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患者经常留有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在探索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皮层代表区及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皮层刺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皮层刺激在促进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皮层刺激的方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卒中患者应该同时使用多学科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脑刺激是近些年用于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新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皮直流电刺激(tDCS)和硬膜外皮层电刺激(ECS)。研究表明,使用rTMS、tDCS都可以增加神经的可塑性变化,促进运卒中后动功能恢复,ECS则对一些保留有完整皮质脊髓束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对不同脑刺激在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安全性、机制及有效性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双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对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侧rTMS组(15例)、单侧rTMS组(15例)和假刺激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双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两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单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健侧大脑半球假性刺激,假刺激组接受与双侧刺激组相同参数的两侧大脑半球假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治疗前,双侧rTMS组和单侧rTMS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假刺激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假刺激组,且双侧rTMS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单侧rTMS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单侧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双侧高频rTMS联合传统吞咽康复治疗可有效治疗单侧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感知提醒(SC)治疗与单独使用rTMS治疗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单侧忽略患者忽略严重程度、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定者盲法设计,将33例右侧脑卒中后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rTMS+SC组(n =16)和rTMS组(n =17)。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SC组患者同时接受rTMS以及SC治疗,rTMS组患者仅接受rTMS治疗。rTMS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左侧后顶叶皮层,刺激频率1 Hz,刺激强度为90%静息运动阈值,治疗时间为1次/d,5 d/周,连续治疗2周;SC治疗采用佩戴提醒腕表,每天累计提醒时间为3 h, 5 d/周,连续佩戴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单侧忽略严重程度〔单侧行为忽略常规子量表(BIT-C)和凯瑟琳博格量表(CBS)〕,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评分量表(FMA)、上肢活动量表(ARAT)〕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与单纯rTMS治疗比较,rTMS+SC组在BIT-C方面改善更好(P <0.05)。其余CBS、上肢功能(FMA、ARAT)指标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MS联合SC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单侧忽略症状, 可望作为单侧忽略的多技术联合治疗策略之一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6.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康复治疗相同,rTM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rTMS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变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随着病程进展逐渐衰退,部分患者对多巴胺治疗不能耐受[1].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近来用于神经康复治疗的一种技术,不仅可以检测PD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而且可以调节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2].TMS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的脑刺激手段,已广泛应用于PD的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卒中后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形式之一,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及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强。痉挛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故PSS的治疗尤为重要。PS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法牵伸、神经阻滞疗法等,治疗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没有统一最优方案,以综合治疗为主。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磁刺激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按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应用于中枢及应用于外周。应用于中枢时,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又分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高频rTMS以及模式化TMS。研究大多采用1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少量研究应用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10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高频rTMS或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提高皮层兴奋性,加强上位中枢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肌梭敏感性,改善痉挛症状。而低频rTMS作用于非受累侧大脑半球,降低非受累侧半球的兴奋性,减少非受累侧皮层对受累侧皮层的抑制作用,恢复双侧半球间的平衡,间接加强受累侧半球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应用于外周目前的研究基本采用高频rTMS治疗。本综述旨在阐述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是临床上的难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本文观察其对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为优化脑卒中康复策略提供依据。研究采取对比研究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作业治疗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比对照组患者恢复的更好,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肢体功能康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中国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脑刺激治疗方法,已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本研究在概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基础上,介绍了 tDC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分析了 tDCS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时机、部位选择、参...  相似文献   

11.
