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伤寒论》欲吐证进行论述,认为欲吐证即是恶心证,《伤寒论》无“恶心”一词,但通过“心中温温”、“欲吐不吐”等描述,较准确地反映了恶心证的表现特征。“温温”是对患者自觉心中泛泛不适症状 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2.
仲景对"吐"法的应用,无论是适应证、选方、剂型、服法还是禁忌,均体现了"吐"法适应实邪停滞上焦胸部的急症。应用"吐"法必须谨慎,必须保护胃气、阳气、正气,中病即止,体质虚弱者禁用。从《伤寒论》及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看,瓜蒂散的疗效确切,但近10年来对瓜蒂散应用的报道微乎其微。很多医院中药房没有瓜蒂这味药物,致使祛病良法——"吐"法被束之高阁,值得深思。"吐"法的应用不仅需要把握好"吐"法的适用证及禁忌证,以便在临床应用瓜蒂散,还需要加强实验及临床研究,为古方新用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确保"吐"法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3.
考《古本康平伤寒论》厥阴病提纲原文之"吐蛔"二字为小字旁注,并非正文;且从厥阴病原文本意的角度考虑,亦无法将厥阴病限定为蛔虫病范畴;又据六经病提纲证之共同描述规律以及《金匮要略》、《脉经》中有关厥阴病原文的记载,皆可证"蛔"字为衍文。由此可知,厥阴病期间或可伴发蛔虫病,但并非必然出现,而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食则吐蛔"便将"吐蛔"一证必然化、固定化,这样不利于对厥阴病本意之理解。  相似文献   

4.
就《伤寒论》中的"呕""吐"两个方面,讨论了呕、吐证的辨证论治。在"呕"的辨证中,有呕逆、干呕、但呕、呕不止、微呕、欲呕、呕利、喜呕、使呕、不大便而呕、得食而呕、食谷欲呕、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咳、呕而汗出、呕而脉弱、呕家、呕者、不可治呕之别;在"吐"的辨证中,有吐脓血、吐血、吐逆、吐蛔、吐利、吐涎沫、欲吐不吐、气逆欲吐、食入即吐、当吐、不可吐之别。张仲景论治"呕""吐"的思维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有解表法、清里法、和解法、温阳法、灸法等,丝丝入扣,总不离辨证论治。"呕""吐"虽为《伤寒论》中一证,然病因病机不同,治法上不能见呕止呕,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振子鼓场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伤寒贯珠集》释之曰:“得吐则邪气散而当愈,不可更吐以伤其气,故止后服。”其“得吐”及“更吐”之云,显然说明桅子鼓场为吐剂。的确,历代有很多医家也均认为本方为吐剂,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曰“振子鼓场以吐胸中之邪”,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曰“柜子为君,其性苦寒,以浦宣其上配之虚烦也。淡豆效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为臣任,以吐胸中之邪也”;陶华、方有执、程知、吴谦等也皆持此看法。而柯琴则反对桅子为吐药,只认为豆鼓为吐药,他于《伤寒来苏集》中说:“夫板子之性…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假谲》篇中有"阳吐"一词,历来解释众说纷纭,其实当为"剔吐"之讹,其误盖因"易"与"昜"形近致淆。"剔吐"一词中的"剔"是"擿"之假借,"擿吐"是指"以手搔挠咽喉取吐",是古代中医临床催吐的一个常用术语,广泛出现在古医籍中。中医"吐法"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临床上多用以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蓄而病位偏上等病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吐法理论逐渐完善,各种催吐手段和工具也丰富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0,30(10):937-939
《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后变证很少因为汗、吐、下而引发,而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病或多发病,是机体健康失常下自然产生的病或证,所谓汗、吐、下后变证证治,其实就是临床杂病杂证之证治。  相似文献   

8.
田建中 《中医研究》2006,19(4):18-19
1吐法的适应证宋本《伤寒论》“辨可吐第十九”一节,有五条关于吐法的内容,即———一、大法,春宜吐。二、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三、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四、宿食,在上脘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4个方面分析了《伤寒论》汗、吐、下三法易被误用的原因,旨在指导临床,减少失治误治的可能性,发挥《伤寒论》中三法的应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合历代各家观点,从病机角度对“干呕,吐涎沫”进行辨析,得出“干呕”与“吐涎沫”为两症的结论;认为应用吴茱萸汤时,只要病机属于肝经有寒,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者,但见一症即可。此不仅为医者消除了疑虑,还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学术研讨与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伤寒论》中有关条文,分析其催吐作用、催吐禁忌、止吐功效等内涵。认为催吐和止吐可达到控制体内水液流动的方向和部位,是"控水论"思想的一部分,并与汗法和下法相互衔接和呼应。  相似文献   

12.
证症合参—辨证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治疗实践中应以辨证施治为基础,同时参考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判断,在治疗中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要对所用药物的药及作用有全面的了解,然后以辨证为基础,同时参考西医的在基本理论、检查和化验,最后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就会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冈上肌肌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推拿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推拿治疗,6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78.79%,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述小户嫁痛证的源流及定义,明确了小户嫁痛就是阴痛。继而阐述了小户嫁痛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别。实证多由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或寒客肝脉所致;而虚证则多由气血不足、冲任受损而成。最后论述了小户嫁痛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近60年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中药"和"毒性"或"毒副作用"或"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中医药期刊数据库"(1949-2007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8年),收集第一手资料,建立不良反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中,用药剂量过大、药物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毒性药物使用不当、药材来源混淆或误用和其他药物使用不当,所占例数超过了总例数的90%。本结果为更好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及其合理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春瑞滨导致化疗性静脉炎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近5 a来相关性文献进行分析及归纳。结果:发生机制主要是其较强的刺激性、腐蚀性和细胞毒性所致血管内皮损伤。采用局部物理疗法、中药外敷、西药外敷等治疗手段,可以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结论:目前没有一种医疗界公认的、有效的药物防治化疗性静脉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寻求更加安全、有效、快速的防治措施,将成为未来防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七情"、"五志"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病因学中多情志并称,因此有些学者便将"七情"与"五志"等同起来,还有人将"神"也与七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情、志、神是3个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丹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笔者查阅近20年国内文献,就中药丹参制剂在临床各系统病变中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丹参制剂在临床各系统应用广泛。[结论]丹参制剂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睿 《中医药导报》2008,14(1):86-88
目的:解巴布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方法:本文介绍国内巴布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对现阶段巴布剂的基质原料及配比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制备工艺、质量评价标准、药理毒理、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巴布剂在现阶段疼痛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已展现出良好疗效,与其它外用制剂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结论:提高其质量可控性和稳定性并将其推向规模化生产是巴布剂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巴布剂必将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药蛇六谷抗癌活性及诱导癌细胞凋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对蛇六谷的抗癌活性及诱导癌细胞凋亡进行研究。方法:体内抑瘤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蛇六谷具有一定抑瘤作用,并且干扰肿瘤细胞增殖活动,诱导细胞凋亡。结论:蛇六谷有较确切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