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扶正解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一种恶性血液病。临床以贫血、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且血细胞呈病态造血为特征。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国内资料显示约有17%~45%的病人转为白血病。难治性贫血(MDS-RA)是其中一个类型。我科...  相似文献   

2.
周永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血液病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损,强调健脾补肾治其本;病程中常伴随邪毒因素,需要清解邪毒治其标;病久不愈常致瘀血内停,常用活血化瘀以生新,这是周师治疗MDS的特色,也体现了其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徐述 《中医杂志》2011,52(12):1004-1005
麻柔(1945-),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血液细胞实验室"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血液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血液科学术带头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4.
提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主要病机是髓枯气血乏为本,热毒内伏为标,以益髓解毒方加减治疗MDS-RA,疗效较好,并以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指一组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无效造血,或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因遗传不稳定而导致的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出血、发热、脾大等。MDS属中医"虚劳"、"血证"、"癥积"等范畴。为便于临床规范,目前专家已达成共识[1],将MDS的中医病名定为"髓毒劳",其中"髓"代表病位,"毒"  相似文献   

6.
刘宝文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细胞水平损伤的异常克隆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系、白系及巨核系造血祖细胞,引起外周血一系、两系或三系减少.刘宝文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MDS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形成了独特的见解,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刘教授治疗MDS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o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分化异常的疾病,最近研究发现免疫异常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DS的免疫异常包括了B细胞异常、T细胞异常、NK细胞异常及单核细胞系统异常,但是对于免疫异常同MDS发病机制的关系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振翘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发生在多潜能干细胞阶段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以造血细胞不可逆的数量和质量异常为特点.临床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RAS),原始细胞增多型(RAEB),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急性白血病转化型(RAEB-T).中医属"虚劳"、"虚证"的范畴.在目前中西医方面对于此病的诊治众说纷纭,但黄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黄先生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并观察相关免疫指标sIL-2R的变化。方法:将4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西药组15例,观察组25例。观察组根据患者主证分为肾阴虚及肾阳虚型,分别采用补肾1号方及2号方治疗,疗程半年,分别观察症状、外周血象及sIL-2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西药组两者观察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补肾解毒法治疗MDS—RA与西药组可以取得相近的疗效,并对免疫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法联合亚砷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补肾解毒法联合亚砷酸治疗,对照组28例单纯采用亚砷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解毒法联合亚砷酸治疗MDS-RAEB的临床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祛瘀方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健脾补肾解毒祛瘀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外周血象、中医证侯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LDH、β2-MG、S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为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中医证侯积分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WBC、HB及PLT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HB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比值、NK数值上升,CD8+数值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差异;两组治疗前后LDH、β2-MG、S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健脾补肾解毒祛瘀法治疗低中危MDS疗效确切,治疗作用可能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骨髓无效造血,降低体内肿瘤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发生在造血干细胞阶段的异质性克隆疾病,以造血细胞不可逆的数量和质量异常为特点,表现为贫血、感染或出血及较高的白血病转化率,曾用名难治性贫血、白血病前期等.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疾病的分型可选用诱导分化剂刺激造血药、化疗或骨髓移植等.  相似文献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以出血、贫血、发热、感染等为表现.中医药治疗MDS有独特优势.本文拟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疗效和机制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进行整理阐述,为后续中医药治疗MDS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麻柔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30余载对各种血液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类难治性的造血干细胞疾病,属中医髓毒劳病范畴,其以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和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为特点,目前西药还不能治愈本病。麻柔教授倡导以青黄散解毒化瘀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把老师治疗该病的经验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5.
MDS的治疗目标是延长生存期、提高外周血细胞计数和改善生活质量.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有明确白血病基本表征的患者,治疗目标是杀灭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功能,而对于病程平稳、主要表现顽固性血细胞减少,治疗目标是提高血细胞数量和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消瘀灵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临床疗效。方法 :3 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观察组予本院制剂消瘀灵治疗 ,观察治疗 1、2、3个月后周围血象、骨髓象的变化。结果 :治疗 3个月后 ,对照组部分缓解 3例 ,进步 5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 61% ;观察组基本缓解 2例 ,部分缓解 4例 ,进步 5例 ,无效 7例 ,总有效率71%。周围血RBC、HGB治疗 1、2、3个月后均有所上升 ,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 3个月WBC、PLT升高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生存期明显高于文献。白血病转化率降低。结论 :消瘀灵治疗MD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贾冕  刘春芳  侯丕华 《中医杂志》2013,54(3):195-196
认为本病病因为内生和外感邪毒深伏骨髓,髓虚毒盛可促使疾病进展,脾肾亏虚、髓血乏源是发病之本;在治疗方面强调健脾补肾治其本,解毒祛邪以祛除病因,辨证辨病相参,扶正解毒结合,且因病重毒深,用药当重剂强效,汤药与中成药结合,分清疾病阶段,扶正与解毒不同侧重,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氨磷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MDS患者给予氨磷汀500 mg静点1次/d,每周连用5 d,共4周。结果9例患者血液学指标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6例粒系明显改善,4例红系改善,3例血小板有改善,共7例输血间隔延长;主要毒副作用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患者均能耐受。结论氨磷汀是一种有效治疗MDS方法,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感染和出血,有利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无效造血,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因遗传不稳定而导致的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目前的药物尚不能治愈本病,其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中医对于本病在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