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法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均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开苦降法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结肠癌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症状积分,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结肠癌患者68例,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结肠癌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加以治疗能有效降低其自身主要症状积分,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与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息息相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气机阻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辛以散之,苦以泻之",辛开苦降,"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代表方剂,也是方剂学隶属于和解剂,调和胃肠代表方剂,"疗寒以热、治热以寒",平调寒热、虚实兼顾、辛开苦降、温清并用,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客观缓解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 575,0. 432);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P=0. 022),中医症候总有效率更高(P=0. 013);观察组KPS评分及QLQ-C30评分更高(P=0. 003,0. 012);观察组治疗后部分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包括SGOT/SGPT及WBC(P=0. 001,0. 004),而其余统计的不良事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采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结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症候评分,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部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5.
谭达全  邓冰湘 《新中医》2008,40(2):103-104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现代多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Hp)导致的胃炎,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都得到了有效验证.笔者拟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及组方机理、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半夏泻心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3方面,对半夏泻心汤之辛开苦降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作一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6.
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探析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兴红  李帷 《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5-85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 一,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0%~30%,大约占消化科门诊就诊病人总数的50%左右[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目前采用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上腹饱胀或疼痛、餐后饱胀不适、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  相似文献   

7.
翟兴红  李帷 《北京中医》2009,(11):855-85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0%-30%,大约占消化科门诊就诊病人总数的50%左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目前采用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上腹饱胀或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暖气、反酸、烧心等症状,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抑酸、促胃动力.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证候群。根据2006年5月美国消化疾病周学术会议发布的RomeⅢ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中医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历代文献中有很多病证症状与之相似。  相似文献   

9.
中药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本品具有沉降之力,辛散之功,可辛开苦降,化痰散结,降逆止呕[1]。"辛开苦降"法的理论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2]。  相似文献   

10.
浅析辛开苦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辛开苦降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及其理论基础,认为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大法,并对辛开苦降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栾奕博  张伟  董彦君 《新中医》2019,51(10):31-36
辛开苦降法属中医八法之和法消法,指以脾胃升降理论和中药药性药味学说为基础,将辛味与苦味药物同组一方的中医治疗法则。中医治法与中医基础理论、临证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辛开苦降法立法源于理,理法方药相结合,起到调和寒热、调畅气机和调理虚实的作用。笔者从历史渊源、立法之理、配伍特点、临床运用和现代应用等方面讨论辛开苦降法,进一步为医者了解并在临床上运用此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法是在药物性味理论指导下,将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配伍合用的方法,具有平调寒热、畅达气机、分消湿热、清化瘀热、协调脏腑的作用。从源流考析、立法基础、功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辛开苦降法探讨分析,认为需深入挖掘其配伍机制,扩大药物使用范围,以进一步发挥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3.
辛开苦降法属八法中的和法,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其理论源自《内经》对中药性味功效和配伍的阐述。医圣张仲景谨遵《内经》之旨,因证立法,依法遣方,寓辛开苦降法于临证治疗寒热错杂证之中。元代朱丹溪师承仲景而善用辛开苦泄法治疗痞证。叶天士根据温病的特点,将辛开苦降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轻苦微辛法用于温病治疗中。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和王氏连朴饮等。  相似文献   

14.
杨洋  魏玮  史海霞 《中医杂志》2016,(5):446-447,450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味药与苦味药并用,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寒热平调的作用,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而致寒热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广泛用于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从辛开苦降法的学术源流、治疗脾胃病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明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 (CG)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反胃”等病症范畴。其发病率高 ,病情缠绵难愈。笔者自 1994年起以辛开苦降法指导对慢性胃炎的辨治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8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5 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6例 ;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型 12例 ,脾胃湿热型 16例 ,脾胃虚弱型 19例 ,胃阴亏虚型 6例 ,瘀血阻络型 5例 ;男 3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大 6 9岁 ,最小18岁 ,平均 4 2± 13.6岁 ;病程 1a以下 16例 ,1~ 5a 2 4例 ,6~ 10a 11例 ,10a以上 7例。2…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辛开苦降”法为主治疗湿阻症,常获较好疗效。现将一得之见,简述如下: 适应证:胃脘痞满,头重身倦,食少纳呆,腹胀或泻,口淡口腻,苔腻。方药组成: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连3克,厚朴10克,大腹皮12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  相似文献   

17.
1、辛开苦降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内经》对于脏腑功能失调、胃肠寒热错杂的病证有明确的论述。张仲景根据《内经》理论,开创了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将寒热苦辛之品共用于湿热、寒邪阻于中焦的病证,其病机特点多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位多以脾胃为主。涉及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小陷胸汤、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18.
辛开苦降法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文献的角度探讨辛开苦降法的概念及源流,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辛开苦降诸方的用药规律,并阐明了辛开苦降法的用药特点及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辛开苦降法,又称辛开苦泄法,是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1]。辛属阳,苦属阴,二者相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共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调和寒热、燮理阴阳、通畅气机、清热祛湿等功用。故临床多用于寒热错  相似文献   

20.
李华  王霞芳 《新中医》2011,(10):134-135
胃痛不仅是一种常见病症,而且是一反复发作、相当顽固的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一旦饮食失宜,可以引起胃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在病理情况下,易于化热、成滞、血瘀。在临床上以前者居多,王霞芳老师因此在临证中常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痛,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