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心肌损伤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的一种临床征象,伴随着罹患COVID-19后出现,或见于急性发病期的普通型与重症,或于COVID-19临床痊愈后发病,概由疫毒邪气由口、鼻而入,客于肺卫,肺朝百脉、心主血脉,肺脏受邪,累及于心,气血不畅而发为心肌损伤。通过治疗100余例确诊COVID-19与出院康复患者,发现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心悸、气短、胸痛、胸憋闷、乏力等症状,检查所见心电图心肌缺血损伤、心肌酶升高等,表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于心的病理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心肌损伤,一方面COVID-19患者痊愈出院后,仍有体弱乏力、病情缠绵难愈,另一方面重症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极易加重病情,甚则危及生命。临床根据发病不同阶段、病情轻重程度及康复期与患者体质采用不同的证治方法。急性重型COVID-19病患心肌损伤,可用生脉饮、急救回阳汤等加减,毒热扰乱心神可酌情使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对普通型COVID-19出现心肌损伤,可用竹叶石膏汤与升陷汤加减;对COVID-19临床痊愈后以心肌损伤为主的病理变化用升陷汤、养心汤和柴陷汤等化裁,运用解毒益气养阴、益气升陷、活血化痰等方法治疗COVID-19心肌损伤,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使心肌酶与心电图恢复正常范围,疗效满意,体现中医药治疗COVID-19心肌损伤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收集部分省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院内制剂配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总结防治新冠肺炎用药规律及特点,以期得出潜在新方。方法:全面检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各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收集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批准的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医院中药制剂,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有具体药物组成的中药院内制剂21种,对纳入方药应用频次分布统计、关联规则以及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则分析等方法进行组方用药规律的分析。结果:纳入的21首中药院内制剂配方,共包含90味中药,其中药物使用频次方面,茯苓、杏仁、藿香等药物较高;药物性味以辛、温为主,归肺、脾、胃经药物最多,处方中化湿类药物应用最广泛;得到陈皮-甘草、白术-茯苓、藿香-茯苓等15对常见药物组合;潜在新方的配伍思路以宣清并用,寒温并调为核心。结论:各地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院内制剂多使用化湿药物,多从肺、脾、胃入手,切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病机。  相似文献   

3.
卢雪花  徐榕青  陈刚 《中成药》2022,(3):890-893
2019年12月上旬,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并蔓延至全国各地.2020年1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检测及病原核酸检测检出一种不同于以往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国家卫健委将此病毒感染的肺炎统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初期在上焦。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为呼吸之门户,清代外治医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论述"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而我国古代医家在千百年来同疫病的斗争中,探索并发扬了中医纳鼻法。清开灵为清热解毒基础方,现代研究明确了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疗作用。该文基于中医纳鼻法,以清开灵制剂为例,研究其制备成鼻用制剂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行性,一方面有助于快速研制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清开灵鼻用制剂,另一方面可拓宽中药治疗疫病的新思路,充分发挥中药治疗疫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期通过冠状病毒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体内实验验证,热炎宁合剂对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次研究进一步评价热炎宁合剂治疗COVID-19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3月2日在西安市第八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普通型患者54例,其中5例不符合方案规定,未予分析,治疗组26例,在化学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热炎宁合剂,对照组23例,给予化学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咽干咽痛、咳嗽、发热、乏力、胸闷、流涕、鼻塞、头痛)评分,完全退热时间(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及胸部CT缓解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除咳嗽、乏力外,其余症状均消失,咽干咽痛、咳嗽、乏力、胸闷、头痛等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中位完全退热时间为3 d,较对照组缩短2 d;胸部CT缓解率,治疗组为88. 46%(23/26),高于对照组的73. 91%(1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治疗组为96. 15%(25/26),对照组为60. 87%(14/2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热炎宁合剂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胸部CT好转,缩短患者发热时间,提高核酸转阴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中医药治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国家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药和处方中涉及的资源品种进行收集,共整理推荐中成药241种和处方242首。通过分析筛选出常用药材品种53种,其中中成药组方和处方药味组成中共有的重点品种20种,包括甘草、连翘、广藿香等;同时,还有部分冷背药和民族药在此次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53种常用药材目前的商品药材来源、再生周期、药用部位、产新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对目前COVID-19疫情下的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供给、再生能力进行评价,提示可以加大甘草、赤芍等药材的人工栽培力度,控制金银花、板蓝根等家种药材的发展。针对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中药材生产品种结构和种植面积,提升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指标,以期为中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疫情下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与舌象及胸部CT的关系。方法 收集177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首发症状(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舌象、胸部CT等信息共同构建数据库。结果 伴有消化道症状者55例,无消化道症状者122例。舌色主要表现为红舌和青紫舌;舌形主要表现为胖大舌、齿痕舌;舌苔主要表现为苔黄、苔薄、苔腻。伴有消化道症状者中齿痕舌、苔黄、苔厚苔腻的占比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有消化道症状者出现双肺片状磨玻璃影较多,出现右肺磨玻璃影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CT与舌象关系中,单肺磨玻璃影、双肺磨玻璃影的患者红舌占比相对最高,伴有实变的患者青紫舌占比相对较高;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及双肺片状磨玻璃影患者主要表现为齿痕舌、胖大舌;各种不同的CT表现,均多数表现为薄黄腻苔。结论 COVID-19的病位在肺、脾;病理特点为毒、湿、热、瘀、虚,湿热贯穿病程始终。