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动态观察骨髓抑制-再生模型小鼠的骨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肿瘤化疗药物5一氟脲嘧啶(5-Fu)(250 mg/kg)诱导建立骨髓抑制-再生小鼠模型.分别于5-Fu注射前(对照组,n=6)及注射后第3、7、11、14天(模型3 d、7 d、11 d、14 d组,n=6)时,采集血样后分批处死小鼠,截取大腿骨,获取骨髓,一侧制备HE染色骨髓石蜡切片.动态观察骨髓抑制一再生过程中骨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结果 对照组小鼠大腿骨髓腔充满大量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巨核细胞则散布于单核细胞和红细胞之间.在模型3 d组,单核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模型7 d组,上述细胞数量减少至最低.随后小鼠骨髓开始再生,模型11 d组可观察到骨髓腔内形成一种特征性区域性细胞分布,即骨髓腔下段大量红细胞集聚,中、上段则分别大量集聚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这种特征性细胞分布在模型14 d组开始消失.结论 在5-Fu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再生过程中存在一种特征性细胞再聚集和再分散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参仙合剂对环磷酰胺模型小鼠骨髓抑制和血小板生成素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参仙合剂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参仙合剂各组先予灌胃给药5 d,第6天开始除空白组外各组均予环磷酰胺100 mg.kg-1腹腔注射,连续3 d造模,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 LI-11)200μg.kg-1,连续6 d,参仙合剂各组继续灌胃给药6 d。定期检测各组小鼠白细胞(WBC)和血小板计数(PLT),并于实验第12天检测小鼠骨髓巨核细胞数和血清及骨髓上清液中血小板生成素(TPO)。结果参仙合剂各组WBC、PLT和巨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阳性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参仙合剂各组与阳性对照组血清及骨髓上清中TPO浓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PO与参仙合剂剂量正相关,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结论参仙合剂可提高骨髓与血液中TPO水平,从而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等生成,防治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的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腹腔注射150mg/kg/d环磷酰胺3d,制备小鼠骨髓抑制模型。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黄芪多糖高(100 mg/kg/d)、低(50mg/kg/d)剂量组。黄芪多糖腹腔注射给药7d,眶静脉取血测外周血血常规,取右侧股骨计数骨髓细胞数,并作股骨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髓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多糖高剂量组骨髓细胞数显著增高,且明显改善骨髓腔组织的形态学变化;②外周血的血常规结果显示,模型组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与正常组比较均被明显抑制,而给予黄芪多糖的高、低剂量组不同程度的改善了外周血象。结论黄芪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模型鼠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免疫介导AA小鼠模型。输入体外增殖培养的BALB/c小鼠骨髓MSC,作为MSC组,15只;用未治疗的AA模型小鼠作为第一对照组(模型组),15只;正常BALB/c小鼠作为第二对照组(正常组),10只。把MSC输注到实验组小鼠体内,分别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率、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变化等各项指标。结果模型组小鼠,3只于第2周内死亡,7只于第3周内死亡,2只于第4周内死亡,28d存活率20.0%;MSC组,4只于第3周内死亡,28d存活率73.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小鼠模型组与MSC组在8d时外周血象明显下降,14d时模型组外周血象仍明显降低,而MSC组开始回升,至28d血象基本恢复正常。骨髓行形态学检查显示模型组骨髓增生明显减低,有核细胞数明显减少,由大量脂肪细胞填充骨髓,而MSC组骨髓增生活跃,脂肪细胞较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存活率,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左归补髓生血方治疗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对骨髓中有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采用二甲磺酸丁酯和环磷酰胺交替给药12 d的方法复制再生障碍性小鼠模型。观察外周血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骨髓中有核细胞凋亡。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减低(P<0.05),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可见小鼠骨髓增生极度减少,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均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以及西药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可见骨髓中造血组织比例增多。结论 左归补髓生血方可以有效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抑制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MA)和难治性贫血(RA)细胞形态学的异同,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MA患者26例和RA患者18例,对其外周血和骨髓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结果 MA组外周血中以成熟大细胞、核右移为主;两组骨髓细胞的红系(巨原始、早幼红细胞)和粒系均出现了巨幼变现象,MA组多于RA组(P<0.05);MA组的巨原始红细胞和巨早幼红细胞比例高于RA组(P<0.05).RA组外周血异常以出现幼红细胞和异常粒细胞为主;骨髓中细胞的红系和粒系的病态造血更为显著(P<0.05),小巨核或多叶巨核细胞明显增多(P<0.05).结论 MA和RA两种疾病在症状、红细胞形态、血常规、骨髓象等方面有相似性,疾病早期部分患者不易区分.形态学鉴别诊断的关键是有无细胞病态造血,特别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小柴胡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和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的影响来探讨小柴胡汤的药效。