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生素发酵液的超滤与溶剂萃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引言 苄青霉素或青霉素G是目前生产的最重要的抗生素之一,除了医疗用途外,还因为它是许多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的主要原料。克拉维酸是克拉维链霉菌产生的天然化合物,其抗菌活性很低,但它却是一种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因能水解β-内酰胺环而使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因此产生β-内酰胺酶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离子对反相色谱法(uv-检测器)测定体液中苄青霉素和丙磺舒的含量.并对血浆样品的两种萃取方法进行了研究.丙磺舒是一种用苄青霉素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的辅药.因为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和其它弱酸性药物在肾小管的排泄,所以同时给予青霉素和丙磺舒,由于有效肾小管排泄的竞争作用,使青霉素的肾清除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HPLC法快速测定生物体液中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邻氯青霉素、替卡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及其去乙酰代谢物,Cefsulodin,头孢哌酮、头孢甲肟、Ceftazidime、头孢三嗪和Aztreonam进行了分析.样品制备独特,可批量进行处理.在15种抗生素中,11种可用相同流动相进行洗脱(以不同比例的醋酸铵和乙腈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甚广,尤其是β-内酰胺环抗生素应用更广,导致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能破坏β-内酰胺环,使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疗效急剧降低。因此寻求一种既耐酸又耐酶的新抗生素的任务愈来愈重要,舒氨西林是由氨卡青霉素和舒巴坦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而成的广谱抗生素,能克服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细菌对氨卡青霉素的耐药性,扩大氨苄青霉素的抗菌作用而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实际上口服β-内酰胺抗生素始于对酸稳定的青霉素V,临床上应用的相似药物还有非奈西林和普匹西林。后来,耐青霉素酶、对葡萄球菌有效的各种青霉素得到广泛的发展(表一)。  相似文献   

6.
前言无疑,β-内酰胺酶是破坏β-内酰胺抗生素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在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生产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抗生素和寻找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即使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实际上也难以完全保证其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所以最引人关注的是已集中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用,象Augmentin。Augmentin是羟氨苄青霉素与克拉维酸(7:1W/W)的复方制剂(译者注)。羟氨苄青霉素是一种广谱口服吸收的青霉素,受临床上许  相似文献   

7.
从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5年Brotzu发现头孢菌素,特别是从1942年青霉素G应用于临床,1962年又制造成功头孢菌素Ⅰ以来,β-内酰胺抗生素在细菌性感染症的治疗中一直起重要作用。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发展,加上近年来发现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β-内酰胺抗生素族。β-内酰胺抗生素在近年来的发展及其在医药工业、临床应用上的地位已有许多专著和综述。众所周知,从发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到现在,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许多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瑞士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在不断增多,在丹麦普遍分离的大多数(99.7%)金葡菌株是对甲氧西林敏感的.然而80%以上对青霉素是耐药的,这是由于产生青霉素酶的结果.由这些细菌引起的感染一般用甲氧西林或异恶唑类青霉素中之一的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或氟氯西林来治疗.这些半合成青霉素的疗效是相似的,并且它们在体外试验中存在交叉耐药性.因此,常用其中一种抗生素来做药敏试验.然而甲氧西林和异恶唑类青霉素对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能不是同样稳定的.目前尚不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 Lactamase inhibitors)是一种新的 β-内酰胺类药物〔1〕。质粒传递产生 β-内酰胺酶 ,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 ,是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 )耐药的主要方式。为了克服这种耐药性 ,除了研制具有耐酶性能的新抗生素外 ,还要不断寻找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对竞争型抑制剂的开发已有一些进展。竞争型抑制剂按其作用性质分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两类。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钠等 )属可逆性竞争型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们可与一些细菌的 β-内酰胺酶活性部…  相似文献   

