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藏药镰形棘豆黄酮苷元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镰形棘豆黄酮苷元高、中、低剂量组(336、168、84 mg/kg)和盐酸左旋咪唑组(25 mg/kg),每组10只。镰形棘豆黄酮苷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黄酮苷元;盐酸左旋咪唑组灌胃左旋咪唑25 mg/kg;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5%吐温-80溶液,共10天。第8天开始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分别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共3天。采用酶免仪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4、8、10(IL-1、IL-2、IL-4、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L-4、IL-10、TNF-α、IFN-γ的含量,观察镰形棘豆黄酮苷元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镰形棘豆黄酮苷元各剂量组能有效升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和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各细胞因子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形棘豆黄酮苷元能够拮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对佐剂性大鼠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及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影响。方法:将50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按性别匹配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及镰形棘豆总黄酮低、高剂量组,以完全弗氏佐剂型(AA)关节炎大鼠为模型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TNF-α、COX-1及COX-2抗体水平,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AI积分及足关节肿胀情况。结果: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甲氨蝶呤及镰形棘豆总黄酮低、高剂量均能改善大鼠一般症状及足部肿胀程度,并能降低血清IL-1β、TNF-α及COX-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能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TNF-α及COX-2水平,减轻病变关节损伤积分,有望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镰形棘豆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PF级KK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吡咯列酮组5组,每组8只;另选8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依次按100,200,400μg/g体质量灌胃,吡咯列酮组灌服10μg/g吡咯列酮,1 d 1次,连续4周。4周后,眼眶静脉取血,离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TC、TG、HDL-C、LDL-C,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镰形棘豆总黄酮各剂量组血脂变化不明显,中、高剂量组的TG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镰形棘豆总黄酮低剂量组和吡咯列酮组瘦素、脂联素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抵抗素水平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能够促进糖尿病小鼠瘦素、脂联素的大量分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小鼠脂代谢,预防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4种不同工艺对镰形棘豆总黄酮提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醇沉酸解、水提、碱提酸沉及水提酸解4种工艺提取,以镰形棘豆总黄酮得率及纯度为指标,NaNO2-Al(NO3)3比色法测定镰形棘豆总黄酮含量。结果:镰形棘豆最佳提取工艺为水提酸解。该提取物中总黄酮提取率为1.6%,纯度为:11.26%。结论:该工艺可用于镰形棘豆药材中总黄酮成分的提取,方法可靠,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糖尿病KKAy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镰形棘豆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PF级KKAy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组,每组8只;另选8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100,200,400 mg·kg-1·d-1剂量ig,阳性药组ig吡咯列酮10 mg·kg-1·d-1。连续4周。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4周后,眼眶静脉取血,离心取血清;取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ISI),胰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胰岛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KKAy小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餐后2 h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KKAy小鼠胰腺组织病变较为明显;镰形棘豆总黄酮对降低糖尿病小鼠体重作用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在ig 7,28 d时,空腹血糖明显降低,在ig 14 d后,餐后2 h血糖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28 d后,与模型组比较,镰形棘豆总黄酮高剂量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中剂量组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P0.05),HE染色显示各药物组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胰岛衰竭的作用。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镰形棘豆总黄酮含药血清干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纤维化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 RNA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在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方面的作用。方法:将HK-2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1∶1)培养基培养;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TGF-β_1诱导组(TGF-β_110 ng/m L)、空白血清对照组(TGF-β_110 ng/m L+10%空白血清)、镰形棘豆总黄酮组(TGF-β_110 ng/m L+10%镰形棘豆总黄酮含药血清)。药物干预24小时后,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 RNA的表达。结果:HK-2细胞经TGF-β_1诱导后,VEGF m RNA的表达显著上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镰形棘豆总黄酮药物血清干预后,VEGF m RNA的表达逐步下降,与单纯TGF-β_1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TGF-β_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纤维化细胞因子VEGF的m 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镰形棘豆总黄酮对3T3-Ll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3T3-Ll前脂肪细胞,诱导为正常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格列酮(100 m L/L含药血清)组,镰形棘豆总黄酮低剂量组(50 m L/L含药血清)、中剂量(100 m L/L含药血清)组、高剂量(20 0m L/L含药血清)组6组。药物干预24,48,72 h后,取细胞上清,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录因子AP-1(AP-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的炎症因子水平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镰形棘豆总黄酮和吡格列酮药物血清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不同程度下降,药物的作用随着药物剂量的增高、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窦晓清  尚红坤  宋照营 《新中医》2024,56(3):132-138
