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唯物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GDNF组,改良Allen法撞击致伤T12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NS和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GDNF组较NS组ChE活性显著增 相似文献
2.
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 30只 ,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 (GFP)对照组及GDNF治疗组。采用改良Nystr m法经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HE染色观察伤后 4周伤段脊髓残存组织的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1~ 4周 ,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伤后 4周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的面积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和萎缩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ystr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连续1周给予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外源性GDNF对伤区皮质脊髓束和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GDNF治疗组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F标记轴突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皮质脊髓束部分再生并通过损伤区至远端0.5 cm.结论:外源性GDNF局部给药能减少胶质细胞增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 (NS)组和 GDNF组 ,改良 Allen法撞击致伤 T1 2 脊髓 ,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 NS和 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 ,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 E)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 ,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GDNF组较 NS组 Ch E活性显著增加 ,ACP活性显著降低 ;2 1d时 NS组的 ACP及 Ch E活性均高于及低于假手术组 ;GDNF组与假手术组 Ch E和 ACP活性差别不显著。 结论 :GDNF对脊髓损伤后的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1933年始由大鼠胶质瘤细胞系B4 9中分离出来 ,是一种含有134个氨基酸残基的同二聚体蛋白质 ,分子量为33— 35KD ,7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在分子中的位置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E—β)超家族相同 ,因而被看作是TGF—β超家族的一员 ,人和大鼠的GDNFm93%的同源性〔1〕。GDNF在神经系统中有广泛的分布 ,RT—PCR法显示GDNF的RNA定位于接受多巴胺 (DA)能神经之投射的纹状体、苍白球腹侧区、嗅结节、梨状区 ,在非DA能脑区的小脑原基、出生前脊髓背梭、新生大鼠丘脑、基底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在现阶段未取得较好的进展。随着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以及其修复机制的研究的深入,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脊髓损伤后几种常见的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相关表达情况以及在急性脊髓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神经系统的发育、生长、损伤及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神经营养作用,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广泛,其神经营养活性较高,不仅可以保护多巴胺(DA)运动神经元,对于中枢及外周的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及交感神经元等多种神经元具有同等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细胞培养液)、B组(CCI+细胞培养液)和C组(CCI+NSC),然后各组再随机分为:A1、B1和C1组(CCI后3 d鞘内移植组)和A2、B2和C2组(CCI后10 d鞘内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观察DRG、脊髓背角中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A组相比,B1、B2、C1、C2组术前1 d、术后1 d和21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MWT和TWL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低至最低点,在此期间各时间点痛阈与A1组比较,B1、B2、C1、C2组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之后缓慢升高,于术后21 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比较,C组术后7d、14dMWT和TWL明显上升(P<0.01)。②与B组比较,A组术后7d、14d和21d各组大鼠GDNF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术后7 d,C1组GDNF的表达量较B1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4 d和21 d,C1、C2组GDNF的表达量高于B1、B2组(P<0.05)。结论鞘内移植NSC可通过提高脊髓背角和DRG中的GDNF表达量,从而对CCI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恒河猴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脊髓腹角及对侧皮质前运动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恒河猴脊髓损伤后脊髓腹角及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恒河猴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后7 d、14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术后24 h取材;各损伤组于第11胸髓节段切断左侧半脊髓,在相应时间点取材.取脊髓损伤处近、远段5 mm组织及损伤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DNF,计数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恒河猴hSCI后3个月内,损伤处脊髓近、远段损伤侧与未损伤侧腹角GDN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并且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晚期逐渐减少;hSCI 1个月以后损伤侧GDNF阳性神经元数目多于未损伤侧;对侧皮质前运动区GDNF阳性神经元在损伤早期急剧减少,此后增加,至hSCI后3个月时恢复至正常数量.结论:损伤局部GDNF的缺乏是影响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原因之一;适时补充外源性GDNF可能会促进神经修复;应用GDNF治疗SCI的最佳时机在损伤早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d移植NSC。实验分为3组:NSC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d,A组G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d 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C在移植后可上调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汉族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前体cDNA进行核苷酸旬分析及功能研究。