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富民  陈国锐 《人民军医》1998,41(3):136-136
1989年7月~1997年4月,我们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综合征54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54例,男40例,女14例;年龄20~64岁,平均37岁。左侧38例,右侧16例。均有患肢表浅静脉扩张及明显肿胀,膝关节上15cm处两侧大腿周径相差4~12cm,平均5.4cm;膝关节下10cm处两侧小腿周径相差2~7cm,平均3.5cm。44例沿股静脉走行处有压痛,41例小腿以下皮肤有色素沉着,22例踝区有溃疡。站立位测踝区静脉压10~15kPa,平均13.5kPa。术前均常规行超声多普勒及顺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21例术前行核素静脉显像检查,均提示髂股静脉及远…  相似文献   

2.
序贯式动脉重建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序贯式动脉重建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作用 ,作者回顾性总结了 36例 (4 7条下肢 )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经验。对 47条下肢行动脉重建术后 ,踝肱指数增加了 (0 35± 0 12 ) ,近期通畅率 10 0 %。死亡 2例 ,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两年内通畅率 89 2 % ,5年通畅率 70 2 %。说明序贯式动脉重建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 ;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流出道和流入道 ,使移植血管和流出道血管相匹配 ;使用“共同流出道技术”和“生物复合移植物”能增加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4.
5.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DSA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的同时,还需了解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分支及整个血循环状态,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过程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SA仍是最为可靠的诊断工具,MRA和CTA可作为下肢动脉疑似病例的筛选性初步诊断方法,超声多用于随访复查。下肢动脉狭窄一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临床维护性治疗、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内旋切、激光治疗、取栓、内膜剥离、搭桥术、截肢等,各种方法对各种病变特点均有其明确的适应证,但更强调联合多种方法予以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功能超声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7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栓塞病例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改变。结果:二维超声图像上表现为病变血管内中膜呈不规则增厚,局部呈强回声斑显示,并向血管腔内突起,血管腔内径呈不规则狭窄,病变段血管腔内可见实性光团充填,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腔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结论: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 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O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 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 ~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 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共27条动脉),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低温球囊组及普通球囊组,分别行下肢动脉球囊成形术。低温球囊组10例,病变长度(6.7±0.9)cm,狭窄程度(91±6)%,Fontaine分级Ⅱ级7例、Ⅲ级3例,按泛大西洋介人学会协议(TASC)分型A型8例、B型2例,踝肱指数(ABI)0.46±0.07;普通球囊组15例,病变长度(6.5±0.7)cm,狭窄程度(89±7)%,Fontaine分级,Ⅱ级13例、Ⅲ级2例;TASC分型,A型13例、B型2例,ABI 0.48±0.08,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Rutherford治疗后肢体状态7级评估法,评估术后临床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2d及30 d疗效。结果 低温球囊组10例技术成功,术中未发生血管壁损伤,术后30 d临床症状显著改善8例,中度改善2例;ABI 0.84 ±0.04;狭窄程度(29±4)%。普通球囊组15例技术操作均成功,其中1例发生血管壁夹层,术后30 d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3例,中度改善2例;ABI 0.84 ±0.05;狭窄程度(32±4)%。两组术前与术后的ABI(P <0.01)、狭窄程度(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ABI(P =0.20)、狭窄程度(P=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安全并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1988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了虽经适当治疗,但经久不愈的慢性脓胸6例。采用大网膜带蒂移植脓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8~56岁。左、右侧各3例,病程6~42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4例为结核性脓胸;1例为右肺巨大囊肿合并支气管胸膜疾,在外院行右全肺切除后感染17个月未愈;l例为主主支气管异物肉芽肿,外院按肺癌行左肺全切后感染42个月未愈;1例合并支气管胸膜接,均经过长时间消炎或抗涛,反复胸穿,闭式引流;2例行胸膜剥脱,均告失败。本组治疗方法为病灶清除,移植带蒂大网膜固定充填脓腔,术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SCTA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其发生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MSCTA检查的31例患者的CTA资料,分为膝以上动脉组、膝以下动脉组,将存在病变的动脉段纳入研究范围,分析病变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本组294支动脉段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较多累及双侧多支动脉;膝以上动脉组血管以Ⅰ、Ⅱ级狭窄为主,膝以下组血管则以Ⅲ、Ⅳ级狭窄为主;膝以上动脉组中股动脉段Ⅲ级、Ⅳ级狭窄较其他为著;膝以下动脉组中腓动脉段Ⅲ级、Ⅳ级狭窄相对较轻。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大多累及双侧多支血管,以膝以下远段血管为著。  相似文献   

