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_1、IL-18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TGF-β1、IL-1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9例CHB患者及30例健康成人血清TGF-β1、IL-18水平,并同时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CHB患者血清TGF-β1、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CHB的严重程度增高而升高:血清TGF-β1、IL-18水平与血清各项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P<0.01);HBeAg阴性组血清中TGF-β1水平较HBeAg阳性组明显低(P<0.01),HBeAg阳性组血清中IL-18水平较HBeAg阴性组明显低(P<0.01)。结论CHB患者血清TGF-β1、IL-18水平与肝细胞损伤指标呈正相关,这对于了解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联合检测TGF-β1及IL-18水平有助于肝脏炎症病变的诊断和评估。  相似文献   

3.
白介素-18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对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癌瘤以及多种传染病的感染组织部位都有IL-18表达.本文介绍IL-18的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几种疾病状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中潜在的效应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O含量。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组 2 5例 ,肝硬化组 2 1例 ,对照组 31例 ,测定三组患者血清中NO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 .0 1)。结论 :NO可能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5.
吉翔  朱安欣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86-3087
目的:探讨口腔白斑(leukoplakia)患者血清白介素- 18 (inteleakin- 18,IL-18)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8例白斑患者、1例癌变患者和48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IL-18水平.结果:白斑组血清IL-18表达水平为(4.27±2.73) pg/mL,正常对照组为(2.06±0.39) pg/mL,白斑组血清IL-1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癌变患者血清IL-18手术治疗后明显降低.结论:IL-18在口腔白斑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白斑患者的血清检测是诊断口腔白斑的敏感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其中轻度患者21例,作为病情轻度组;病情中度患者36例,作为病情中度组;病情重度组患者共23例,作为病情重度组。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对象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天、第3天、第14天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发病第3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发病后第1天和发病后第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重度组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病情中度组和病情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监测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介素-18(IL-18)水平与肾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9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肾损伤(AKI)相关分期标准将AKIⅠ期纳入轻度组(40例),将AKIⅡ期与Ⅲ期纳入重度组(50例)。同时收集同一时间段内未合并肾损伤的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尿液中的L-FABP、IL-18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尿L-FABP、IL-18水平与肾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重度组患者的尿L-FABP、IL-18水平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的尿L-FABP、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尿L-FABP、IL-18水平与肾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程度越严重,尿L-FABP、IL-18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介素-18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发病后24h内入院治疗作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治疗组发病第1天,第14天及对照组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天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4天的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自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10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狼疮性肾炎患者40例为实验组,其中20例患者处于活动期,缓解期患者2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IL-6及IL-10水平。结果实验组活动期IL-6及IL-10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IL-6及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活动期Trge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以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活动期CD19+CD69+显著高于缓解期以及对照组,缓解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患者血清IL-6、IL-10以及B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Treg水平下降,其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狼疮性肾炎活动程度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0.
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巍  丁巧云  成骢  钟备  张汉荣 《江苏医药》2000,26(11):914-914
空腹血清总胆汁酸 (TBA)测定作为肝功能检查指标之一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着重介绍在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TBA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998年 12月~ 1999年 4月住院患者 10 5例 ,男 88例 ,女 17例 ,年龄 14~ 4 6岁 ,平均 2 5 4岁。慢性轻度乙型肝炎相当于原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诊断符合 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护肝、降酶治疗 ,2周后复查肝功能。二、方法1.晨间空腹抽血并分离血清 ,采用美国BECK MANCX5型全自动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6)和白细胞介素 18(IL-18)水平的变化,探讨替比夫定对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设立健康对照组100例,CHB组96例,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中IL-6和IL-18的变化;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8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②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中IL-6、IL-18及HBV D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水平,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采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12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17。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IL-17均有明显降低,并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可以通过降低IL-17表达改善慢性乙肝病情。  相似文献   

