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周末,一个刚应聘到报社做记者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让我陪他去乡下做个采访,说周末不好意思问单位要车子。我反正没什么事,车空人闲,就答应了他。路上,朋友告诉我他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说乡下有个人想请他帮忙为自己的十字绣(一种用作装饰墙体的手工艺品)找买家。我纳闷,这事儿也要找记者?朋友笑笑说过去看看也不碍事,能帮就帮帮他吧!就这么一路聊着,我们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进村后几经打听,我们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父亲     
《长寿》1994,(1)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历来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大凡去过我们家的人,常常都会因父亲的沉默而不知所措,坐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这情形常令我在约朋友去家里玩时,他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总是这样:“你爸在不在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害怕”父亲,莫非他真的  相似文献   

3.
心理专家: 您好。我父亲刚到退休年龄,他的脾气一向不好,在家经常打骂母亲,我们几个儿女也经常被打骂。近些年来,父亲怀疑母亲有外遇,说我和我姐姐不是他的亲骨肉,逼我母亲承认是别人的孩子,不承认就打骂。  相似文献   

4.
母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在家闲着。已年近五十的人了,除了平时有些腰酸腿痛之外,身体还是很硬朗的。但去年,她却病了一回。 去年过年时我回到家中,进门就觉得气氛不对,母亲独自搬个小凳坐在阳台上,父亲在房中看书,父亲看到我回来了,很高兴。我随口问他“你们怎么了?”父亲说:“你妈的脾气现在越来越  相似文献   

5.
东子 《人人健康》2005,(7):22-23
上午,大姐打来电话,语气很焦急的说父亲病了,住在县城的医院里.我了解父亲,如果不是很重的病他是不去医院的.于是我匆匆向公司请假之后就直奔长途车站,踏上了归乡的路.  相似文献   

6.
正父亲退休后,在一位老友的怂恿下,买了一台单反相机,自此后便是早出晚归,在家待的时间越来越少,口袋里的钱也是越来越少。打他电话,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拍外景,母亲对此有些意见,常跟我抱怨父亲,说他越来越不着调了。很长一段时间,看父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像个年轻人一样活得生龙活虎,我觉得挺好的。嘴上虽答应劝,但一点行动也没有。可后来母亲反复跟我唠叨,说摄影很是费钱,这两年的养老钱,全被父亲花在器材上了。再这样下去,日子没法过了。我这时才觉得,有必要跟父亲好好沟通了,至少想个办法让母亲也支持他。  相似文献   

7.
住在都市里的我,每天进完晚餐后都要给住在乡下的父母打电话问安。由于父亲有点耳背,因此接电话的几乎都是母亲。每每到了尾声,母亲总会在电话那头关切地问:“孩啊,白发又多了吧?”我赶紧回答:“不多,不多,现在媳妇帮我剪一次都花费不到一个钟头哩。”母亲说:“那是因为你媳妇眼睛尖,手脚快。”听听,母亲虽然年逾古稀,但想蒙她还真不容易呢。  相似文献   

8.
母亲找老伴     
父亲去世三年后,母亲经人牵线搭桥,相中了个老头儿。知情后我坚决反对。因这老头儿是从乡下进城随儿子生活的,没房,没养老金,母亲与他结伴,就得供他吃住。我对母亲说,您找老伴,我不反对,别说该找个有依靠的伴儿。但至少也该找个不增加负担的老伴。母亲不与我争辩,主动打了退堂鼓。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一个偶然的小插曲甚至可以改变一切。 时间过得好快,我们到了成婚的年龄,然而回头看看父母,已经显得十分苍老。 父亲这两年对母亲似乎也不再温柔,脾气也渐长,体重增加,据估计是更年期的缘故吧。母亲呢,也经常不在家,时常跑去串亲戚,父亲有时也只能是埋怨埋怨,奈她不得。过去的父亲,无论出差到哪,他都不忘打个电话给母亲,说他到了某某地方,在哪里吃饭。我们总笑父亲为电信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因为母亲自己也出门在外,委实没有向她报告行踪的必要。就连闲在家里没人理他,他也会拨个电话  相似文献   

10.
父亲在世时,母亲因不放心多病的父亲独自在家,放弃了好几次出外旅游的机会。年前去探望母亲,母亲第一次流露出了也想出外走走的意思。我心中一震,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疏忽,于是便说出了我们夫妻春节带她一道出外旅游的大话。母亲高兴地笑了,我也很开心地离开了母亲家。  相似文献   

11.
潘有炜 《长寿》2005,(6):51-51
前些天给大姐打电话,问父母好不好,还有没有“做游戏”。大姐说他们有很长时间没有“做游戏”了,两个人好得很。我妈到城里大姐那儿去玩儿,过不了两天我爸就会到公路上汽车经过的地方去盼她回来。我妈一听说我爸天天去接她,就闹着要回去。大姐说,真是“少年夫妻老来伴”,我爸老了,也终于会疼我妈了。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常说:"做人难,做好人更难。"但在我看来,母亲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她诚实守信、心胸宽广、热情大方。而与这样性格的人相处起来也让人觉得很舒服。所以母亲很受村里人的尊重,村里人也很愿意与她来往。母亲答应过别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次,邻居的张大婶要去城里买东西,担心晚上回来晚,孩子放学没人接,于是早早就来和母亲说:"今天我要去城里买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我怕回来晚了孩子没人接,所以我想拜托你,等到孩子放学的时候帮我去接一下他,好吗?"母亲想都没想就答  相似文献   

