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三磷酸腺苷-氯化镁(ATP-MgCl2)预处理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热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根据ATP-MgCl2预处理与否及供肝获取前经历的供体心脏停搏时间(即热缺血时间)30min或45min,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即非预处理的30min(N-30min)组和45min(N-45min)组,以及ATP-MgCl2预处理的30min(tN-30min)组和45min(tN-45min)组行原位肝移植,观察存活状况,取材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移植术后1、3、7d 采集血样检测肝功能.结果 N-30min组和N-45min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50.0%和16.7%,而tN-30min组和tN-45min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和66.7%,预处理组移植肝脏的病理及肝功能明显好于非预处理组.结论 ATP-MgCl2预处理能够减轻供肝的热缺血损伤,改善肝功能,减轻病理损害,提高大鼠肝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Lazaroid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肝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脏停搏供体(NHBD)肝移植的临床应用将部分缓解供肝的短缺。我们先期的研究结果表明U-74389G的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存活率,实验中尽管供肝获取经历45或60min的热缺血损伤。U-74389G预处理两组的1周存活率仍然可以达到58.3%和33.3%,显著高于非预处理两组25%和0%的1周存活率,并且U-74389G的预处理还能够改善术后肝功能和移植肝病理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模型来探讨Lazaroid U-74389G预处理对供肝热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制成肝硬化模型。分两组:IP组(缺血预处理组),用 Pringle’s法阻断肝门15min后,恢复血供,关腹;C组(对照组),只予以开、关腹。48h后,再次阻断肝门30min,恢复血供。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P后6、24、48h肝组织中HSP70的表达水平;测再灌注1h血清生化酶(ALT、AST、LDH)水平;计算术后一周生存率,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IP组在缺血预处理后24-48hHSP70表达显著增强,呈高水平;而C组中在各时点HSP70均无表达增强。再灌注1h,IP组的ALT、AST、LDH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1或P<0.05,n=7)。术后一周生存率IP组(93.10%,n=29)明显高于C组(73.33%,n=30)(P<0.05)。缺血再灌注后1h,IP组的肝细胞损伤明显轻于C组。结论 HSP70能够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前增加供肝的肝糖原贮备能否减轻心脏停搏大鼠供肝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雄性SD大鼠作为肝移植的供、受者被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供者正常饮水;B组供者术前连续4d饮糖水;C组供者在B组的基础上于供肝获取前3~4h注射500g/L的葡萄糖。A、B、C三组再按供者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心脏停搏60min、90min、120min和150min)各分为4个小组,行原位肝移植术并检测移植肝组织中肝糖原和ATP的含量;同时观察受者术后1周存活率以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B、C两组供肝的肝糖原贮备和ATP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P〈0.01);B-60min、B-90min、B-120min和C-90min、C-120min、C-150min组受者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0%、50%、1()%和70%、60%、20%,部分受者可长期存活;B、C两组受者MDA水平明显低于A组,SOD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术前增加大鼠供肝的肝糖原贮备能明显减轻供肝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了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的发生,提高了心脏停搏供肝移植术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对):无热缺血组(NWI)、缺血再灌注组(WI)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各组10只受体大鼠于术前1d、术后1、2、3、5d取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和ALT。NWI组于供肝灌注前及植入后0.5、1、2、3h,WI组于热缺血前及植入后0.5、1、2、3h,IPC组于IPC前、IPC后及植入后0.5、1、2、3h取肝组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其NO浓度。结果IPC可降低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血清AST和ALT浓度,提高再灌注早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降低再灌注晚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P〈0.05)。结论NO在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具有双重作用。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供肝再灌注后早期NO合成,改善肝脏微循环,同时抑制供肝再灌注后晚期NO合成,减轻过量NO的损伤作用,从而保护移植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N  Ma QJ  Lu JG  Chu YK  Lai DN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33-1536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控制于18min以内,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各24只。对照组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受体大鼠供肝切除前仅以肝素化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后处理组受体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2h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另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6h留取肝组织。对照组于关腹后相应时间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r.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根据酶促反应原理,利用分光光度仪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低(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供肝冷保存时间 10 0min ,无肝期 2 5min。 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 ,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 ;IP组 ,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每组受体的一半 (n =8)用于观察存活率 ,另一半 (n =8)用于移植肝脏再灌注 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 IP组的 1w存活率、胆汁分泌量、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ALT、AST、LDH、TNF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 IP能够提高血清NO水平 ,降低血清TNF含量 ,对大鼠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LazaroidU 74 389G预处理对大鼠供肝热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以U 74 389G预处理与否、以及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 4 5或6 0min分为 4组 ,分别为N 4 5组、N 6 0组、tN 4 5组和tN 6 0组 ,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比较各组术后存活率、肝功能、MDA和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N 4 5组、N 6 0组、tN 4 5组和tN 6 0组肝移植术后1周的存活率分别为 2 5 % (2 / 8)、0 (0 / 8)、5 8% (7/ 12 )和 33% (4/ 12 )。U 74 389G的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存活率 ,并能够改善术后肝功能和减轻肝脏病理学改变 ,降低MDA的表达。结论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U 74 389G预处理可以减轻热缺血再灌注对供肝造成的损伤 ,提高肝移植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处理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正常大鼠和肝硬化大鼠肝脏 70 %的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无预处理组及间歇阻断肝门法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以肝功酶、能量代谢和过氧化损伤等生物化学指标、组织学病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指标 ,观察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 ,正常大鼠中 ,缺血预处理与无预处理组相比 ,可显著减轻再灌注损伤 (P <0 .0 5 ) ,与间歇性阻断肝门组相比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在各个缺血预处理组内 ,缺血预处理 5min(IPC5min)组较IPC10min组和IPC5min× 2 组效果好 (P <0 .0 5 ) ,证实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肝脏再灌注损伤 ,并优于间歇性阻断肝门法 ,是一种应用方便、效果较好、前景广阔的阻断肝脏血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可能耐受心脏停搏热缺血损伤的时间极限,方法 雄性SD大鼠,以供肝获取前供体大鼠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15、30、45、60min分为5组(HB组、N-15组、N-30组、N-45组和N-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各组的术后肝功能、肝脏病理和存活率。结果 HB、N-15、N-30、N-45和N-60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100%(8/8)、75%(6/8)、62.5%(5/8)、25%(2/8)和0%(0/8)。其中HB、N-15、N-30组和N-45组的大鼠肝移植最长存活时间超过30d。结论 大鼠供肝对于热缺血损伤的时间应越短越好,但耐受30min心脏停搏热缺血损伤时,仍可使1周存活率达62.5%,极限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11.
