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督脉、肾、现代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提示可以从督脉探寻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并制定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从督脉论治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给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提供新选择,从督脉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和近几年有关补(益)肾强督、温督灸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综述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包括六味地黄丸单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包括绝经的骨质疏松和老年骨质疏松症)、六味地黄丸联合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阿仑膦酸钠、鲑鱼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的临床研究、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研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对骨质疏松相关基因及通路的影响、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药物治疗仍是目前中医和西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规范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从对中药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中药有效成分与骨质疏松的西医治疗靶点契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确切分子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在各个方面西药不可比拟。本文就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深入科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指主要由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亦称为Ⅰ型骨质疏松症。中国传统医学对其有独特的认识与治疗方法,中医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不少成果。故通过对单味中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三方面临床研究报道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目前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现状有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痹""肾虚腰痛""骨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发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瘀血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尚无有效手段,而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现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机理,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蒙医整体观探讨传统蒙医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通过蒙医整体观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传统蒙医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结论:传统蒙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独特优势,清浊代谢异常直接或间接影响骨骼代谢,影响骨质疏松症,治疗上以改善清浊代谢、滋补、抑赫依、补肾、补胃火为原则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浅谈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关系,强调临床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注意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控制。方法:通过分析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以及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内在联系,从实验资料到临床治疗的运用给予阐述。结果:炎症性肠病和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两种不同的疾病,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炎症性肠病患者严重却又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而炎症性肠病又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必须面对和重视的一个障碍,也是影响骨质疏松最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临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重视对炎症性肠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重视治疗炎症性肠病或对炎症性肠病的管理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有关的新闻报道,从骨质疏松症的概述、分类、各类型的致病因素、目前发病情况及治疗进展进行了论述。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着重论述了目前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包括化学药和中医药疗法,并指出大力开发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本,脾虚为标,血瘀为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应用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及针灸等中医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后要完善对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使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更具科学性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机理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通过检索近几年国内外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来探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通过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表明中医药通过补肾益髓、健脾益胃、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治法可影响骨细胞增殖与凋亡,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改善骨结构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 ,以减轻腰背肢体疼痛和腰膝酸软等主要症状。方法 :随机选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32例 ,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34例同类患者进行单纯西医治疗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对照。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可改善临床症状 ,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近年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针灸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内在机制仍在不断的探索中。关于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的学说被不断提出并证明。该文将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发现针灸能够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相关信号通路、改善骨形态及生物力学等方式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尹君  姚先杰  张峰 《光明中医》2011,26(11):2210-2211
目的探讨健脾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方法从传统认识、现代研究方面论证了健脾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结论健脾法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脾、肝密切相关,但肾虚的作用尤为突出,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的病理基础,从肾虚着手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并结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患者主要出现骨骼疼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其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目前已大量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中。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相关临床研究、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从而为提高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主的一种代谢性骨病。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增高,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目前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应用雌激素、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二磷酸盐类及氟化物等。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服药时间长,西药有明显的副作用,因而目前尚无一种能有效和安全治疗该症的理想药物。中医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应用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本文就目前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治法及临床应用,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谈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中、西医药物作用,临床实验等角度探讨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数据库中补正续骨丸组成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按照补正续骨丸中药物成分分别阐述,总结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结果:国内外对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及补正续骨丸相关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但对于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探讨仍欠缺。结论:补正续骨丸中组成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疗效较好,具有增强ALP活性及ALP mRNA的表达、抑制IL-1、IL-6等因子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异常升高的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补充雌激素等作用,但仍缺乏相对科学、准确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为补正续骨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肾主骨,生髓"方面,其理论的阐述与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探讨传统中医学古代理论和现代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加强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治骨质疏松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近况。方法: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验方治疗方面对进行总结。结果:中医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防治方法及肯定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近二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以"针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关键词,收集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报道,并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实验机理进行整理,从而分析出其优势。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雌激素有关,与脾肾关系密切,针刺可通过改变骨代谢生化、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等指标发挥治疗作用。结论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