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外周血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与遗传印迹基因(PEG10)mRNA检测对肝细胞癌(HCC)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HCC患者分为HCC转移组(n=18)和HCC未转移组(n=12),另选取1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以SYBRGreen I作为荧光信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RT-PCR)检测三组患者外周血GPC-3 mRNA和PEG10 mRNA表达,应用ROC曲线和诊断性能专用指标评价两者预测诊断及排除诊断的价值.结果 HCC转移组GPC-3 mRNA和PEG10 mRNA表达显著高于HCC未转移组和肝硬化组(P<0.05);HCC未转移组与肝硬化组GPC-3 mRNA和PEG10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项检测GPC-3 mRNA和PEG10 mRNA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6.7%和72.2%,特异度均为91.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和0.812;两基因检测平行试验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84.0%,阴性似然比为0.11,诊断准确率为83.3%;系列试验的灵敏度为60.5%,特异度为98.7%,阳性似然比为45.5,诊断准确率为73.3%.结论 检测外周血GPC-3mRNA和PEG10 mRNA对估计肝癌有无血行播散和肝外转移有一定的价值,且PEG10 mRNA优于GPC-3 mRNA.两者联合系列试验有助于HCC外周血转移的预测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3,GPC3)、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在血清中的浓度及对乙肝相关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相关HCC患者( HCC组)、20例乙肝肝硬化者(肝硬化组)、20例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组)及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GPC3、GS、HSP70的水平。结果 HCC组血清GPC3水平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3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697,敏感度84.21%,特异度55.1%。 HCC组与肝硬化组及慢乙肝组间血清G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603,敏感度46.67%,而特异度79.66%;HCC组与其余3组血清HSP7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P70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725,敏感度58.06%,特异度89.55%;针对AFP<200 ng/mL的HCC患者,仅HSP70的血清检测AUC达0.725,其他指标对于小肝癌的诊断AUC均未达0.7。结论 ELISA法检测血清GPC3、GS、HSP70水平对诊断乙肝相关肝癌无临床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Weng ZL  Yu KY  Mao XL  Tao ZH  Chen XD  Wu XL  Hu YP  Wang SQ  Li CD  Chen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1):2911-2915
目的探讨外周血差异显示编码3(DD3)mRNA定量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对35例未治疗前列腺癌、58例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癌、5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外周血DD3mR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并对DD3mRNA诊断及疗效监测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未治疗前列腺癌组外周血DD3mRNA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后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和健康男性志愿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前列腺癌患者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外周血DD3mRNA含量也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临界值为846拷贝/ml时,DD3mRNA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725~0.91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3%、89.8%。结论外周血DD3mRNA定量检测是前列腺癌诊断的良好指标,可作为内分泌治疗过程疗效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刘阳  喻红波  黎健 《铁道医学》2014,(2):128-131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肝细胞癌(HCC)、26例肝硬化和50例健康人血清GPC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分析比较两者对原发性HCC的诊断价值。结果: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GPC3分别为(4.16±2.35)、(3.13±1.19)和(1.92±1.23)ng·ml^-1,HC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8和P〈0.001)。对于诊断HCC,GPC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AFP为0.803;GPC3的敏感性为82.8%,特异性为56.5%;AFP的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78.9%。GPC3与AFP联合应用诊断HCC则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45.6%。对于I期和Ⅱ期HCC,GPC3的阳性比例(11/14)高于AFP(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GPC3是一个敏感且特异的HCC标志物,检测血清GPC3有助于HCC的诊断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晓园  彭鹏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53-225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15例发病≤6h的ACS患者急诊入院即刻使用CardioDetect试剂盒进行HFABP的定性检测。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HFABP的检测灵敏度为84.7%,特异度为85.7%,阳性似然比为5.932,阴性似然比为0.178,符合率为85.2%,Kappa值为0.704;在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中HFABP的检测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55.3%,阳性似然比为2.240,阴性似然比为0,符合率为60.0%,Kappa值为0.205。结论HFABP的定性检测对早期诊断ACS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PCA3mRNA联合融合基因TMPRSS2:ERG亚型T1E4mRNA的定量检测在早期前列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前列腺癌(PCa)患者53例和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7例,收集前列腺按摩后尿液,离心取细胞沉淀物,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PSAmRNA、PCA3mRNA和T1E4mRNA的含量,以PSAmRNA来校正尿液中的前列腺癌细胞。以PCA3mRNA/PSAmRNA表示PCA3mRNA的含量,以T1E4mRNA/PSAmRNA表示融合基因T1E4mRNA的含量。