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肥胖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复制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3组,按埋线的不同层次分别命名为脂肪层组、肌肉层组和混合层组。脂肪层组埋线于脂肪层,肌肉层组埋线于肌肉层,混合层组埋线在脂肪层与肌肉层交替进行。3组均取中脘穴及天枢穴行埋线治疗,频率每周1次,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脂肪系数、脂肪细胞数量与形态,并检测血脂、血糖各项指标。结果:穴位埋线治疗后,3个埋线组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均低于肥胖对照组(均P0.01)。肥胖对照组的血脂及血糖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3个埋线组大鼠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下降(P0.05),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显著降低(P0.01),脂肪层与混合层埋线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白色脂肪系数与棕色脂肪系数的比较,肥胖对照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后,肌肉层埋线组的白色脂肪系数较模型组下降(P0.05);3个埋线组大鼠的棕色脂肪系数均下降(P0.05),其中混合层埋线组下降显著(P0.01),3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肥胖对照组大鼠白色脂肪细胞及棕色脂肪细胞计数与大小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3个埋线组大鼠的上述参数与肥胖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脂肪细胞HE染色切片可见肥胖大鼠脂肪细胞增大,治疗后脂肪细胞形态变小。结论:穴位埋线可降低肥胖模型大鼠体重、Lee’s指数、血清TC/TG/LDL-C和血糖水平、升高HDL-C水平以及减少脂肪含量、改变脂肪形态,从而达到减肥和调节糖、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3种层次穴位埋线减肥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混合层埋线对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2):376-378
目的:观察不同层次埋线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受试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脂肪层简易埋线组(简称脂肪层组)、肌肉层简易埋线组(简称肌肉层组)以及脂肪层与肌肉层交替简易埋线组(简称交替层组),每组15例进行1周1次共4次的埋线治疗。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变化。结果:(1)组间比较:13组方法治疗前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无差异P0.05,2与脂肪层比较:肌肉层组体重差值、体重指数差值、腰围差值有差异P0.01,臀围无差异P0.05;交替层组体重差值、体重指数差值、腰围差值有差异P值分别为P0.01、P0.05、P0.01,臀围无差异P0.05。3肌肉层与交替层比较:体重差值、体重指数差值有差异P0.05,腰围差值、臀围差值无差异P0.05。(2)组内比较:3组方法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有差异P0.01。(3)3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脂肪层组86.67%,交替层组53.33%,肌肉层组33.33%。结论:3组埋线方法对治疗单纯性肥胖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脂肪层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对肥胖模型大鼠瘦素水平及血月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肥胖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肥胖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埋线组12只行埋线治疗,针刺组12只行针刺治疗,模型组12只及普通喂养的正常组12只不作特殊处理.在治疗4周后第2天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瘦素、下丘脑瘦素、体质量、体长、Lee's指数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肥胖大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下丘脑瘦素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1).穴位埋线取得良好的减肥作用的同时,能使肥胖大鼠血清瘦素明显下降及下丘腩瘦素明显升高,明显降低甘油三酯(TG)及总胆同醇(cHOL)(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肥胖机体血脂、中枢及外周瘦素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703-1705
目的:补肾复方对去势大鼠体重的影响。方法:将雌性育龄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去势组将去势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倍美力组、补肾复方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日生理盐水灌胃;倍美力组:以62.5μg/100 g倍美力灌胃;补肾复方组:按成人用量的15倍灌胃。连续给药12周。称体重;计算Lee's指数;酶免法检测血清瘦素(LP)水平;酶偶联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手术前,假手术组、正常组及去势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去势手术4周后,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去势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给药前,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倍美力组、补肾复方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复方组大鼠体重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ee's指数及血清LP、TG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复方组大鼠Lee's指数及血清LP、TG、TC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复方可延缓去势大鼠体重增长、降低LP、TG、TC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补肾复方对去势大鼠体重及瘦素(LP)的影响。方法将雌性育龄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去势组将去势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倍美力组、补肾复方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日生理盐水灌胃;倍美力组:以62.5μg/100g倍美力灌胃;补肾复方组:按成人用量的15倍灌胃。连续给药12周。观察一般情况,特别是体重;计算Lee's指数;酶免法检测血清LP水平。结果去势手术前,假手术组、正常组及去势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去势手术4周后,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去势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给药前,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复方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1~12周,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5周前,补肾复方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第5周后,补肾复方组大鼠体重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ee's指数及血清LP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复方组大鼠Lee's指数及血清L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复方可延缓去势大鼠体重增长、降低血清LP水平。  相似文献   

6.
