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效果。 方法 经导管堵闭PDA患儿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年龄 (1~ 14 )岁 ,体重 (7~ 30 )Kg。 结果 14例成功 ,1例失败。与术前肺动脉压 (6 3 2± 2 3 5mmHg)相比 ,术后即时肺动脉压 (2 0 5± 8 7mmHg)显著下降 (t=9 4 3,P <0 0 0 1)。术后 2 4小时超声心动图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随访 1月时超声心动图显示分流消失。全组病例随访 2年 ,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肯定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伍惠屏 《护理学杂志》1992,7(6):245-246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简称PDA)堵塞术是一种非开胸治疗PDA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安全性大的优点,为目前治疗PDA的先进方法。本文报告了20例小儿PDA堵塞术的护理,阐述了术前充分做好心理护理及各种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伤口渗血、肢体血液循环等护理要点,指出采取恰当的措施防止股动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是小儿PDA堵塞术护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动脉导管未闭 (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2 7例PDA患者 ,导管直径 0 .4~ 2 .8cm。均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行PDA内口缝闭术。 9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 ,10例采用低温 ,8例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对合并心内畸形同期矫正。结果  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经药物治疗纠正。 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 ,4周后恢复。全组病例术后心脏杂音消失 ,无导管再通或残余分流 ,无死亡 ,均康复出院。结论 对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和PD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需同期矫正等复杂病例 ,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 ,尤其是心脏不停跳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内口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股动脉途径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心外科行TEE引导下股动脉途径封堵PDA治疗的21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2.8~17.3(15.1±1.7)岁,体重51.0~89.0(73.4±10.1)kg。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改放射线引导或中转开胸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3.9±6.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0.6)d。无外周血管损伤、心内感染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9.5±4.9)个月,各项复查结果良好。结论对于一些肥胖、肺气肿、胸廓畸形的PDA患儿,TEE可避免胸壁和肺气等因素的干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补充引导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临床经验,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记录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术后心腔结构变化。结果 ASD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率为100.0%。ASD、PDA患者术后RAd值、RVd较术前明显减少,PDA患者术后时LAs、LVDd、LVSd较术前减小,术后MVFV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可有助于改善ASD患者近期右心房和右心室结构和PDA患者左心房、左心室结构,所以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对心脏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采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6例,现通过对比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造影测量结果,探讨TTE在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在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自 2 0 0 0年9月开始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30例 PDA患者 ,在术后 2 4小时、1个月、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 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为 2 .5~ 12 .0 mm,平均 5 .3mm;1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粗大 PDA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余 2 9例用 Am platzer PDA封堵器。2 9例术后 2 4小时、1例 48小时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 ,1例术后早期发生机械性溶血。随访中 ,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和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适应证广、技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ff-pump occlusion of trans-thoracic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OPOTTMIS)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OPOTTMIS治疗92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54例;年龄3 ~56岁;体重8.0~54.5 kg.其中ASD 52例,VSD 26例,PDA 14例,术后3个月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3个月后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91例成功实施OPOTTMIS,1例筛孔状ASD中转开胸手术,总成功率为98.9%.1例(1.1%)成人PDA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第2天死亡.4例残余少量分流(2例ASD,1例VSD,1例PDA),ASD和VSD各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穿刺点处活动出血二次开胸止血治愈ASD和VSD各1例.术后72 h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例).围术期无心脏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及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4年,90例心电图检查均未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检查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无明显左室流出道和降主动脉血流受限,VSD和PDA各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PDA心脏较术前扩大,均无中度以上心脏瓣膜反流.心功能NYHA Ⅰ~Ⅱ级.结论 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POTTMIS)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特点,探讨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病例资料。结果:手术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31例,手术分为非体外循环(CPB)下的PDA结扎术及CPB下的肺动脉内PDA缝合术。31例均获痊愈,其中18例术后随访1~3年,未发现导管再通。结论:对于导管较长、口径较小的、且年龄在29岁以下的患者,可应用非CPB下PDA结扎术;反之则应在CPB下肺动脉内PDA缝合术。对于合并心间隔缺损者宜一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心内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7-12间对19例心内畸形合并PDA患者实施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心脏停搏27~73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前心脏彩超无动脉导管残余分流,均康复出院。随访1~8 a,患者生长发育及生活正常,心脏彩超无主动脉-肺动脉间异常分流。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开胸施行心内畸形合并PDA术,切口隐蔽美观,手术过程顺利,中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9年收治 2例因动脉导管未闭 (PDA)行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出现机械性溶血的患者 ,均急诊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缝闭术。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例 ,男、女各 1例 ;分别为 35岁和 2 6岁。术前均明确诊断为 PDA,动脉导管直径分别为 2 .0 cm和1.2 cm,均为管形 ,无肺动脉高压。 2例均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均于封堵术后 12小时内出现血红蛋白尿 ,胸骨左缘第 2~ 3肋间仍可闻及 ~ 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 PDA封堵处有残余分流 ;血常规示红细胞、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2.