13.
一袋桃子     
余平 《长寿》2006,(1):49-49
父母是乡下农民,一间瓦房、几亩农田、一片桃树,就是父母全部的家当。自从我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安了家,因为忙,再加上道远,就很少回家乡看望父母。上个月,父亲几次打来电话,说他和母亲种的桃子熟了,催促我和妻子回去拿。妻子有些不情愿,嘟囔着往来的路费不知可以买多少斤桃子呢!但耐着我的面子跟我一起去了。回到家乡,父母非常高兴。父亲年岁已高,却领着我和妻子在桃林里穿梭,用他那已不再灵巧的身子吃力地攀摘着桃子,汗水不停地溢出,流过满是皱纹的脸。但他看着我和妻子大口大口地吃着桃子时,却是那样笑逐颜开,心满意足。等我们吃完后,父亲又…  相似文献   

14.
乔伊 《健康》2006,(11)
16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的父亲在家中的浴室里,用一片锋利的刀片割腕自杀了。那年父亲44岁,而我才12岁。父亲以前在一家小医院做后勤工作,在死前的一年,因为医院要精减人员,所以他被院方安排在家待岗。失业后的父亲几乎没有收入,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部依靠母亲在食品加工厂每月几百块钱的收入艰难度日。父亲的死,让母亲感到如天塌般的悲痛和心疼,而在我心里,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份对父亲强烈的埋怨。我甚至有些憎恨他,为什么当面对困难的生活时,他要选择逃脱呢?为什么他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抛开我和母亲?难道他对我们真的没有丝毫的眷恋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普佐1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只好带着他和两个妹妹去罗马投奔舅舅。 普佐家里几乎没有积蓄,舅舅家的条件也不怎么好。迫于无奈,普佐只好到酒店做侍者来分担家中的负担。一天,普佐工作完回到家,对母亲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做这个工作了!因为晚上我不仅被客人骂了一顿,还被狠狠地打了一耳光,只是因为我不小心将汤溅到了他的身上!”  相似文献   

16.
我父亲今年62岁了,最近一年来我明显感觉他像是变了一个人。他退休前在单位工会工作,性格开朗,朋友很多,尤其喜欢喝酒聊天。可是我发现他自从退休以后就越来越沉默寡言,这段时间更是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我主动和他说话他也爱答不理的,有时候一个问题要想好久才回答我。以前的一些老朋友约他出去喝酒他也不愿意去了,近一个月更是连家门都不愿意出。对于我父亲的状况我很担心,有朋友建议我带他去心理门诊看医生。可是对于看心理门诊我现在有些顾虑。我家乡是个小城市,专门看心理问题的机构很少,  相似文献   

17.
我父亲本是个开朗的人,但自从去年我妈去世后,慢慢就像变了个人。现在他整天唉声叹气,大部分时间在家里闷坐,邀他出去也不肯,饭量变小,消瘦了许多,很少说话,容易伤心落泪,最近还总说我妈要接他去了,说些让人听了难受的话。他好像是得了抑郁症,要带他去医院也不肯。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韩美龄 《家庭健康》2011,(20):44-45
父亲和母亲同龄,结婚时,年方十四.父亲婚后上的中师,工作一年,之后又去读了大学.母亲总共生了八个孩子,我是他们夫妇的第七个孩子.我出生时,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小时候,我睡着了,父亲才回来;我醒了,父亲已走了.母亲对于父亲一直是崇爱有加,有时她也抱怨父亲,比如:她说我给你爸做两件上衣穿,他送人一件,还是只有一件衣服,连个...  相似文献   

19.
我来广州的第二年,在“帝豪”(注:夜总会名)那儿做事,有一天晚上,来了一个年轻的客人,要包房唱卡拉OK。挑小姐的时候,他在我们几个脸上瞅来瞅去的,就像要找人似的。最后,他挑中了我。关了房门,我问他喝什么酒,唱哪支歌,他瞅着我说,他也不喝酒,也不唱歌,是来找人的。我以为他在说疯话,没在意。过一会儿,他突然问我:“我想找个人替我生个孩子,费用是五万元,你干不干?”我看他不像是开玩笑,就说:“五万元太少了,在广州,五万元顶个屁用!”他说:“那就八万,图个吉利,你干不干?”我犹豫了一下,那时我正跟这家夜总会的一个领班闹矛盾,不想呆在那  相似文献   

20.
不知不觉,人过中年的妻子,开始变得像母亲一样爱唠叨了。这不,早上刚起床:“早点在微波炉里,热1分30秒就可以吃,汤要热3分钟,今天温度下降了,要多穿一件衣服……”睡意朦胧的我只好一言不发——沉默是金。“怎么,爱理不答,听到没有?”,妻一边拎包准备上班,一边转身望着我。无奈中,我只好:“嗯、嗯!”对付她。人说老人爱唠叨,唠叨让人烦,这话一点不假。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先受奶奶的唠叨,奶奶去了,母亲老了,接着便是更多的唠叨了。后来,母亲比父亲先去,形影孤单的父亲也变得唠叨起来。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父亲都要用他的人生观点、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