郝宏文  王素梅  方琼杰 《中医杂志》2014,(14):1227-1229
目的观察轻健颗粒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降脂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1天初断乳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高脂造模组7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高脂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8周后筛选造模成功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轻健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轻健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轻健颗粒34.5、17.25、8.55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共8周。检测各组大鼠体重、体脂重量,计算Lee's指数,测定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轻健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体重、体脂重量及Lee's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并且TC、TG、LDL及hs-CRP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1)。结论轻健颗粒可降低营养肥胖性大鼠体重、体脂,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大鼠体重增加机理。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组、治疗组,每组12只。用灌胃氯氮平的方式造模。治疗组采用医用羊肠线进行埋线治疗。观察大鼠体重、肾周脂肪以及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大鼠体重埋线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埋线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的存活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氯氮平所致大鼠体重增加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天枢穴位埋线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造模成功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穴位埋线组,分别处理4周后检测大鼠肥胖指数、血脂水平、血清脂联素(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IR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体重、腹围、Lee's指数、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及RBP4降低(P 0. 05),APN升高(P 0. 05);与药物组相比,穴位埋线组RBP4、空腹血浆中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亦降低(P 0. 05),APN升高(P 0. 05)。结论:口服奥利司他及天枢穴位埋线均能一定程度的改善肥胖大鼠的肥胖指数、血脂紊乱、APN、RBP4及IR,天枢穴位埋线改善IR的作用优于口服奥利司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AT)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解耦联蛋白1(PGC-1α/UCP-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型肥胖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组和非穴位组(8只/组)。穴位组取“足三里”“天枢”穴,非穴位组取“足三里”“天枢”穴旁开5 mm区域的非穴位区进行电针,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每周测量1次各组大鼠体质量、体长,并计算Lee's指数;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L-C)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WAT中PGC-1α、UCP-1蛋白表达。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Lee's指数、TC、T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及PGC-1α、UC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大鼠的Lee's指数、TC、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及PGC-1α、UC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以有效调控WAT中PGC-1α、UCP-1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通过促进WAT“棕色化”达到减肥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肥胖大鼠SOCS-3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瘦素抵抗可能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正常组,挑选经高脂饲料喂养12周体质量超过正常大鼠20%者,随机分模型组和埋线组。埋线治疗后,使用ELISA和RT-PCR等方法观察穴位埋线对各组肥胖大鼠下丘脑胰岛素、瘦素含量、瘦素受体基因(OB-Rbm RNA)表达,观察下丘脑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基因表达;观察外周血清SOCS-3的含量表达。结果:埋线后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含量较模型组肥胖大鼠明显降低(P0.05),而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含量和脑、血瘦素和胰岛素之比较模型组肥胖大鼠均明显升高(P0.05);埋线后大鼠下丘脑OB-Rb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肥胖大鼠比较显著增加(P0.05),而SOCS-3m RNA表达水平及血清SOCS-3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穴位埋线改善胰岛素、瘦素血脑转运屏障及胰岛素、瘦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进而纠正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达到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不同性别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女组30例,男组30例,均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两组所用穴位相同,15天治疗1次,4次为1疗程,两个月后观察疗效,并对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体脂肪率、血脂四项进行评估。结果:女性组总有效率(89.28%)与男性组总有效率(92.59%)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体脂肪率、TG、TC、LDL均明显下降(P<0.05),HDL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值、BMI差值、腰围差值、臀围差值、体脂肪率差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HDL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不同性别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有效,目前尚不能证明两者间存在差异,埋线可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各项指标,其中对男性体重、体重指数的改善较好,对女性腰围、臀围、体脂肪率的改善较好,血脂的改善目前尚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T2DM患者与健康人血脂(CHO、TG、HDL、LDL)、体重指数(BMI)与舌苔表现的关系。方法按就诊顺序将符合入组条件的T2DM患者72名,另选健康对照者60名,T2DM患者中厚苔组58例,薄苔组14例;健康对照者中厚苔组25例,薄苔组35例。分析4组血脂水平、BMI值与舌苔薄厚的相关性。结果 4组间CHO、TG、HDL、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厚苔组与健康厚苔组间CHO、TG、HDL、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薄苔与健康薄苔组间CHO、TG、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厚苔与健康组薄苔之间CHO、TG、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比较,T2DM厚、薄苔组间、T2DM厚苔与健康对照厚苔组间、T2DM厚苔组与健康薄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BMI与糖尿病相关,与舌苔厚薄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IKK/IKB/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炎性因子,探讨背俞穴穴位埋线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的机制。方法: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剩余70只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大鼠模型,12周末随机取10只验证造模是否成功。余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假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分别予相应取穴治疗,背俞穴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腹部穴取"大横""腹结""滑肉门""天枢";假埋线组在背俞穴处刺激,但不进入皮下组织,不留线;西药组给予维生素E软胶囊灌胃,疗程均4周。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正常饲料喂养至第16周末;模型组继续予高脂饲料喂养至第16周末。干预结束后,计算各组大鼠肝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血清生化检测大鼠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及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IKK-α、NF-κBp65、IL-6、IL-1β、TNF-α蛋白表达;红外热像仪检测大鼠任督脉温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大鼠体质量、肝脏湿重、肝指数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西药组肝组织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肝指数下降(P0.05),其中以背俞穴埋线组最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γ-GGT、ALP、TG、TC、LDL、TNF-α、IL-6、IL-1β升高(P0.01);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ALT、γ-GGT、ALP、TG、TC、LDL、TNF-α、IL-6、IL-1β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5),其中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模型组IKK-α、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效果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模型组任督二脉温度较正常组降低(P0.01);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大鼠任督脉温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提高(P0.01);背俞穴埋线组任脉温度与腹部穴埋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俞穴埋线组督脉温度改善优于腹部穴埋线组(P0.05)。