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占癌症死因的第2位。大约有2/3的胃癌患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将近一半是在中国。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总体5 a生存率约为20%。而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仅局限于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不论其范围大小,有否淋巴结转移。因此早期胃癌的治疗和护理更应该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能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各项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6%,与对照组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腹痛、出血、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显著,病灶切除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治疗的35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分别是18例与17例。A组给予ESD治疗,B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手术指标均优于B组;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少于B组52.94%;A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A组的整块切除率与完全切除率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为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治疗可改善其手术指标和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许丽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172-17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切除食管、胃及直肠肿瘤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3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内镜治疗常用和专用设备器材准备工作,术中正确使用内镜专用设备器材,密切配合手术。结果:38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在无痛苦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文献报道的并发症。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结论使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182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91例。实验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根治性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除效果,随访1年内分化与否及不同浸润深度患者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2%,治愈性切除率为90%;2组中浸润深度重及未分化型患者术后复发率高(P均<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手术用时短、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对患者伤害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可避免过分治疗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本文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技术,并总结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6例行ESD的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行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性切除率、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常规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相当,但ESD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利津县利津街道卫生院接受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可发挥良好临床效果,能够减轻患者负性心理,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其优点是能安全地将较大病灶完整、大块切除[1]。在日本ESD已被确定为上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内镜切除的标准方法[2]。该技术操作难度大,存在出血、穿孔的可能。为减少患者术后焦虑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术前的准备及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整体护理已在临床上开展,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消化道囊肿患者64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79.3±2.4)min,整片切除率为87.5%;术中1例发生穿孔,利用钛夹成功夹闭;3例高龄患者创面有溃疡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经3个月~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现象。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但在治疗中应对手术适应证予以严格把握,严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展开手术操作,确保充分实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环境的变化,上消化道早期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上消化道早期癌属于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癌症,癌变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是否有周围淋巴结转移。上消化道早期癌极易出现癌前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因此,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尤为重要。笔者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形成的人工溃疡具有高龄低酸的特点,在其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狭窄、复发等并发症。中医认为余毒未清、气血不足为ESD术后溃疡病机特点,基于ESD术后溃疡与中医学疮疡两者临床特征相似、病机特点相通,提出ESD术后溃疡应从疮疡立论,总以消、散、补为法。消法包括清除余毒、化瘀止血,适用于术后2周的创面形成期;散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术后8周左右的创面愈合期;补法包括健脾益气、养血生肌,适用于ESD术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者溃疡难愈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手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3 cm、1.5~3 cm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临床医治,可以提升诊治效果,完整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是传统而成熟的内镜治疗技术.针对其不能切除平坦或扁平隆起病变的局限,内镜学者开发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但对于大于2cm的平坦息肉.难以一次性完整切除,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又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特点在于可以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微探头超声(MP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60例,并行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采用ESD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3,6和24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病变位于食管21例(21%),贲门部5例(5%),胃底25例(26%),胃体9例(9%),胃角3例(3%),胃窦21例(21%),十二指肠14例(14%),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MPS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88%)。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平均手术时间55~138 min,出血量均少于100 m L,完整切除率97%,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随访2年未发现局部复发病例。结论 MPS检查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专业小组的组建与运行成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入的行ESD的患者进行统计,2016年1月至12月收入的49例ESD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月至12月收入的52例ESD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ESD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由ESD专业小组指导下实施专业化ESD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SD专业小组组建可有效提高ESD手术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的负担,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阀质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护理。方法:对25例胃间质瘤患者在我院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有2例胃窦间质瘤由于瘤体大(分别为3.6、3.8cm),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出血量达到60—85ml,终止剥离,转外科手术。其余23例均一次完整剥离,瘤体直径1-2cm,平均约1.5cm。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复查病变部位剥离彻底,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在术中与手术医生娴熟的配合,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早耳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于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于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干预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食管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使用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与药物关联情况。方法:选取314例确诊为早期食管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口服中药的患者,统计术后证型、中药治疗对症状的改善情况,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统计药物功用、各证型高频用药以及用药关联度。结果:早期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证型以痰气交阻型最为常见,患者经中药调治后症状均有所好转。中药按功用可以分为18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为利水渗湿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各证型运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痰气交阻证中茯苓,瘀血内结证中鸡血藤,津亏热结证中北沙参,气虚阳微证中党参。对各证型高频使用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不同证型中关联度较大的药对如茯苓-白术(痰气交阻证)、香附-桃仁(瘀血内结证)、北沙参-玉竹(津亏热结证)、党参-黄芪(气虚阳微证)等。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后予中药汤剂口服有助于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的中药组方有一定的规律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