11.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附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内中西药物灌注治疗对于老年性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3例男性老年性动脉硬化患者,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灌注罂粟碱30mg,葛根素300mg,尿激酶40万单位,盐酸山莨菪碱10mg,川芎嗪240mg,上述药物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10ml和生理盐水210ml稀释后经导管缓慢注入。有下肢感染者注入抗生素。导管保留1周,期间灌注相同药物,1次/d。结果:1周后造影复查缺血下肢血供均有改善,溃疡愈合,避免了截肢。随访患侧下肢缺血症状消失,皮温恢复正常,疼痛消失,达到了临床痊愈。结论:动脉内中西药物灌注治疗对于老年性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外科手术治疗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对患者创伤大。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开展.该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超声诊断分析(附8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89例下肢动脉硬化性栓塞病例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改变。结果:二维超声图像上表现为病变血管内中膜呈不规则增厚,局部呈强回声斑显示,并向血管腔内突起,血管腔内径呈不规则狭窄,病变段血管腔内可见实性光团充填,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腔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结论: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度期表现,膝下动脉闭塞是导致CLI重要原因,保肢、提高生活质量是CLI治疗目标.随着技术和器械发展,腔内治疗成为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膝下动脉独特的解剖特点、治疗难度大、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系列争议性问题产生;首选腔内治疗还是传统旁路手术,膝下动脉治疗靶血管如何选择,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入路如何选择,腔内治疗术式如何优化等.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治疗经验,就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上述热点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以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施行旁路转流术,共4种手术方式:①腹主-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②股-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③股深动脉成形术;④股深动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8例,共38条患肢。本组28例已随访5~60个月,平均24个月。疗效良好者20例;1例症状好转;3例保留足跟的截足者,仅保持户内活动,但生活可自理;1例术后6个月因严重感染行膝下截肢术。结论:当髂股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重要作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表现,是指下肢动脉因粥样硬化而引起狭窄或闭塞,远端肢体因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均为其易患因素。国内曾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为16.4%[1]。据Servelle报道5 100例手术患者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经顺行入路无法进入流出道真腔,同期采取逆行穿刺病变远端动脉真腔建立第二入路,分析其病变的开通率.患者中行足背动脉穿刺27例、胫后动脉穿刺17例、胫前动脉近端穿刺5例、股浅动脉远端穿刺5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重建血运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6个月保肢率及肱/踝指数( ABI).治疗前后ABI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54例患者中双入路技术重建血运的成功率为98.2%( 53/54),穿刺次数平均为(6±2)次/例(第一入路平均2次/例,第二入路平均4次/例).平均治疗时间为(167±52) min/例.3例出现并发症,2例术中第二入路处动脉闭塞、1例术中出现第二入路处血肿.术后6个月ABI由术前0.44±0.13升至0.6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9,P<0.05).保肢率为100%.结论 对于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如经顺行入路无法进入流出道真腔,在病变解剖允许的前提下,可采取动脉远端逆行穿刺提高重建血运的成功率,其并发症率低,初期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19.
孙诚 《空军总医院学报》2007,23(1):57-57,F0002
尽管美国放射学会(ACR)不主张将溶栓治疗作为血管成型术(PTA)的常规先期治疗手段,但在一些病例,局部动脉内溶栓对于恢复缺血肢体的血流及明确血管存在的基础狭窄性病变,进一步的治疗是十分有益的。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原有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在行溶栓治疗后,  相似文献   

20.
手术联合腔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症多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症引起。患者多为高龄,且多合并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较为棘手。我们1年来对6例8肢多节段硬化闭塞病患者行手术联合支架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