10.
国产舒它西林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舒它西林是由β-内酰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ulbactam即青霉烷砜)组成的一种耐β-内酰胺酶的口服抗生素,它对大多数常见菌及产酶耐药菌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本文报道国产舒它西林与氨苄青霉素等9种抗生素对511株临床分离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绿脓杆菌外,舒它西林对常见的大多数细菌均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葡萄球菌属、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和肠杆菌属杀菌作用更为明显。 4mg/L~16mg/L的舒它西林可抑制9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作用比氨苄青霉素增强8倍;8mg/L~32mg/L的浓度可抑制50%的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枸椽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及沙雷氏菌属等,作用比氨苄青霉素增强4~8倍。MBC及杀菌曲线结果均证明舒它西林是一个明显优于氨苄青霉素的有效杀菌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各类β-内酰胺类药物相互交叉过敏反应相关性研究,找寻各类β-内酰胺类药物相互交叉过敏反应比率。为临床合理选择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在2011年3月至5月期间住院的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青霉素与头孢类抗生素发生交叉过敏的的概率较低;头孢类抗生素与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相互交叉过敏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结论对于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且头孢皮试阴性的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众所周知,所谓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指的是相应于天然β-内酰胺,如青霉素G和头孢菌素C的化学衍生物,因为它们颇为有效,副作用又少,在感染疾病的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由于发现了所谓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诸如克拉维酸、Thienamycin和单环菌素,它们有着很特殊的生物学性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得到生物学性能更好的β-内酰胺抗生素,大多数是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母体化合物的侧链上进行化学修饰。当1974年我们开始研究β-内酰胺时,核的类型甚少。我们认为侧链的修饰已快要过时,应当去探索核修饰的可能性。因为关于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舒他西林颗粒剂体内 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抗感染选择药物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毒性低、显效强的特点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过敏问题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及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亦得到了相应的控制.但近年来,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特别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据报道常见致病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已达7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因此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解决细菌的耐药性势在必行.舒他西林即为新开发的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钠综合的酯类药物,舒巴坦钠为不可逆竞争性β-内酰胺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亲和力高于β-内酰胺抗生素,与氨苄西林组成复合制剂保护后者不被破坏,而维持其抗菌活性.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制成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口感,易于老人和小儿服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苄青霉素,虽然产量甚少,品种单一,但终于改变了我国不能生产抗生素的局面。1962年我国试制成功甲氧西林(Meticillin),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生产或研制成功的青霉素族抗生素有21种,头孢菌素族抗生素8种和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2种。本文对我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一简单复习,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青霉素族抗生素 一、苄青霉素及其同类品 苄青霉素目前仍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抗生素之一,迄今为止本品仍是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等感染的首选药物。由于苄青霉素的制剂以钾盐为主,临床使用剂量多较大,其钾离子含量亦高(每1,500万单位苄青霉素钾盐含钾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展趋向。文章分(1)具有新型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2)新的头孢菌素衍生物,(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三个方面,通过对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两大类抗生素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发展了青霉烯类衍生物、碳杂青霉烯衍生物(如硫霉素)、氧杂青霉烯衍生物、碳杂和氧杂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如诺卡霉素)等过程进行了阐述。同时择要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已经应用于临床或将应用于临床的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文引用主要参考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18.
于丽 《中国处方药》2010,95(2):18-18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指的是对恶唑类青霉素如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和氟氯唑西林耐药的金葡菌株,于1961年由英国学者Jevons首次发现,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MRSA对现在批准上市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耐药,所以如何治疗MRSA感染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而在导致手术部位感染(SSIs)的致病菌中,  相似文献   

19.
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生素产品中,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展最快。目前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仍以化学合成法为主。但化学法存在收率低、副反应多以及三废公害等问题,因而人们不断地对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进行研究,其中酶法制备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Ⅰ和头孢菌素Ⅳ已可供实用。本文介绍最近几年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头孢菌素乃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发现的第二类型β-内酰胺抗生素。它在化学结构、生物学性质、以及由前体生物合成方面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唯一已知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只是到最近,才知道有一个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一硫霉素。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分子中有一个由β-内酰胺和双氢噻嗪环构成的缩合双环系统(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