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4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4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相关条目评估自杀倾向,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感虐待分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分(β=0.410,P<0.001)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总分(β=0.134,P<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81.1%.结论 抑郁症患者有较多早年情感虐待经历;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密切相关,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谢军  耿峰  董毅  周珊珊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71-117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经历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自我病耻感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17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耻感量表、童年期虐待问卷、贝克抑郁量表评估,并对200例正常被试者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 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②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中情感虐待因子得分与患者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43,P<0.05)。③抑郁症患者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与自我病耻感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03,均P<0.05),与童年期虐待问卷中的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4~0.453,均P<0.01)。④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躯体虐待因子、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患者自我病耻感中受歧视因子、积极效应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1~0.413,均P<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较正常被试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且会对自我病耻感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燕  汪庆  陈莉  唐闻捷 《医学与社会》2011,24(10):91-9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与儿童期受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对温州27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而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忽视。各类型虐待之间存在正相关。除躯体虐待,各类型的虐待与自杀意念成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的抑郁患者有自杀意念的几率似乎要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及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各入组8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体验问卷(DEQ)及儿童虐待问卷(CTQ)对其进行分别评估.结果 抑郁患者人格特质中依赖[(90.77±14.54)分]和自我批评[(68.00±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96±11.81)分,(50.02±1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与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批评则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赖、自我批评可直接预测抑郁症状[分别为(β=0.283,P<0.05)、(β=0.284,P<0.05)],情感虐待通过依赖、自我批评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结论 情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可以通过依赖和自我批评人格特质间接发生作用,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在情感虐待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和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纳入抑郁症患者(n=78)和正常对照被试者(n=80),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两组测评.结果 ①相比对照组,抑郁症组较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P<0.01),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经历较高(P<0.01,P<0.05);②相关分析中,认知重评和性虐待、情感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述情量表总分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P<0.01),外向型思维与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调节功能失调和述情障碍,可能与童年期心理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方某部1 925名16~24岁的男性新兵,运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新兵积极心理品质评估问卷(PMCS-R)进行测评.结果 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的情感虐待为(6.11±1.69)分,躯体虐待为(5.49±1.32)分,性虐待为(5.61±1.45)分,情感忽视为(9.15±3.66)分,躯体忽视为(9.57±2.93)分;抑郁严重指数(0.45±0.11);积极心理品质总均分(3.80±0.64)分.童年期创伤经历、抑郁症状和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两两显著相关(均P<0.05);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情感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可共同解释其总变异的28.6% (F=256.72,P<0.05);积极心理品质在情感忽视和抑郁症状、躯体忽视和抑郁症状、情感虐待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均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为0.19,0.15和0.09),但只在情感忽视和抑郁症状间调节效应显著(F=24.73,P<0.05).结论 童年期创伤经历不仅直接作用于新兵的抑郁症状,也能通过积极心理品质间接作用;同时,新兵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改变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团体音乐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6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团体音乐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BDI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音乐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医学生儿童期虐待、不安全感与情感痛苦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杀意念量表(SIS)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评,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不安全感有直接正向影响(β=0.538,P<0.01),对情感痛苦有直接正向影响(β=0.435,P<0.01);不安全感对情感痛苦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42,P<0.05);不安全感作为中介变量部分地调节儿童期虐待对情感痛苦的影响.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1.365< 3.000 (P=0.082> 0.05),RMSEA=0.037<0.050,GFI=0.971,AGFI=0.940,NFI=0.943,RFI=0.902,IFI=0.984,TLI=0.972,CFI=0.984,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不安全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情感痛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8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136例12~18岁的抑郁症患者,使用一般人口学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儿童期创伤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近1 a NSSI存在与否,分成NSSI组和无NSSI组,比较组间差异。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 与无NSSI组比较,NSSI组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在校正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精神病家族史后,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显著正相关(OR=3.015,95%CI:1.200~7.578);情感忽视与NSSI显著正相关(OR=2.446,95%CI:1.089~5.496)。