目的:观察针刺迎香穴联合清热通窍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 例过敏性 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9 例。参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 给予针刺迎香穴联合清热通窍汤加减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白细胞介素- 4(IL-4)、白细胞介素-5(I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 细胞介素-33 (IL-33)、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IgE)、集落刺激因子(CSF)、嗜酸粒细胞(EOS)、微小 R-487b(miR-487b)、水通道蛋白1(AQP1)、鼻阻力(NR)、鼻黏膜纤毛输送率(MTR)、鼻黏膜纤毛传输时 间(MTT)、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MCV)、峰值呼气流速(PEF)、PEF 昼夜变异率、第1 秒用力呼气容 积(FEV1) 水平及症状评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 评分,并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 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参照组83.67% (P<0.05)。治疗后,2 组sVCAM-1、IL-5 水平降 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2 组TGF-β、IL-10 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参 照组(P<0.05)。治疗后,2 组TNF-α、IL-33、AQP1 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05),2 组miR-487b 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2 组CSF、特应性 IgE、EOS 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2 组MCV、MTR 水平升高(P< 0.05),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2 组NR、MTT 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05)。治疗后,2 组PEF 昼夜变异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2 组FEV1、PEF 水平 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症状、RQLQ 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 组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刺迎香穴联合清热通窍 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改善患者免疫应答,抑制机体炎症,提升通气及鼻黏膜纤毛功能,缓解患者致敏症 状,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宣肺通窍汤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宣肺通窍汤联合西替利嗪组)和对照组(西替利嗪组)各30例,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流涕、鼻塞、鼻痒、喷嚏等)的疗效,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17、IL-10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IL-17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IL-10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宣肺通窍汤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上皮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建立AR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玉屏风散低、中、高剂量组。采用AR行为学指标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形态;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5、IL-10、免疫球蛋白E(IgE)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大鼠鼻黏膜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NF)-κBp65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4、IL-5、IgE含量显著升高,IL-10和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1),鼻黏膜TLR4、NF-κB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玉屏风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4、IL-5、IgE含量显著降低,IL-10和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鼻黏膜TLR4、NF-κB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玉屏风散可能通过调节模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因子,而起到治疗A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镰形棘豆总黄酮防治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按300 mg·kg-1 ig镰形棘豆总黄酮,连续给药3d后制备含药血清,空白组大鼠ig同体积生理盐水制备空白血清.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1∶1)培养基培养,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转化生长因子母1(TGF-β1 10 μg·L-1)诱导组、空白血清对照组(TGF-β110 μg·L-1 +10%空白血清)、干预组(TGF-β110 μg·L-1+10%镰形棘豆总黄酮含药血清).药物干预24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的表达.结果:HK-2细胞经TGF-β1诱导后,CTGF,PAI-1 mRNA的表达显著上升,而MMP-9 mRNA的表达减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镰形棘豆总黄酮药物血清干预后,CTGF、PAI-1 mRNA的表达逐步下降,而MMP-9 mRNA的表达逐步上升,与单纯TGF-β1诱导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纤维化细胞因子CTGF,PAI-1和MMP-9的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的BN大鼠AR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西替利嗪组及双辛鼻鼽散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3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IL-4、IL-5、IL-17及鼻腔灌洗液中Ig E、组胺、IL-4含量。结果:双辛鼻鼽散各剂量组及盐酸西替利嗪组不同程度上调血清IFNγ、下调血清IL-4、IL-17水平(P0.05);双辛鼻鼽散高剂量组可显著下调IL-5表达(P0.05)。双辛鼻鼽散高剂量及盐酸西替利嗪组显著降低大鼠鼻腔灌洗液总蛋白浓度(P0.05);双辛鼻鼽散高、中剂量及盐酸西替利嗪Ig E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鼻腔灌洗液组胺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IL-4水平有不用程度降低,双辛鼻鼽散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辛鼻鼽散可通过调控T细胞因子进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干燥综合征NOD 小鼠的抗炎效果,并基于TLR4/MyD88/NF-κB 信号通路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 只NOD 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羟氯喹(HCQ)组及白芍总苷低、中、高剂 量组,另取8 只同期BALB/c 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 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的平均摄水量、唾液流量及颌下腺组织学改变;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 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IFN)-γ 和TNF-α 的含量;分别采用RT-PCR 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小鼠颌下腺组 织中TLR4、MyD88 和NF-κB mRNA 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小鼠比,经白芍总苷和羟氯喹干预后小 鼠平均摄水量减少,唾液流量增加(P<0.05,P<0.01),颌下腺病理损害减轻。模型组小鼠血清IL-17、 IFN-γ 和TNF-α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芍总苷低、中、高剂量和羟氯喹均可明显降低NOD 小鼠血清IL-17、IFN-γ 和TNF-α 的含量(P<0.05,P<0.01)。RT-PCR 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果显示,模 型组小鼠颌下腺TLR4、MyD88、NF-κB mRNA 及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芍总苷低、 中、高剂量和羟氯喹均可明显降低NOD 小鼠TLR4、MyD88、NF-κB mRNA 及蛋白的表达(P<0.05,P< 0.01)。结论白芍总苷可明显减轻干燥综合征小鼠的炎症反应,其可能通过调节TLR4/MyD88/NF-κB 信号通 路活性,从而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最终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付文洋  谢慧  熊大经 《中医药学刊》2010,(12):2486-2489