用ROC曲线对T1E4mRNA及PCA3mRNA诊断PCa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尿T1E4mR.NA/PSAmRNA比值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95%CI:0.709~0.895),以0.007为截断值时,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6%和94.6%。尿PCA3mRNA/PSAmRNA比值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6(95%CI:0.533—0.758),以0.001为截断值时,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47.2%和73.0%。PCa组PCA3mRNA(P=0.009)及T1E4mRNA(P=0.000)的含量均高于BPH组,T1E4mRNA联合PCA3mRNA定量检测的敏感度为81.1%,比单独应用PCA3mRNA和T1E4mRNA检测的敏感度分别提高了33.9%和24.5%。结论前列腺癌按摩后尿沉渣中可以检测到TMPRSS2:ERG亚型T1E4mRNA,联合PCA3mRNA和T1E4mRNA两个指标定量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检出前列腺癌的敏感度。此联合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早期的前列腺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l(mycl)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ycl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肿瘤(P〈0.05,OR=7.17)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ycl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苏永杰  揭中芳  董家鸿  陈志宇  江艳 《医学争鸣》2008,29(16):1518-1521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其作为微转移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4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并进行平均6mo以上的随访;同时以8例肝硬化患者、4例肝增生患者、8例肝血管瘤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AFP mRNA的表达量.结果:复发34例.HCC组的术前AF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HCC的灵敏度为85.9%,特异性为90.3%,准确率为87.4%.HCC患者术后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术前.HCC组外周血术前、术后AFP mRNA水平表达量与术后复发转移有明显相关性,与TNM分期、血管癌栓或侵犯有相关性,但与术时肿瘤数目、癌细胞分化程度、包膜完整性均与血清AFP浓度无相关.术后HCC组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HCC患者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反映HCC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手术可促进部分HCC细胞脱落人血.监测外周血AFP mRNA水平对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转移抑制因子(nm23)在肝细胞癌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标记物在54例HCC组织(27例HCC转移、27例HCC未转移)中的表达,比较单项和多项蛋白联合检测的准确性。结果3标记物在HCC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GPC3、VEGF、nm2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6(P〈O.05)、0.838(P〈0.05)、O678(P〈0.05)。任意2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HCC转移组的检出率,其中以GPC3和nm23组合最能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3指标联合应用时,检出率迭100%。结论合理选择多指标联合检测对HCC复发转移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室指标的平行和序列联合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调查了165例肝病患者(肝硬化60例,慢性乙型肝炎105例)和40例健康体检者。利用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各指标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和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并分析多指标联合的诊断效率。结果AUC≥0.7的指标有:CHE(0.89)、PT(0.857)、ALT(0.831)、APTT(0.819)、Alb(0.776)、TBIL(0.775)、PA(0.731)、Fib(0.704);CHE、PA、ALT、APTT、Alb5项指标平行联合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阴性预测值(NPV)、阴性似然比(LR-)分别为99.9933%、23.9238%、99.9800%、0.0003,序列联合的Sen、Spe、PPV、LR+分别为44.2170%、99.9221%、99.6900%、567.5。结论可以尝试利用实验室的直接或间接指标的平行和序列联合来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已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II)-mRNA在肝癌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癌组织和外周血中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作用合成IGF-ⅡcDNA,再分别以RT-PCR扩增IGF-ⅡcDNA片段,分析其在肝病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扩增出的IGF-Ⅱ基因片段大小为170bp,并与原设计相一致。肝癌、癌灶周围和远癌组织中,IGF-Ⅱ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53.3%和0。肝癌患者外周血IGF-II基因片段阳性率34.2%,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分别为14.3%、19.4%和45.5%,在伴有肝外转移肝癌中全数阳性,在AFP〈50ng/ml的17例中阳性6例(35.3%);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中未见IGF-Ⅱ基因片段阳性。IGF-Ⅱ基因标志与肝癌大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IGF-Ⅱ基因分析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转移判别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患者血液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液甲胎蛋白(AFP)mr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93例肝癌患者,1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例慢性肝炎患者及10例健康人静脉血各5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周围静脉血中AFPmFNA。结果:在50个肝癌血标本中检测到AFPmRNA(53.8%),而对照组中未检测到1例。AFPmRNA检出率与肝癌分期、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 (AFP)mRNA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realtimeRT -PCR技术 ,定量检测 5 6例肝细胞癌、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 6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 34 6 44 .6± 9490 5 .4copies/μgRNA ,其中 2 9例为阳性 ;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均未检测到AFPmRNA的表达。