结论 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与NSS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强迫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强迫症的起病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185例强迫症患者以及132例健康对照进行早年创伤问卷简表(ETI-SF)评估,并对强迫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Yale-Brown强迫量表的评定.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强迫症组早年创伤量表总分更高[(3.55±3.29)分,(1.51±1.98)分,P<0.01],而且4个维度得分也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普通创伤[(0.89±1.10)分,(0.43±0.77)分,P<0.01],躯体创伤[(0.98±1.31)分,(0.65±1.04)分,P=0.016],情感虐待[(1.43±1.61)分,(0.38±0.89)分,P<0.01],性创伤[(0.24±0.59)分,(0.06±0.30)分,P<0.01],且女性强迫症患者性创伤多于男性患者[(0.33±0.69)分,(0.16±0.45)分,P=0.049].早年创伤总分及各维度分值(除外性创伤)与强迫症患者的起病年龄成负相关(P<0.01).结论 强迫症患者有较多的早年创伤经历,且经历越多,其起病年龄越早,早年创伤经历可能是强迫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trauma experiences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five patients who met with OCD diagnosis of DSM-Ⅳ and 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healthy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Early trauma experience of all participants was assessed with Early Trauma Inventory-Short Form (ETI-SF) ,and severity of symptoms of OCD patients was evaluated with 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everity Scale (Y-BOCS).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s, OCD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TI-SF total score (3.55 ± 3.29 vs 1.51 ± 1.98, P < 0. 01 ) and had greater in general trauma (0.89 ± 1.10 vs 0. 43 ±0.77, P<0.01 ) ,physical abuse (0.98 ± 1.31 vs 0.65 ±1.04, P=0. 016),emotional abuse(1.43 ±1.61 vs 0.38 ±0.89, P<0. 01),and sexual abuse(0.24 ±0.59 vs 0.06 ±0.30, P<0. 01 ). Female OCD patients reported more sexual abuse than male patients(0.33 ±0.69 vs0. 16 ± 0.45, P = 0.049) .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nset age of obsessive symptoms and early trauma experiences(P < 0. 01 ), except sexual abuse experiences (P = 0. 10). Conclusion OCD patients have much more childhood traumas, and the more trauma experiences are,the earlier onset of OCD is, which ma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早年创伤问卷简表(ETI-SF)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265名被试进行ETI-SF中文版的评定,其中正常人42名、抑郁障碍94例,物质滥用者129例,130名在2~4周后重测.结果 ETI-SF四种童年创伤维度分量表的Cronbaeh's α系数在0.64~0.84之间,全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重测相关系数在0.65~0.81之间(P<0.01);正常对照组各型童年创伤评分显著低于物质滥用和抑郁障碍组,3组中物质滥用组性创伤得分最高,抑郁障碍组情感虐待分最高,ETI-SF能有效区分.结论 ETI-SF中文版信度和效度较好,具有临床与科研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史率(36.7%)明显高于正常人(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分别为(17.95±5.72)分,(13.89±5.40)分.(10.45±3.47)分,(13.99±4.8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8±4.86)分,(11.61±4.19分)分,(8.02±2.98)分,(11.14±3.76)分],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因子及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8~0.540,P<0.05或P<0.01),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50~-0.508,P<0.05或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r=-0.479~0.523,P<0.05或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儿童期被受虐待经历和父母不良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例抑郁症无疼痛患者(抑郁症组)和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用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进行测查,痛阈测试仪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检测被试的痛阈. 结果抑郁症组BDI、BAI、AIS得分和耐痛阈强度刺激下疼痛、难受程度[分别为(30.2±8.79)分,(38.5±12.07)分,(11.7±6.11)分,(69.03±20.17)分,(64.98±25.5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83±5.4)分,(24.87±4.81)分,(4.9±3.24)分,(50.92±21.16)分,(44.33±23.28)分],差异有显著性( t =9.668、t =5.580、t =5.123、t =3.02、t =2.95,均P <0.01),抑郁症组痛阈和耐痛阈[分别为(0.87±0.58)mA,3.82±1.3)mA]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9±1.05)mA,(4.43±0.81)mA],差异有显著性( t = 4.697,P <0.01; t =2.053,P <0.05);痛阈与BDI 、BAI、AIS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r =-0.581,r =-0.245,r =-0.253; P <0.01或P <0.05).采用回归分析显示BDI、BAI得分可以预测痛阈.结论 抑郁症无疼痛症状患者痛阈降低,抑郁、焦虑水平与疼痛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细胞因子假说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学说之一,目前也有大量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有密切关系,了解其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和童年期创伤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卫生科就诊的47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该医院体检部招募健康志愿者51例作为对照组。以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CRP、IP-10、TGF-β1水平,应用28项简版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评估研究对象童年期创伤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发病风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血清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情感虐待得分、躯体虐待得分、性虐待得分、情感忽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低水平TGF-β1(OR=5.60,P<0.05)和低水平TGF-β1(OR=7.86,P<0.05)、情感虐待阳性(OR=11.20,P<0.05)、躯体虐待阳性(OR=7.62,P<0.05)、性虐待阳性(OR=4.43,P<0.05)以及情感忽视阳性(OR=3.34,P<0.05)可能为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童年期创伤经历可能对抑郁症发病的风险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客观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1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问卷(SRRS)对45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自我效能感(r=-0.421,P<0.01)、客观社会支持(r=-0.285,P<0.01)与抑郁呈负相关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客观社会支持具有调节作用(△R2=0.02,F=46.35,P<0.01),在低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客观支持的增高,抑郁水平降低趋势明显(t=3.29,P<0.01).结论 针对低自我效能感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质和情感上的直接援助,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