腋下小切口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2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采用腋下小切口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介入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导管精索内静脉钢圈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1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经导管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16例患者经导管栓塞治疗后阴囊内容物缩小,阴囊坠胀感及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精液质量明显提高,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导管法钢圈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简单、经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介入法建立可复性兔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急性期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脑缺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 ,为研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前后的影像学变化 ,需要建立可靠的可复性脑缺血模型 ,对此 ,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和器械 :大耳兔 2 0只 ,体重2 5 0 0~ 30 0 0 g ,雌雄不限。 10cm长 ,直径为 0 .5 0mm微导管 ,顶端加热拉至直径为 0 .2 5mm。 2 0cm长 ,直径为 0 .0 9mm单丝尼龙线 ,一端打一单结 ,浸入齿科水门汀后立即取出 ,在尼龙线一端制成直径为 0 .5 0~ 0 .60mm的小球。将尼龙线穿入微导管 ,小球置于微导管顶端。导管外…  相似文献   

16.
输卵管性不育是不育症的治疗难题。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采用单纯导管导向法介入治疗输卵管性不育患者107例,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及分组:107例患者均为我院不育症门诊经输卵管造影证实双侧或单侧阻塞者,年龄23~41岁,其中原发不育39例,继发不育68例,不育年限  相似文献   

17.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Hou SC  Zhang ZK  Hu B  Li T  Chen H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53-756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2年6月间诊治的5例胸部肿瘤开胸术后并发PTE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于术后72~168h出现突发憋气、胸痛、心悸等症状,查体为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FIE诊断。3例于确诊当日行肺动脉介入破碎、吸出血栓及溶栓治疗,1例行全身溶栓治疗。行溶栓治疗的4例痊愈,无胸腔出血、伤口渗血等并发症,无复发。1例未能行溶栓治疗即猝死。结论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是PTE的高发人群。PTE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开胸术后PTE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应谨慎,并尽可能应用肺动脉介入治疗,经导管破碎、吸出血栓加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收治的30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4~41岁,平均年龄25.8岁。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结果经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即刻的肺动脉收缩压(60.8±12.0mmHgvs.100.2±14.2mmHg;60.3±11.6mmHgvs.108.4±17.6mmHg)和平均肺动脉压(40.1±9.8mmHgvs.76.1±11.3mmHg;40.2±10.5mmHgvs.79.5±13.6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4例手术患者中有2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残余分流;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29例,随访时间3个月~2年;1例失访。随访期间患者无明显胸闷、气促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大动脉水平未探及残余分流,1例术前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封堵术后2个月时猝死,死亡原因不明。28例患者术后90d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收缩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介入封堵治疗可行试验性封堵,对鉴别动力性和阻力性PH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一些特殊类型的PDA患者仍需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88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和确定更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 88例PDA早产儿中采用消炎痛治疗59例,直接行外科手术结扎29例,对其治疗方法、出生时体重和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消炎痛治疗失败率为44.1%,尤其在体重小于l500g的早产儿中偏高(83.3%),其并发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例数均较体重大于l500g的早产儿多,机械辅助呼吸时间和住ICU时间等均较长(P<0.05)。手术患者无与麻醉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PDA早产儿的治疗应考虑以动脉导管结扎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易合并主动脉缩窄 (COA)。COA是主动脉局限性短段管腔狭窄引致主动脉血流障碍 ,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发生误诊、漏诊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甚至导致术后早期死亡。我院于 1 999~ 2 0 0 1年手术治疗 1 6 8例PDA ,其中合并COA 5例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PDA 1 6 8例 ,年龄 5月~ 7岁 ,体重 5~ 1 9kg。术前检查胸骨左缘第 2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响亮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ECHO)检查证实所有病人均存在PDA ,1例合并COA ,2 6例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等其他心内畸形。麻醉方法 术前不配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