方法:建立ITP模型小鼠,将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激素组和小柴胡汤组,于造模后第14天开始分组给药,共14d,分别于给药前后称重、测出血时间;给药前、给药后4d、7d及14d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造模21d处死,剥离股骨取骨髓测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ITP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率下降,血小板计数持续降低,出血时间延长,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核细胞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小柴胡汤组体重增长率明显提高,与模型组、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组均使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时间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巨核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能提高ITP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率,提升血小板计数,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抗血小板作用与其对骨髓巨核细胞影响的关系,了解丹参酮ⅡA是否对免疫性血管炎血管损害有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治疗组,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同时检测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功能(CFU—MK集落形成能力)以及基质细胞集落(CFU—F)形成能力,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电镜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对照组有血小板数量、骨髓巨核细胞数、CFU—MK数的明显增加。丹参酮ⅡA治疗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血小板数量由模型组的931.33±254.19×10^9/L降至544.00±83.88×10^9/L(P〈0.05)。也能明显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数和CFU—MK,分别为29.17±8.40个/片vs17.67±5.75个/片(P〈0.05)和33.0±14.27个/2×10^5cells vs14.67±3.67个/2×10^5cells(P〈0.05)。还能抑制骨髓基质细胞,CFU—F数由58.7±14.5个/2×10^6cells vs38.8±11.09个/2×10^6cells(P〈0.05)。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管炎的病理损害有明显减轻。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对骨髓巨核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抑制可能是丹参酮ⅡA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机理之一。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而减轻炎症损害,从而使免疫性血管炎血管免受损害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30例健康老年人骨髓细胞分类及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健康老年人骨髓原始和各种幼稚位细胞降低,杆状和分叶核粒细胞正常;原始红细胞降低,各种幼稚红细胞增高;原始、颗粒和裸核巨核细胞正常,幼稚巨核细胞降低,产板巨核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浆细胞增高;原始单核细胞正常,幼稚和单核细胞降低;巨噬细胞增高;红细胞系细胞形态学可见点彩晚幼红细胞、花瓣样晚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核分裂相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其它系列细胞形态正常。本文还对健康老年人骨髓细胞分类及形态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珠子参对S180荷瘤小鼠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的减毒作用。方法:30只昆明种小鼠右腋皮下注射肉瘤S180腹水瘤细胞建立荷瘤模型,随机分设模型组、5-FU组和5-FU+珠子参组。观察荷瘤小鼠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计数外周血中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计算网织红细胞比值;记录小鼠生存时间。结果:5-FU+珠子参组S180荷瘤小鼠外周血WBC及网织红细胞下降程度低于5FU组(P〈0.01)。5-FU+珠子参组$180荷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为32.5d,5-FU组平均存活时间为2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珠子参可减轻5-FU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并可延长荷瘤化疗小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细胞移植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损伤区域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胫骨及股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大鼠脊髓右半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于模型建立成功后7d,14d,21d,28d手术的大鼠进行BBB评分从而评估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利用RT-PCR观察MB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BBB评分逐渐增加,14、21、28d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PT-PCR测试各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中MBP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髓单个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组织中MBP的表达,有助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脾多肽注射液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及其血小板生成机制。方法 将85只健康昆明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阳性对照组、脾多肽注射液低剂量组、脾多肽注射液高剂量组。模型组、给药组第1天单次腹腔注射70 mg/ kg 卡铂复制血小板减少症模型,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第2天起,不同药物连续干预15 d,并于化疗前以及化疗后第2~16天隔天尾部取血计数血小板;化疗后第8天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骨髓巨核细胞,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巨核细胞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干细胞因子(SCF)、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结果 各组雌鼠化疗前及化疗后2 d、4 d、6 d、8 d、10 d、12 d、14 d、16 d血小板计数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变化有差异(F =22.413,P =0.000);②各组血小板计数有差异(F =6.822,P =0.006);③各组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有差异(F =6.326,P =0.008)。镜下观察巨核细胞细胞核及胞体较其他细胞大,且随着巨核细胞的成熟,核多为不规则形态,胞质愈丰富。细胞染色后,深紫色部分为核,浅紫色部分为胞质。模型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百分率低于正常组(P <0.05),rhTPO阳性对照组高于模型组(P <0.05),脾多肽注射液高剂量组高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SCF、rhTPO水平高于正常组(P <0.05),脾多肽注射液高剂量组SCF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5),rhTPO阳性对照组rhTPO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5)。