13.
曾宏  刘集鸿  周华坚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02-160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可溶性Fas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抗病毒有效者,血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无效者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与肝脏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密切相关.对观测抗病毒疗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临床类型组血清促肝细胞生长素(HGF)水平,分析HGF水平与临床类型、肝功能水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HBV-DNA的关系,探讨HGF在CHB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8例CHB患者不同临床类型组血清HGF水平,与肝功能完全正常的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同时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HBV-DNA,部分病人进行了HbsAg定量测定和PT测定。结果 78例CHB患者血清HGF水平为(929.10±1932.15)pg/ml;健康对照组HGF水平分别为(215.1±65.97)pg/ml,两组H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治疗应答组、HbeAg+CHB组、HbeAg-CHB组与肝衰竭组HGF水平分别为(658.20±178.20)pg/ml、(772.60±335.40)pg/ml、(958.80±1 005.49)pg/ml与(5 912.0±4 497.0)pg/ml,各组H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个临床类型组两两比较,肝衰竭组HGF水平最高,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eAg-CHB组HGF水平>抗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CHB组HGF水平>HbeAg+CHB组及HbeAg+CHB组>抗病毒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高、低病毒载量组HGF水平分别为(2 141.0±3 115.3)pg/ml与(812.50±639.80)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载量高与低组HGF水平分别为(1 258.0±2813.3)与(1794.09±5 033.0)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活动CHB组63份病例HGF与ALT、AST、Tbil相互关系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其中HGF与Tbil呈高度正相关。HGF与HBV-DNA相互关系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GF在不同临床类型CHB患者血清中都明显升高,说明HGF参与了HBV感染后的免疫反应、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2.肝衰竭组血清HGF明显高于其余各临床类型组,临床使用肝细胞生长素治疗肝衰竭的时机需进一步评价;3.HGF与肝损伤程度有关,与HBV-DNA及HbsAg载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乙肝患者应用IFN治疗前中后血清IL-4、IL-18间的关系,探讨IFN与它们的关系及它们在乙肝慢性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4例慢乙肝患者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血清IL-4、IL-18检测,并同时检测ALT、AST等生化学指标,设正常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慢乙肝患者IL-18水平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6个月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2个月显著高于治疗6个月(P〈0.01)。IL-4水平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IL-4、IL-18与ALT成正相关,统计学有意义,治疗6个月IL-18与ALT成正相关,但治疗6个月IL-4与ALT无相关系性。结论表明IL-4、IL-18在肝脏的免疫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IL-4与IL-18在乙肝慢性化过程中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肝功能、HCV-RNA,探讨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及HCV-RNA的关系,研究IL-21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同时检测患者HCV-RNA、肝功能等指标,并与患者的其他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且其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47,P〈0.01;r=0.591,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CV-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21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评价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与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镇江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自2007年至2009年期间收治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至2006年期间收治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复方甘草酸苷(20ml/支)加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ml/支)加恩替卡韦(0.5 mg/片)加综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主要临床症状改善、T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疸酶分离、并发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1或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或治疗2年后,观察组HBV-DNA与HBe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年后通过B超和/或肝组织活检证实肝硬变者,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使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和抢救成功率,长期服用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变进程。  相似文献   

18.
徐琴  黄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16-1617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我院肝病中心治疗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恶化死亡组与好转组年龄,两组比较有差异,恶化组年龄大。(2)随着总胆红素(TIBL)不断升高,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不断降低,病死率越高。(3)36例患者MELD分值〉20分.其病死率与MELD预期病死率无差别。结论:年龄、TBIL、CHO、PTA、FIB是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MELD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为进一步治疗决定肝移植的分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慢性HBV感染者48例(慢性HBV携带者10例为慢性HBV携带者组、慢性乙型肝炎18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肝肝硬化为乙肝肝硬化组20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CD25+Treg细胞频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HBV DNA载量。结果 血CD4+CD25+Treg细胞百分率:慢性HBV携带者组为(6.72±2.60)%、慢性乙型肝炎组为(8.56±3.12)%、乙肝肝硬化组为(11.59±4.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HBV DNA载量:慢性HBV携带者组为1.7 ×106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组为4.3 ×105拷贝/ml、乙肝肝硬化组为6.8 ×104拷贝/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病患者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与HBV DNA滴度正相关。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血Treg细胞频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提示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