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轻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跳停搏热缺血30min(N-30)和45min(N-45)两组;,每组分别行原位肝移植术30只次。同时,根据是否对供体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又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结果:(1)常规组和改良组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70.04±1.48)和(70.36±1.42)min(P>0.05),无肝期均为(16.40±0.73)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均为(22.75±1.16)min,受体手术时间均为(90.58±3.76)min。(2)N-30和N-45常规组分别有5和9只受体术后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改良组仅为1和2只(40%∶12%,P<0.05);(3)N-30和N-45组因术中分别出现供肝损伤致再灌注后供肝大量渗血、无肝期过长、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而各有5和7,2和1,2和2只受体术后死亡。(4)N-30和N-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50%和30%(P<0.05)。结论:预防心跳停搏供肝游离时损伤、供肝再灌注后渗血、无肝期过长和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是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中供体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C)和移植组,移植组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热缺血0 min(W0)、热缺血15 min(W15)和热缺血30 min(W30),其后建立近交系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每组均为3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7、14和30 d处死,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测定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此外,移植组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观察长期生存率(>100 d).结果 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恢复过程延长.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3、7、14和30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4 d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3、7、14和30 d ALP与供肝热缺血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后热缺血0、15、30 min长期生存率组分别为100.0%(6/6)、83.3%(5/6)、66.7%(4/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 肝移植过程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并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细胞损伤加重,肝细胞功能恢复早于其形态学恢复.肝移植术后早期存在胆汁淤积,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明显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胆汁淤积的恢复明显晚于肝细胞损伤指标的恢复.在热缺血30 min内来自于心脏停搏的供肝肝移植术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观察移植肝热缺血损伤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预测无心跳供体(NHBD)中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60min,随机分为7组。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动态观察单纯热缺血期和肝移植术后6h、24h、48h各组移植肝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规律。结果NHBD的供肝不仅发生热缺血阶段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在移植肝复流后,也存在再灌注损伤,且再灌注期肝组织损伤的程度与热缺血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热缺血30min以前,移植肝仅出现组织细胞的变性,未见明显坏死。45min组,肝组织可见小灶状的坏死,在小叶中央区首先发生。60min组,肝细胞坏死的范围扩大,呈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肝窦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呈泡状或气球状,肝血窦阻塞,呈微循环障碍。结论大鼠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肝组织损伤处在可复性阶段。热缺血60min以后,呈现不可逆性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Lipid peroxidation due to oxygen free radicals (OFR) seems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loss of liver graft viability after warm ischemia, preserv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N-acetylcysteine (NAC) is an antioxidant that has a direct effect on OFR, and is also a glutathione precursor, another antioxidan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AC in preventing ischemia-reperfusion damage of liver grafts harvested from non-heart-beating donors.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on pigs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group 1 (control group; n=5) received livers from heart-beating donors; livers were subjected to 30 min of warm ischemia in groups 2 (n=3, no NAC) and group 3 (n=3; NAC treatment); warm ischemia time lasted 60 min in groups 4 (n=4; no NAC) and 5 (n=5; NAC treatment). Studied parameters included graft survival for more than 3 days,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sma levels, liver histology, and hepatic total glutathione concentrations. Graft survival was 100% in groups 1, 2, and 3, 0% in group 4, and 20% in group 5. NAC treatment did not influence initial mean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release which was greater in warm ischemic livers than in controls. NAC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liver hepatic total glutathione after reperfusion of animals receiving warm ischemic grants. Finally, no effect on liver histology was observed with NAC treatment.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from non-heart-beating donors, NAC has no effect in both graft viability and lipid peroxidation. The role of OFR in primary dysfunction of transplanted warm ischemic livers remains controversial.  相似文献   

15.
无心跳供体中供肝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无心跳供体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45、60min,随机分为5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对肝移植术后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的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及观察肝组织微循环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热缺血30min以内,移植肝组织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热缺血45min,复流后大部分肝血窦腔可逐渐恢复通畅。但部分血窦仍充满较多的膜浆泡和血细胞积滞;热缺血45min以前各组术后3d血清HA可基本恢复。热缺血60min,复流后内皮细胞损伤不但不能恢复,且出现加重、扩大趋势。结论 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处在可复性阶段。45min的热缺血时间可能县供肝微循环功能耐受热缺血损伤的极限.热缺血60min以后.呈现不可逆性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建立一个能灌注更彻底、更易操作、热缺血时间容易控制的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 在Kamada两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供体经升主动脉进行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胆管内支架端端吻合的方法。建立无心跳供体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 40例移植后1d大鼠存活率为95.0%(38/40),1周存活率为85.5%(35/40)。结论 经升主动脉灌注的供肝灌注更彻底、均匀,更易操作,热缺血时间控制更精准,行肝移植后1周存活率较文献报道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