结论:背俞穴埋线可能通过抑制IKK/IKB/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中断炎性因子引起的"瀑布样"效应,减少炎性因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从而阻断NASH进展,发挥防治NAS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穴位埋线组,每组8只,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结束后穴位埋线组选用气海、中脘、天枢(双)穴位埋线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后,大鼠血清瘦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结论:穴位埋线可通过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含量,改善肝细胞脂肪变,这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综合减肥法对肥胖症大鼠血清瘦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减肥功效及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埋线治疗组、中药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营养肥胖造模方法复制肥胖模型大鼠,造模前、后尾静脉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瘦素含量。结果:模型组体重、lee′s指数、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综合治疗组体重、lee′s指数、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其减肥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温胆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糖耐量受损(IGT)大鼠血糖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20周建立IGT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温胆汤组各6只,另取6只血糖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10ml/ (kg·d)灌胃,温胆汤组给予温胆汤溶液10ml/ (kg·d)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2周.检测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肾周及附睾脂肪重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计算脂肪与体重比重、Lee's指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重、餐后2h血糖、肾周及附睾脂肪重量、脂肪与体重比重、Lee's指数、血清TC及T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温胆汤组大鼠的餐后2h血糖、肾周及附睾脂肪重量、脂肪与体重比重、Lee's指数、血清TC及TG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温胆汤改善IGT大鼠疾病状态,可能与降低IGT大鼠餐后2h血糖浓度、减少大鼠脂肪堆积、降低血脂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高脂诱导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观察调脂积冲剂对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真胰岛素(FT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游离脂肪酸(FFA)、脂联素、抵抗素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65只,分为正常组10只,其余55只采用高脂饮食建立肥胖模型。7周末时测体重,大鼠体重大于正常组体重20%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调脂积组、荷丹片组。灌胃给药5周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身长,计算Lee’s指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C、TG、HDL、LDL、FBG、FFA。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的真胰岛素、脂联素、抵抗素含量。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来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TI/22.5。结果: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TC、TG、LDL、FTI、HOMA-IR、FFA、抵抗素明显升高(P<0.01);FBG有差异性升高(P<0.05);HDL有差异性降低(P<0.05);脂联素明显降低(P<0.01)。和模型组比较,调脂积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1);Lee’s指数、TG有差异性下降(P<0.05);TC、LDL明显下降(P<0.01);FBG略有下降、HDL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FTI、FFA明显下降(P<0.01);血清脂联素有差异性升高(P<0.05);血清抵抗素有差异性下降(P<0.05)。调脂积组和荷丹片组比较,在上述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血清FFA、抵抗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调脂积冲剂可以减轻肥胖大鼠的体重,调节血脂紊乱,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这种作用可能和降低血清FFA、抵抗素水平及升高脂联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穴位埋线对肥胖模型大鼠瘦素水平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肥胖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肥胖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埋线组12只行埋线治疗,针刺组12只行针刺治疗,模型组12只及普通喂养的正常组12只不作特殊处理。在治疗4周后第2天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瘦素、下丘脑瘦素、体质量、体长、Lee’s指数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肥胖大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下丘脑瘦素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穴位埋线取得良好的减肥作用的同时,能使肥胖大鼠血清瘦素明显下降及下丘脑瘦素明显升高,明显降低甘油三酯口G)及总胆固醇(CHOL)(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肥胖机体血脂、中枢及外周瘦素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对围绝经期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双侧卵巢切除(OVX)的方法制备围绝经期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和埋线组,每组10只。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子宫系数、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肝脏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α)、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子宫系数却明显降低、血清中TC、TG、LDL含量均升高,而HDL含量下降、肝脏组织中p-AMPKα、p-ACC表达均有所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穴位埋线治疗后,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子宫系数升高、血清中TC、TG、LDL含量均降低,而HDL含升高、肝脏组织中p-AMPKα、p-ACC表达均有所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能够改善围绝经期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AMPKα、ACC磷酸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雌性去势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体重的影响.方法:摘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更年期综合征病理模型.经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测,将去势成功的模型大鼠32只,随机分为3组.埋线组11只行埋线疗法,药物组11只给予尼尔雌醇溶液灌胃,模型组10只给予蒸馏水灌胃.并设假手术组10只作对照.在末次治疗后第5天处死,观察各组大鼠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含量及体重变化.结果:E2、T、FSH、LH、GnRH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埋线组大鼠血清E2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而FSH、LH、GnRH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则下降(P<0.01,P>0.05,P>0.05);埋线组与药物组E2、T、FSH、LH、GnRH的变化基本相当.模型组在疗程结束时体重较大,与假手术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药物组在第1次治疗后体重开始骤降(P<0.05),在疗程结束时,与假手术组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在第3次治疗后体重开始下降,且在疗程结束时,与假手术组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对雌性去势大鼠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并可有效遏制去势大鼠体重的增加,与雌激素疗法比较,效果相当,作用较平缓,整体调节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