关元-三阴交”;复杂网络结果显示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核心穴位组成为“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设以23为标度共可得出4个聚类群:“承山、百会、中髎、次髎”;“秩边”;“合谷、太冲、水道、天枢”;“气海、血海、曲骨、膀胱俞、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结论 针刺治疗术后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12月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临床文献,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应用SPSS 20.0和Clementine12.0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干眼排在前5位穴位有睛明(85.9%)、攒竹(85.2%)、太阳(69.5%)、丝竹空(53.9%)、四白(53.1%);穴位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为主;特定穴应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有睛明(110次)、三阴交(67次)、合谷(67次)、风池(54次)、太冲(43次);穴位组合中攒竹、丝竹空合用频次最多。结论针灸治疗干眼以太阳经、阳明经及少阳经为主,选穴重视局部取穴及对神经的刺激,穴位组合注重局部-远端-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杨璐  杨桦  刘文钊 《环球中医药》2023,(9):1785-1791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不孕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录入处方信息和绘制矩阵、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Gephi 0.9.7软件绘制腧穴共现网络图。结果 纳入文献共150篇,87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187次,其中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关元、三阴交和子宫。主要集中经络为任脉和足太阴脾经,胸腹胁部为多数腧穴分布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募穴。三阴交—关元、关元—三阴交和三阴交—子宫为高频穴对。因子分析共提取10个公因子。结论 临床治疗不孕症选取关元、子宫、三阴交最多,多配合辨证选穴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瑞瑞  李佩芳 《河南中医》2022,(9):1415-14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22年1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Medline等数据库,筛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对纳入的针灸选穴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对纳入的针刺处方进行穴位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涉及71个穴位,共计926次。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穴位分别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百会、太冲、头维、阿是穴、中渚、外关等;选穴部位以面部、上肢肘部为主,共涉及包括足少阳经、经外奇穴、手少阳经、督脉及手阳明大肠经等14条经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中渚-头维,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率谷;对使用频次位于前13位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穴位组合是太阳-风池-率谷,足少阳胆经为常用经脉,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配伍太冲、侠溪、列缺等穴位。  相似文献   

18.
19.
卒中后吞咽困难(PSD)是一种由双侧大脑半球或脑干部病变引起的以食物下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以及脑卒中发病的年轻化,脑卒中患者逐年增多.资料表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可高达65%[3].吞咽是人类正常进食的重要步骤,吞咽困难涉及人类生存基本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腧穴与经络的选用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1)共纳入142篇文献,涉及腧穴167个,总计使用频次1 239。(2)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曲池,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3)针刺部位以四肢部、头面颈项部和背部为主,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使用最为广泛。(4)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肝俞-肾俞、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以及阳明经穴之间的相互配伍。(5)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主要类群,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取穴思路。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以循经取穴为原则,取阳经穴位为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醒脑开窍通督调神疏经调脏等治法,并灵活选用夹脊穴、背俞穴、跷脉穴及头针进行治疗,同时注重五输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