目的:观察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白细胞介素-2,4,6(IL-2,4,6,)mRNA的表达,探讨脾气虚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相关性。方法以卵清蛋白法和卵清蛋白加饮食不节法分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AR模型组)和脾气虚变应性鼻炎模型(脾虚AR模型组),分别取鼻黏膜组织,RT-PCR检测IL-2,4,6,mR-NA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IL-2mRNA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鼻黏膜组织IL-2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IL-4mRNA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模型组鼻黏膜组织IL-4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脾虚AR模型组升高更明显。IL-6mRNA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模型组鼻黏膜组织IL-6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但AR模型组升高更明显。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IL-2表达明显降低,IL-4,6表达明显升高,脾虚AR模型组升高更明显。说明IL-2,IL-4,IL-6活性表达水平可能是脾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镰形棘豆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及抗炎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总挥发油、总黄酮、总皂苷和总多糖部位进行了体内外抗炎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采用两种抗炎动物模型(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卡拉胶诱导的小鼠腹腔白细胞迁移),评价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抗炎活性;以总抗氧化活性、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作为抗氧化性指标,评价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镰形棘豆抗炎抗氧化活性部位。并采用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模型探讨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的抗炎作用机制,同时对其胃肠道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且无任何胃肠道刺激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的水平、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MDA),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GSH-Px)有关。结论:本研究为阐明传统药用植物镰形棘豆的抗炎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藏药镰形棘豆幼苗在不同B波段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辐射下类黄酮的含量变化及黄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从细胞水平探讨镰形棘豆类黄酮积累受UVB胁迫的影响及调节机制。方法:以镰形棘豆人工培养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低辐照强度Q1(约2.0 W/m2)组、高辐照强度Q2(约3.0 W/m2)组及对照组,分别在UVB处理0、1、2、3、5、7 d后取样,测定总黄酮、鼠李柠檬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及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的活性。结果:UVB辐射能够促进镰形棘豆总黄酮和鼠李柠檬素的含量升高。UVB能够提高PAL的活性,增强效果Q1优于Q2。Q1剂量的UVB能够提高CHS和CHI的活性,Q2剂量的UVB短时间辐射能够提高CHS和CHI的活性,长时间辐射降低CHS和CHI的活性。结论:UVB辐射对镰形棘豆类黄酮物质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低剂量的UVB能够刺激镰形棘豆黄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升高,促进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高剂量的UVB长时间辐射可能对镰形棘豆幼苗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利于类黄酮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筛选藏药镰形棘豆醇提物中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具有抑瘤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利用酸碱处理对镰形棘豆醇提物进行分离,并对所得碱性部位(AlF)和酸性部位(AcF)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Lewis肺癌C57BL/6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CTX组(20 mg·kg-1),AlF高、低剂量(180,90 mg·kg-1)组,AcF高、低剂量(180,90 mg·kg-1)组,连续给药10 d;通过测定小鼠瘤体质量、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来比较AlF、AcF的抑瘤作用;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AcF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含量为18.9%;AlF主要为生物碱成分,含量为64.1%。AcF高剂量组对雌性小鼠的抑瘤率为36.3%,对雄性小鼠的抑瘤率为32.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lF高剂量组对雌性小鼠的抑瘤率为29.7%,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 CTX组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AcF、AlF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AcF、AlF各给药组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结论 镰形棘豆醇提物AlF、AcF均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黄酮类成分的作用比生物碱略强,其抗肿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蔡青  张镭 《新中医》2023,55(5):159-162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通窍平喘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4例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通窍平喘方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气道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高于对照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喘息咳痰、咳嗽气促、神疲乏力、鼻塞、喷嚏及流清涕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2 (IL-2)、干扰素-γ (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6 (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IL-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4、IL-6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通窍平喘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镰形棘豆总黄酮对博来霉素所致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阳性对照,20 mg/kg)及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经气管单次滴注博来霉素(5 mg/kg)进行造模;第15天开始,镰形棘豆总黄酮组和醋酸泼尼松组灌胃相应剂量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8 d。第29天,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肺泡炎症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lot、RT-qPCR法检测p-JAK1、p-STAT1蛋白及JAK1、STAT1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炎性细胞浸润评分、肺组织p-JAK1、p-STAT1蛋白与JAK1、STAT1 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镰形棘豆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及醋酸泼尼松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炎性细胞浸润评分、肺组织p-JAK1、p-STAT1蛋白与JAK1、STAT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 镰形棘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具有高渗透性的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并探讨影响其体外累积渗透量的因素.方法 首先建立2',4 '-二羟基查尔酮的体外测定方法,用体外透皮实验方法考察总黄酮的透皮性能,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累计透过量为考察指标,选择促渗剂(油酸)用量、载药浓度、单硬脂酸甘油酯与三乙醇胺的比例三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优化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处方.结果 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得到渗透性能良好的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其主要成分2 ',4 '-二羟基查尔酮的累积透皮率较溶液剂提高了2倍.结论 镰形棘豆总黄酮软膏剂具有良好的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