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密切相关 ,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 ,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远处转移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外周静脉因和肝静脉血AFPmRNA表达检测的比较,旨在寻找一种比较好的监测肝癌细胞转移的方法,并了解肝癌细胞在体内的转移机制。方法:抽取肝癌患者外周及肝静脉血,采用RT-PCR方法检测AFPmRNA,比较二者的阳性率。结果:在肿瘤直径>5cm的肝癌患者,其外周血,肝静脉血AFP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618),而在直径<5cm的肝癌患者,其二处血AFP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28)。结论:肝癌直径<5cm的患者,直接检测肝静脉血能更准确地反映肝癌细胞肝内播散的情况。肝癌直径>5cm的患者中,外周血,肝静脉血AFP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这部分患者的外周血AFPmRNA可代表其肝静脉血中AFPmRNA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KR1B10和GPC-3联合应用在提高肝细胞癌(HCC)免疫组化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价值。方法:制备75例HCC组织芯片作为训练集,进行AKR1B10和GPC-3免疫组化,建立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以此构建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利用其AUC(曲线下面积)对单个指标和联合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估。将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用于200例HCC的测试集中,检测其有效性。 结果:1.训练集中,AKR1B10和GPC-3的AUC分别为0.773和0.800,联合诊断后的AUC提高至0.931;AKR1B10和GPC-3的敏感性分别为56%和61.3%,特异性均为98.7%,两者联合后的敏感性提高至88%,特异性为97.3%。2.测试集中,AKR1B10联合GPC-3对HC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和96.5%。结论:AKR1B10联合GPC-3明显提高了HCC免疫组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在常规病理外检中合理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mRNA。【方法】巢式RT 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 17例检出AFPmRNA ,阳性率 35 % ,其中 9例证实有转移的 6例阳性 (6 7% )。 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肿癌灶的数目、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远处器官转移与肿瘤的TMN分期密切相关 ,与血清AFP浓度无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 ,可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SCID鼠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以及SCID鼠外周血甲胎蛋白(AFP) 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 mRNA水平与肝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SCID小鼠随机分为程序移植(A)组、单次移植(B)组及对照(C)组,行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周,将肝癌细胞株(HCCLM6)肿瘤组织块原位接种于受鼠肝脏,10 d后切除荷瘤肝叶,4周后处死小鼠,摘眼球取血,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各组外周血AFP mRNA和VEGF-C mRNA的表达,观察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的情况.结果 移植瘤切除后A、B、C各组肝内复发率均为100%,但复发瘤体积大小[(367.18±31.86) mm~3、 (648.26±155.22) mm~3、 (811.38±127.36) mm~3,P<0.01]、肺转移率(14.3%、66.7%、 1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4.7%和20.1%.AFP mRNA (1.95±0.92、 5.23±1.96、 6.36±3.38,P=0.02)及VEGF-C mRNA(2.48±2.25、3.45±2.81、6.60±5.81,P=0.27)在各组的相对表达量亦不相同,提示外周血AFP mRNA和VEGF-C mRNA的水平与术后复发转移有相关关系.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人源细胞嵌合率的增加,抗肿瘤效应也相应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肝癌外周血AFP mRNA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AFP mRNA。方法 将患者分成四组:原发性肝细胞癌组38例,慢性肝炎组9例,肝炎后肝硬化组12例,正常对照组10例。通过采肝素抗凝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抽提RNA、逆转录合成cDNA、设计AFP基因引物来进行巢式PCR扩增。 结果 所有正常人外周血中AFPmRNA全部阴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的外周血中AFP mRN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Tenascin-C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探讨Tenascin-C与HCC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HCC、32例肝硬化、17例正常肝组织中Tenascin-C的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enascin-C mRNA,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Tenascin-C在HCC、肝硬化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4、6和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6,P<0.01);Tenascin-C在HCC组织内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162.15±9.77)vs.(149.24±8.25),t=2.192,P<0.05]。HCC组织Tenascin-C mRNA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0.593±0.110)vs.(0.138±0.089),t=2.894,P<0.05]。有包膜浸润的HCC组织中Tenascin-C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浸润者(t=2.248,P<0.05),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中HCC属Ⅲ~Ⅳ级的Tenascin-C含量明显高于Ⅰ~Ⅱ级者(t=2.698,P<0.05),HCC有转移的Te-nascin-C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者(t=2.785,P<0.01)。HCC组织中Tenascin-C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r=0.68,P<0.05)。获随访的46例(85.2%)HCC患者在随访期间(3~30个月,平均11.5个月),Tenascin-C阴性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Tenascin-C阳性表达的患者[(22.01±6.95)月vs.(15.08±7.06)月,P<0.05,log-rank test]。结论 Tenascin-C对HCC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Tenascin-C和MVD可以作为预测HCC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