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静霞 《辽宁医药》2007,22(2):25-30
目的:综述抗青光眼局部用药及不良反应。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目前临床上使用抗青光眼的局部药物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目前青光眼的局部治疗,主要是降眼压和术后的对症治疗,各种局部用药均有眼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结论:药物治疗青光眼局部用药是主要手段,一旦病人选择药物治疗,一般意味着终身用药。抗青光眼的局部用药均有不良反应,正确、合理使用其药物来避免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达到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治疗阳痿药物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学东 《医药导报》2000,19(6):525-527
治疗阳痿的药物有口服药物、注射药物与局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中西地那芬是疗效显著的新型药物。注射药物中前列腺素E1是效果较好、副作用较少的药物。局部外用药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申报皮肤外用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考虑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临床试验设计有助于综合评价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结合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及皮肤外用药物局部给药、局部起效的作用特点,探讨皮肤局部外用抗感染药物申报时、对临床试验设计考虑要点,为国内该类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骨科植入型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局部释放情况。方法检索PubMed、Elsevier Science Direct、Embase、Springer Link、Wiley Onli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植入型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局部释放情况的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月。结果共检索到骨科植入型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局部释放研究17项,其中预防研究2项、治疗研究15项,包括骨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治疗。植入型抗菌药物缓释系统负载的抗菌药物多为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不同缓释系统抗菌药物释放度不同,人工骨术后第1天局部释放抗菌药物浓度最高,人工骨混入2 g万古霉素,平均局部释放浓度可达1488. 33μg/mL。在治疗骨感染研究中,9项研究涉及应用骨科植入型抗菌药物缓释系统的转归,最低治愈率为95. 2%。结论骨科植入型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局部抗菌药物释放度高,是治疗骨科相关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局部给药的优势是直接在病灶部位释放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温敏凝胶是一种典型的局部给药制剂,具有随温度变化展现不同物理状态的特性,在低温或贮存温度下为溶胶状态,当温度上升到相变温度或接近于体温时,呈现半固体凝胶状态,具有一定黏弹性和快速自我恢复能力,增强药物在局部的黏附性,延长药物在局部的保留时间,控制和延长药物的释放,能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综述了温敏凝胶的特点、常用温敏材料及基于临床需求在鼻腔、眼、阴道、牙周、皮肤、瘤内、关节腔等不同给药部位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施子禄  林沁  陈建 《中国药房》2007,18(4):307-309
出血是围手术期的常见问题之一,局部止血药物、材料可以控制创面渗血、保证术野清晰,对减少创伤、提高手术效率、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局部止血药物、材料的止血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系统的启动[1]。为促进临床正确选用局部止血药物、材料,本文对常用局部止血药物及材料简要综述如下。1常用的局部止血药物、材料1.1凝血酶凝血酶(Thrombase)来源于人或动物血提取的凝血酶原,经激活而获得注射用凝血酶冻干灭菌粉末。其止血机制为凝血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促进血小板发生…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的局部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鼻腔局部用药是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中重要的手段,本文着重讨论鼻内类固醇药物、抗组胺药物、细胞膜稳定剂和减充血剂等局部用药物的成分组成、药理作用、适应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皮肤病外用药物疗法,即药物局部疗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局部用药,可减轻病人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趋向好转以至痊愈.外用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浓度、剂型和所加入的赋形剂等,而且皮肤的状况尤其是病变或破损的皮肤对药物局部应用时的吸收程度影响极大.正确认识皮肤炎症,了解局部用药透皮吸收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对正确选择和应用外用药物,避免或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焱 《上海医药》2012,33(1):26-29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topical corticosteroids)品种繁多,效力也并不相等.因此,临床医师应至少熟悉每一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效力分级中的1~2种药物,以尽可能安全、有效地使用此类药物治疗对糖皮质激素应答的皮肤疾患.在处方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时,医师必须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再考虑拟选用药物的效力分级、制剂剂型、用药频率、治疗期限和不良反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都直接源自药物的抗炎性质,但临床迄今还未证实其中何种药物具有最好的疗效-风险比.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化疗药物渗漏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化疗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化疗是临床治疗各种癌症、白血病、免疫性疾病的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静脉炎,有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等可引起神经毒性损害。化疗药物静脉注射外渗后,轻者可引起周围组织轻度红斑、局部疼痛肿胀、灼热,重者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皮肤溃疡及深部结构如肌腱和关节损伤。药物外渗后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对防止局部组织坏死及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王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41-42