结论 60 mg/(kg·d)脾多肽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卡铂化疗所致雌鼠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调节血清SCF因子恢复至正常水平及上调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探讨骨髓象分类及形态特征,以便提高苯中毒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髂前或髂后部位抽取患者骨髓,综合分析60例住院苯中毒患者周围血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最后按诊断标准进行分组。结果除3例重度中毒再障贫血(AA)患者外,其它患者均表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除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粒红比值均数增高外,其余均数均低于正常值均数。随着轻、中、重分组变化,骨髓异常改变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粒、红、巨3系细胞主要病理变化为:粒系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红系可见病态造血,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巨核细胞减少或无,偶见小巨核,周围血象可见1系、2系或3系减少等多种表现。结论长期接触苯及苯同系物,可导致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象检查是苯中毒诊断的必要项目;周围血常规可作为过筛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化疗药物预处理方案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以BALB/cH-2kd小鼠作为供鼠,C57BL/6H-2kd小鼠为受鼠.对受鼠使用不同的化疗药物进行预处理[方案1:白消安20mg/(kg·d)×4d+环磷酰胺150mg/(kg·d)×2 d;方案2:白消安20mg/(kg·d)×4 d+环磷酰胺100mg/(kg·d)×2 d],然后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供鼠脾细胞(6×107或4×107个)和(或)相同剂量的骨髓细胞(2×107个),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采用嵌合体分析、临床评分、组织病理学等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白消安20mg/(kg·d)×4d-+环磷酰胺150mg/(kg·d)×2d的方案进行预处理、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6×107个脾单个核细胞进行移植可形成较高水平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时间多集中在供鼠脾细胞输注后30~90 d,化疗药物剂量大的预处理方案及移植细胞数高的移植组小鼠的临床评分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高于化疗药物剂量小的预处理方案及移植细胞数少的移植组(P<0.05).模型小鼠肠、肝脏、皮肤、脾脏等器官出现细胞和结构异常、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结论 采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预处理、给予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6×107或4×107个脾单个核细胞可形成较稳定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环磷酰胺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于第7天断颈处死小鼠,取出尺骨和股骨,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行尺骨组织学切片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明显减少(P<0.01);而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骨髓单个核细胞明显增多(P<0.01)。骨髓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模型组线粒体和内质网数量减少且明显受损,血窦减少、窦壁断裂。治疗组线粒体、内质网和血窦数量增加,形态基本正常。结论当归注射液能通过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改善骨髓微环境而对受环磷酰胺损伤的小鼠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移植路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造大鼠MCAO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提取、分离和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 PBS液;静脉移植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定量ELISA法对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进行检测,利用免疫荧光定量观察梗死灶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7 d、14 d和28 d,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分别为(207.4±8.9)pg/ml、(171.2±10.3)pg/ml和(143.8±13.8)pg/ml,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大鼠脊液中VEGF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4 d和28 d时,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43.8±514.2)个和(1834.8±307.4)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微血管数分别为(384.6±45.1)个和(514.8±51.3)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增加VEGF分泌,促进脑梗死灶血管新生,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探究了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再障小鼠的治疗作用。采用5-FU联合白消安建立小鼠再障模型,通过干预rhBMP-2进行治疗。考察了各实验组小鼠白细胞数、骨髓单核细胞数、体重、存活率、脾系数、粒系-巨系细胞集落(CFU-GM)数以及骨髓单核细胞中CD34+细胞比例,进行股骨、脾脏HE切片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再障对照组,rhBMP-2治疗组小鼠的白细胞数、存活率、CFU-GM集落数及骨髓单核细胞数显著提高,并且骨髓单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含量也提高,显著改善脾脏功能和缓解骨髓抑制,证实rhBMP-2能够促进再障小鼠造血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大鼠后肢功能及受损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备用.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PBS对照组),48只;C组(BMMNCs实验组),48只.大鼠术后1d、3d、5d、7d、14d和21d行BBB评分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结果:各个时间点BBB评分测试表明A组较B、C组分值高(P<0.05);B组分值较C组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各个时间点C组大鼠受损脊髓中NT-3的表达量高于B组(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NCs能够促进损伤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可能是其修复损伤脊髓,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徐秀艳 《当代医学》2022,28(6):72-74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中噬血细胞增多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凝血功能和血液细胞功能.结果 110例患者骨髓涂片检验显示,骨髓内的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明显升高;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