有消化道症状者湿、热的病理表现更明显,并迅速出现双肺的病理改变,病程进展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目前已造成全球大流行。疫情发生后,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中西医结合"防疫方针,组织成立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建立中西医结合联动工作机制,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突出中医药防疫优势,强调早期、及时、全程使用中医药。专家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系列"甘肃方剂",探索出"关口前移、截断扭转、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的防治策略。未病之前,将关口前移,辨体选用扶正避瘟方,扶助正气,避其毒气,以防患于未然;发病以后,先证而治,截断扭转,辨证选用宣肺化浊方、清肺通络方,驱邪外出,将COVID-19治愈在初期阶段;病愈之初,选用健脾益肺方,健脾益肺、培土生金、和胃化湿,以防复发。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辨体辨证选用"甘肃方剂",预防了疫病的发生,阻止了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的转化,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病程,减少了重型、危重型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2019年12月以来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我国中医药显示出独特优势,其中清热解毒类中药"清热解毒"的功效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病证治疗发挥出重要积极作用。总结具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种类,梳理清热解毒类中药抗新冠肺炎作用机制研究,整理了清热解毒类中药在临床治疗组方应用,以期更好发挥清热解毒类中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作用及对于后续相关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此次疫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实邪又以湿为核心,可兼有寒、热、毒等,合而为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紧密相关。治疗上根据其病情轻重分期治疗,早、中期强调祛邪,根据寒湿、湿热、疫毒致病的不同,早期推荐方药为小柴胡汤,中期推荐使用麻杏石甘汤合蒿芩温胆汤、达原饮合甘露消毒丹、清瘟败毒饮,缓解期重在补虚,推荐使用生脉散合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湿毒疫"范畴,根据目前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瘟疫相关理论,总结其病因为湿毒之邪,病位在肺,累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西医以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支持等治疗为主,中医以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为主,临床采取中西协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是"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共同作用结果,病性以湿、热为主。孟河医派发展至今,名医名家传承众多,温病治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湿温之邪,缠绵难愈,症情错杂,须在重视脾胃基础上,以调畅气机为重,祛湿为先,巧用透热,分清邪正盛衰,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研益肺解毒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及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均按照相关规定,单独隔离14 d,隔离期间口服中研益肺解毒汤,1剂/d,每次2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14 d;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型冠状肺炎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居家修养,同时口服中研益肺解毒汤,1剂/d,每次2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7 d。观察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观察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病;有呼吸道症状经相关检查排除新型冠状肺炎的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研益肺解毒汤安全有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可能有提高机...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强、家族聚集性、病情进展迅速、证候表现多端、症状隐匿、病后观察期长的特点。福建省受五运六气、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惯影响,与疫病发生中心区武汉市的大多数以寒湿为主的病机有所不同,福建沿海地区多数有兼杂有"热",因此整体、动态、个性化、全程地把握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根据分期分类、全程覆盖、注重恢复后的健康管理原则,三因制宜制定适合福建省的中医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按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根据武汉市与福建省不同的地理气候,福建省与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差异,提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的证型不能完全覆盖福建省的全部病例,福建省应增加"湿热郁肺证",并提出"湿热郁肺证"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出独特疗效。于此同时,国内一批新冠肺炎中药临床研究扎堆注册,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已严重凸显。建议综合考虑中药研发特点、疫情实际情况及前期研究基础,理性开展临床研究立项。科学合理确定药物的临床定位是新冠肺炎中药开发的关键,来自一线可靠中医诊疗信息收集基础上的中医病机判断是确定临床定位的重要前提。中药临床研究不应囿于传统设计,应当坚持治疗优先、疫情防控优先,以患者最大获益为核心,在伦理和科学前提下合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冠肺炎中药临床研究方案。管理部门也要探索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药新药应急审批制度;同时应当组织资源进行相关试验评估,整合研究力量集中攻关,让真正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早日获得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自2019年12月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的特点,从中医角度来看,本病属湿疫,是从口鼻进入人体,潜伏在肺、脾、三焦,经过潜伏期后伏邪外发才出现典型症状的疫病,故透邪解表是其基本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梳理总结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和经验具有现实意义."截断疗法"对当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就其理论源流及其应用做了阐述,认为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发展,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名医姜春华先生总结提出.临床应用时,对隔...  相似文献   

19.
20.
下法的理论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其方药详于《伤寒杂病论》,后深受金元时期医家思想的影响,至明清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温病下法其理法方药均自成一派。结合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症特点,总结出病邪为疫毒之邪,兼夹湿浊。病机为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两太阴同病,太阴阳明互为表里,两感而发。病位为半表半里之膜原处。秽浊邪气常停聚于肠腑,需给邪出路,因势利导,以下法逐之。根据疾病病程特点、患者体质因素,需用不同下法手段,且选取下法时机尤为关键。湿浊初起化热,予以开达膜原、以通为用;疾病传变,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疾病后期,宣上逐下,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