目的 探讨局部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角膜内皮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眼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角膜内皮炎患者30例,包括盘状型、弥漫型和线状型,随机分为局部药物治疗组和局部+全身联合药物治疗组,局部药物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局部+全身联合药物组除上述局部用药外,联合口服阿昔洛韦和泼尼松.观察两个治疗组中各型角膜内皮炎患者视力恢复时间.结果 两种用药方式组中的盘状型及弥漫型角膜内皮炎患者恢复的视力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局部用药的线状角膜内皮炎患者视力恢复时间要明显长于联合用药的患者(P < 0.001).结论 各型角膜内皮炎患者均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局部用药同时联合全身用药能够缩短线状型角膜内皮炎患者病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三年武汉地区24家医院妇科局部抗感染药的用药数据,了解武汉地区该类药物的用药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对武汉地区医院2009~2011年妇科局部抗感染药的用药金额、市场占有率、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妇科局部抗感染药的使用量逐年上升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治疗混合感染的药物,治疗单纯感染的药物中,抗念珠菌药销量占绝对优势。临床对新剂型的认同度较高,阴道用软胶囊、泡腾胶囊和泡腾片的销量增长均非常显著。一些疗效较好,适用范围广的新型药物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论:妇科局部抗感染药市场需求潜力大,治疗混合感染的药物市场份额较大,疗效好且适用范围广的药物竞争力强新剂型在妇科局部抗感染药的使用前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美洛昔康凝胶 (MelG)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治疗效果与MelG血药浓度和局部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FCA诱导大鼠AA ,用Volumemeter测定大鼠足爪容积 ,用HPLC测定MelG的血药浓度和足爪局部药物浓度 ,将足爪肿胀度与MelG的血药浓度或局部药物浓度作相关分析。结果 MelG明显抑制AA大鼠继发性炎症 ,MelG组大鼠血药浓度低于Mel组 ,足爪局部药物浓度则明显高于Mel组 ;AA大鼠继发性足爪肿胀度与MelG的足爪局部药物浓度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MelG对AA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足爪局部药物浓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吡罗昔康口服和局部给药后药物动力学和局部组织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吡罗昔康局部给药的药物传递和机理。方法 大鼠分别局部给药和口服4mg吡罗昔康后,用HPLC法测定局部给药部位的皮肤、肌肉、关节和血液的药物浓度。结果 口服给药后,Tjoint/Plasma和Tmus/Plasma比值保持恒定,大部分的时间其值介于0.06和0.2。比较而言,局部给药后,Tjoint/Plasma和Tmus/Plasma比值分别介于0.2到1.26和1.89到5.4之间。比值远远大于口服给药。结论 数据表明局部给药后,到达局部深层组织的吡罗昔康来自于药物的直接渗透;当药物的靶向部位在局部时局部给药优于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5.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穿刺给药是化疗药物应用的必要方法,在应用化疗药物期间,化疗药外渗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化疗药物外渗一旦发生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轻度红斑、局部疼痛肿胀、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硬结,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溃疡可  相似文献   

16.
肿瘤的局部药物治疗与肿瘤化学消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局部药物治疗是指将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或者破坏癌组织的化学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局部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的治疗,给药方式上分为血管介入性给药、体腔给药和组织间给药。以往,肿瘤的局部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血管、体腔或者经皮、经内镜将各种生物制剂、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注射到肿瘤内部。近年来兴起的肿瘤化学消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对80例进展期胃癌行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0%,对照组为32.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近期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可以延长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的特殊性,探讨并阐释其临床试验设计和评价的特殊考虑。方法: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梳理相关药物研发情况和审评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和专家研讨意见,探讨了不同注册类型下局部药物临床研发的技术标准。结果与结论:申请人应基于药物临床需求和研发背景,制定相应的研发策略。对于创新药,除遵循创新药开展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外,还应结合药物的剂型特点、给药途径、应用部位等,开展特定的研究。同时因局部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存在采样等技术难度或伦理问题,药学质量研究和全面的非临床研究尤为重要;改良型新药需结合改良前同活性成分药物的临床数据基础,开展必要的探索性和确证性试验,以证明改良型新药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临床优势;局部给药局部起效的仿制药,则需在与原研参比制剂进行药学、非临床方面充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开展必要的人体药动学、药效学甚至临床等效性对比试验等,证明仿制药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发生外渗,渗漏到皮下组织中。是肿瘤患者行化疗时的常见并发症,外渗对机体的影响因药物的种类不同,渗出药物量的多少而异。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因化疗药外渗轻者引起红斑、肿胀、局部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溃疡经久不愈,可深及肌腱及关节。特别是起泡性化疗药,一旦外渗,局部组织坏死迁延不愈,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和生理负担。1临床资料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住化疗患者354例,发生外渗的13例,其中起泡性药物外渗4例,刺激性化疗药外渗7例,发生组织坏死者3例,最严重的1例外渗发生在下肢,经外科处理后2个月痊愈。2外渗现象和局部毒性的分类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引起局部毒性的差异,可分为起泡性和刺激性两大类。2.1起泡性化疗药是指外渗后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常见药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氮芥,胺苯丫啶等。2.2刺激性化疗药物是指药物外渗后引起局部肿胀,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顺铂、足叶乙甙、氟尿嘧啶、甲氨碟呤、紫杉醇、环磷酰胺等。3化疗药渗漏的临床表现依据化疗药种类和渗漏量不同而表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分两期。3....  相似文献   

20.
外周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措施,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出现药物外渗,其发生率约在0.1%~6.0%之间,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重者可引起功能障碍。可使局部皮肤、软组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组织损伤和溃烂,局部可出现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溃疡等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由于化疗药物外渗是输注化疗药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笔者对外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