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平滑肌肉瘤(GLS)诊治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GLS临床资料。结果:本组GLS以上腹痛,呕血,黑便及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诊断率为47.5%。手术采用根治术,术后存活期为1-8年。结论:GLS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胃镜联合B超,CT,MRI及超块内镜可提高诊断率,根治手术为治疗首选,但不必行系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宋家琨  王克有  赵国 《九江医学》2001,16(4):232-233
胃平滑肌肉瘤较少见,占胃肉瘤的20%,临床表现不典型,缺少特异性检查手段,较易误诊和误治.我院1986年至2000年收治胃平滑肌肉瘤2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胃平滑肌肉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华国 《河北医学》2002,8(11):995-997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已经病理证实的 31例胃平滑肌肉瘤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做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前检查如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CT、胃镜、DSA等均可以提示胃平滑肌肉瘤 ,但是不能鉴别良、恶性。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2 0例 )疗效好于单纯胃切除及局部切除 (11例 )。结论 :胃镜加活检或手术中快速切片确诊胃平滑肌肉瘤非常重要 ,手术治疗尽可能采用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5.
胃平滑肌肉瘤21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1例胃平滑肌肉瘤的辅助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上消化道钡透、B超、CT、胃镜、DSA等均可提示胃平滑肌肿瘤,但不能鉴别良、恶性。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12例)疗效好于单纯性胃切除及局部切除(9例)。结果表明,胃镜加活检或术中快速切片对确诊胃平滑肌肉瘤尤为必要,手术治疗尽可能采用根治术。  相似文献   

6.
胃平滑肌肉瘤少见,占全部胃恶性肿瘤的0.25%~1.5%,占胃肉瘤的20%[1,2]。笔者就我院经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证实4例胃平滑肌肉瘤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 女,67岁。上腹痛伴纳差半年。剑突下深压痛,未触及包块。X线检查:钡餐造影胃底示2cm×3cm大小半圆形肿块突向胃腔,边缘及表面光滑,基底略宽,稍有僵硬感。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胃底前壁偏大弯侧,距贲门10cm,大小约3cm×3cm×2cm,质韧,活动,胃浆膜层轻度受侵。病理诊断:(胃底)平滑肌肉瘤,低度恶性。例2 女,43岁。上腹部灼痛不适伴呕血、黑便1个月,并有乏力、头晕、出汗。左上腹…  相似文献   

7.
胃平滑肌肉瘤15例综合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平滑肌肉瘤发病率较低,占胃全部恶性肿瘤的0.5%,占胃肉瘤的20%。单一影像学方法诊断较困难。本文对我院1996年6月~2002年8月经综合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且资料完整的胃平滑肌肉瘤病人15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46岁.于入院前一月出现无明显诱因上腹部胀痛,进食后胀痛加重,自服药物治疗无效后来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上腹部有巨大肿块收住入院.体查:T 36.5 ℃,P 80次min-1,R20次min-1,BP16/10 kPa.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上腹部可触及一肿块,质地较硬,表面有结节感,边缘光滑,轻压痛,腹部其余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分析 2 1例胃平滑肌肉瘤的辅助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 ,上消化道钡透、B超、CT、胃镜、DSA等均可提示胃平滑肌肿瘤 ,但不能鉴别良、恶性。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 (12例 )疗效好于单纯性胃切除及局部切除 (9例 )。结果表明 ,胃镜加活检或术中快速切片对确诊胃平滑肌肉瘤尤为必要 ,手术治疗尽可能采用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吴曦  胡康 《广东医学》1997,18(9):587-588
报告1983~1995年共收治的14例胃平滑肌肉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痛,贫血,腹部包块为主。根据肿瘤大小(T)病理分级(G)及有无转移(M)进行分期,本组I期4例,Ⅱ期6例,Ⅲ期1例,Ⅳ期3例,胃平滑肌肉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广泛的胃根治性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不优于局部胃楔形切除术。肿瘤的分期是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胃扭转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胃扭转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和治疗.结果 术前确诊6例(54.5%),手术中确诊5例(45.5%).11例接受手术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 胃扭转为外科急诊,发病影响因素较多.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及手术探查,治疗首选手术.  相似文献   

14.
曹水江  杨金香 《海南医学》2011,22(10):91-9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3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13例,上消化道出血、黑便14例,腹部包块3例,体检发现3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3例,全胃切除2例.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和分析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指导外科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了该院1983年~2005年38例残胃癌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点、预后情况、首次手术情况以及病变距首次手术时间间隔等。结果 本组病例中男性占绝大部分(35/38),平均年龄62.6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首次手术以因胃溃疡行Billroth Ⅱ吻合为主,68.4%发病在吻合口,65.8%为中低分化腺癌,再次手术切除率81.6%。结论 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时如用BillrothⅠ式可能降低残胃癌的发生率,胃术后患者应加强随诊;早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并尽可能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23例胃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胃楔形切除术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和手术并发症;5年生存率为51.2%。结论:胃平滑肌肉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胃镜检查,胃肠钡餐和内窥镜超声扫描是诊断胃平滑肌肉瘤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胃穿孔18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 1 8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8例患儿均有拒奶、腹胀、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腹部立位 X线片示膈下有大量游离气体。其中单纯穿孔 6例 ,多发穿孔 4例 ,胃壁缺损 7例 ,全胃壁缺如 1例。单纯及多发胃穿孔行胃修补术 ,3例同时行胃造痿术。胃壁肌层缺损行病变组织切除、胃壁修补及胃造痿术。 1例全胃壁肌层缺如仅行腹腔引流术。本组存活 8例 ;死亡 1 0例 ,病死率 5 5 .5 6%。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DIC。结论 :新生儿胃穿孔预后差 ,且受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病变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GL)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00年1月年收治的15例PGL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资料中,病理分期(改良的Arbor法)为EI期7例,EH期5例,EⅢ期2例,EⅣ期1例。术前误诊率53%,手术切除率80%,手术加化疗5年生存率67%,单纯化疗5年生存率33%。结论 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加术后联合化疗是提高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