精神疾病病因机制复杂,且具有易复发、致残率高等特点,多存在脑皮质活动的兴奋性或抑制性失常.发展无创、在体、定量检测精神疾病患者大脑皮质活动的客观指标,对深入探索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辅助临床诊断准确性提高至关重要.基于经颅磁刺激这一新兴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日益成熟,提供了多项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抑制性客观指标.本文概述经颅磁技术评估精神疾病大脑皮质活动的技术进展,并分别阐述其在精神疾病皮质活动评估和治疗疗效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癫痫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5 例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病例,第1 次手术,根据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埋置颅内皮层电极与可能癫痫放电区域,术后进行皮层脑电监测、皮层电刺激定位躯体运动区,绘制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图,而后将CT、MRI、MEG 或PET 图像融合,在术中MRI 镜下导航行致痫病灶的精确切除.结果 25 例第1 次术后成功实施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癫痫病灶周边的运动功能区.将患者的MRI、MEG 或PET 图像进行融合,20 例在术中MRI 镜下导航将术前所确定的癫痫灶全部切除,5 例因病灶与功能区有部分重叠,行癫痫灶部分切除,残余少许皮层小功率热灼.1 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精确定位意义重大,而图像融合和术中MRI 镜下导航为患者癫痫灶的精确切除和功能区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Since the sensorimotor cortex is in the centralregion of the human brain, surgery within this areahas always caused severe complications, even threatto life. Recently with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the patients desire for more life quality post-op-eratively. Therefore we must locate and monit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lesions near or in the centralarea by preferable technique to reduce 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 Atotal of te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tumors in the central area w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 6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1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tDC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tDCS假刺激。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 后MoCA总评分、执行力、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以及语言命名能力等各项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改良的 Barthel指数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评分、执行力、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 以及语言命名能力等各项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升高(P?<0.05)。结论 tDCS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治疗中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植入全植入式、变频电刺激器,观察低强度皮层电刺激(CES)对卒中后神经功能和大脑重塑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有皮层梗死的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电刺激组(CES组,n=13)和无刺激组(NS组,n=10).电刺激时间为2周,2周后进行4周的观察,全程记录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在植入刺激器后的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和41天,对两组大鼠进行肢体放置、足失误和横木行走测试的综合行为学评价.6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两组大鼠梗死灶周大脑皮层和梗死对侧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标记物(NeuN)、血管标记物(laminin)、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树突标记物(MAP2)的表达.结果 在2周电刺激期和4周观察期内,CES组大鼠的体质量高于NS组(F=5.757,P=0.026).行为学方面,CES组大鼠的肢体放置结果在各时间点均优于NS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P=0.047);CES组大鼠的足失误率在各时间点(除电刺激后第8天)均低于NS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17,P=0.000);CES组大鼠的横木行走得分在各时间点(除电刺激后第5和17天)均高于NS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23,P-0.009).免疫组化方面,在梗死侧大脑皮层,CES组和NS组Neu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ES组laminin的表达高于NS组(P <0.05);CES组GFAP的表达显著低于NS组(P<0.01);CES组MAP2的表达显著高于NS组(P<O.O1).在梗死对侧大脑皮层,CES组和NS组lamin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ES组GFAP的表面密度低于NS组(P <0.05);CES组MAP2的表达高于NS组(P<0.05).结论 全植入式皮层电刺激器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促进梗死侧大脑皮层的血管新生和树突萌芽,抑制梗死侧大脑皮层的炎症反应.另外,皮层电刺激还促进了梗死对侧皮层的树突萌芽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通过诱导产生动作电位和改变大脑双侧半球兴奋性来解除大脑交互抑制,以此改善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rTMS不但能提高整体肢体功能,而且对局部肌肉有缓解痉挛、降低拮抗的作用,同时可增大关节活动度.此外,rTMS对人体的负面影响较小,值得推广,但应注意其热效应和对神经系统的诱导作用.本文就rTMS...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皮层兴奋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静息期(silent period,SP)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皮层兴奋性变化及其对卒中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37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发病7d时及90d时行MEP、SP检查,同时进行临床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侠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以及肢体痉挛状态评分(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法,MAS);观察患侧皮质阈值和SP,分析患者皮层兴奋性的变化情况及其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侧相比,7d时患侧的阈值增高,SP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患侧90d时二者较发病初阈值降低,SP缩短(P〈0.01),部分患者MEP、SP未引出;SP与患者的NIHSS、MAS呈正相关,SP与患者的BI呈负相关。【结论】卒中后患者皮层兴奋状态会发生显著变化,患侧半球的兴奋性降低,而健侧半球的皮层兴奋性相对增高,而且SP能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状况的早期预测因子,对患者肢体痉挛发生有预测价值,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于靖  赵沂敏 《北京医学》2010,32(10):804-806
目的探讨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3组,第1组为常规康复治疗组;第2组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第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测定上述患者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简式Fugl-Meyer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予以评价和比较。结果第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Fugl-Meyer评价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上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和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偏瘫患者足下垂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