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汉族人GDNF前体cDNA,利用昆虫杜状病毒表达系统(BES)表达此前体cDNA,原代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测定。结果:汉族人GDNF前体cDNA为截短的555bp的转录体,其在昆虫细胞中的分泌表达产物能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结论:汉族人GDNF前体c尤 相似文献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其生物学效应十分广泛,可促进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及分化.至今,对BDNF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尤其是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因此,本文就BDNF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表达的变化,以及鞘内注射NCAM相似肽c3d、NCAM反义寡核甘酸(Anti)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影响,探讨GDNF、NCAM在NP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1只):疼痛组和对照组。疼痛组大鼠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withdraw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GDNF和NCAM的表达变化。实验2: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组、NS+GDNF组、c3d+GDNF组、Anti-NCAM+GDNF组。各组大鼠于建立CCI模型后3 d鞘内注射上述制剂,观察其痛阈变化。结果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组大鼠术前1 d、术后1、21 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14 d MWT和TWL均降低,其中术后7 d阈值最低(P<0.01);术后3、5、7、14 d GDNF和NCAM的表达均升高,其中7 d表达最高(P<0.01)。实验2:与NS对照组相比,NS+GDNF组、c3d+GDNF组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GDNF组、c3d+GDNF组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CCI后出现痛阈下降,DRG中GDNF和NCAM表达增高;外源性GDNF可缓解NP,阻断NCAM表达可消减GDNF的镇痛作用,提示GDNF和NCAM信号通路参与了NP的发生和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及实验组(n=80),对实验组大鼠建立改良的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并根据伤后时间分为1、3、6、12、24、48、72、120 h组,每组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DNF和BDNF表达,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及损伤时间GDNF、BDNF的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大脑、小脑、脑干组织中GDNF和BDNF阳性信号灰度在损伤后1 h组表达升高,6 h组达最高峰,12 h组开始回落;1、3、6、12、24、48、72、120 h组大脑、小脑、脑干组织中GDNF阳性信号灰度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各部位阳性信号面积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BDNF、GDNF可以作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经过时间推断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分布.方法:取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CNS 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成年恒河猴CNS中GDNF分布.结果:GDNF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胞浆内,呈棕色.具有免疫阳性信号的神经元可见于大脑皮质、基底核、小脑皮质、小脑内的核团、中线核群、弓状核、橄榄核群、滑车神经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前庭核、耳蜗核、网状结构、脑桥核、脚间核、延髓下部中央管周围灰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下丘中央核、薄束核、楔束核、脊髓的腹角、背角以及环绕脊髓中央管周围.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许多部位的白质可见GDNF阳性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结论:GDNF在恒河猴CNS中广泛分布,其功能可能涉及多种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质粒,实现GDNF在链霉菌的分泌表达。方法:从人基因组中克隆GDNF成熟肽编码基因,与链霉菌酪蛋白酶melC1启动子和信号肽DNA序列融合。melC1信号肽DNA与GDNF融合后地翻译框呆的漂移,且GDNF的转录受控于melC1启动子。融合基因与链霉菌载体pIJ702连接并转化Slividans TK24原生质体。结果:经抗性筛选及限制性酶切分析获得重组质粒pIJMC。携带pIJMG的链霉菌培养上清存在约15000的特异性表达带,与GDNF成熟肽的分子质量吻合。结论:GDNF在MelC1信号肽指导下可以在链霉菌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18.
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腺病毒保护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对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转染不同滴度AdCMVgdnf不同时间后计数,并计算凋亡的运动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104~107 pfu*ml-1 (pfu,plaque form unit) AdCMVgdnf的保护作用中, 以107 pfu*ml-1作用最显著,腺病毒的滴度过大或过小,保护作用都减弱;观察1~9 d不同转染时间的效果时,在第3~9天均可观察到保护作用,以第9天最明显,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比对照组增多280%,同时凋亡神经元的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12.9%.结论:在一定的时间(9天)和合适的腺病毒滴度(107 pfu*ml-1)条件下,腺病毒介导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磊鼠脊髓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是否能够影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和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脊髓 务+CNTF注射组(A组)、脊髓损伤+灭活的CNTF注射组(B组)。手术后1、3、7、14、28d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彩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蜓一量分析,并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 务后GF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PI)大鼠海马环氧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立体定位下侧脑室注射GDNF,观察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组、GDNF组大鼠海马COX-2表达.结果 GDNF组海马COX-2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GDNF可能通过减少海马COX-2表达,增强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的保护能力,加速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