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SAE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对CT征象进行影像学分型,将临床表现与CT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5例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83例表现为进行性智力障碍,其中痴呆者仅16例。CT表现:I型占35.2%,II型占45.3%,III型占20.5%。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多表现为I型,进行性记忆力、智力障碍多见于I和II型,痴呆多见于III型。结论通过CT的典型征象、分型,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SAE进行早期诊断,为SAE的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背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e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临床以高血压、脑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了解老年人SAE的智能及神经心理障碍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对SAE的评估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内科。对象:1999-01/2002-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收治老年SAE患者68例,其中男65例,女3例;年龄64~93岁,平均(75.8&;#177;8.1)岁,方法:以头颅CT扫描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并按GOT0方法分型。测定智能障碍水平并进行神经心理测定,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68例患者智能障碍水平,神经心理测定结果,头颅CT表现,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和神经心理得分的相关关系。结果:68例中91%(62/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头颅CT显示100%的患者有脑室周围低密度灶,GOTO分型Ⅰ型22例,Ⅱ型32例,Ⅲ型14例;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与神经心理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P均&;lt;0.01)。结论:老年人SAE患者的头颅CT的GOTO分型分型与智能障碍和神经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在老年群体中并非少见。基本病理改变为皮层下区白质脱髓鞘及轴突丧失,临床上多隐渐起病,表现为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偏瘫、失语、偏盲和局部或全身性癫痫发作。作者对1998年5月至2007年10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00例患者的CT表现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白质疏松与痴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58-35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白质疏松与痴呆的关系以及对Binswanger病(BD)的评定标准。方法:详细分析了15例无明显痴呆的高血压患白质疏松改变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无痴呆高血压白质疏松患临床缺少神经症征,智能缺损无或轻微,影像学发现常早于临床,随访患有智能衰退。结论:高血压患白质疏改变可能是BD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5.
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罗华  熊先骥 《现代康复》2001,5(5):32-33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MID)患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MID轻度痴呆、40例中度痴呆,38例重度痴呆患脑梗死体积、部位及脑萎缩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患脑梗死体积和痴呆程度关系密切,梗死体积越大,痴呆越重。重度痴呆患脑萎缩较轻度、中度痴呆患更明显。痴呆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无对应关系。结论: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是影响MID患痴呆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e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l临床以高血压、脑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了解老年人SAE的智能及神经心理障碍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对SAE的评估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内科.对象1999-01/2002-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收治老年SAE患者68例,其中男65例,女3例;年龄64~93岁,平均(75.8±8.1)岁.方法以头颅CT扫描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并按GOTO方法分型.测定智能障碍水平并进行神经心理测定,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68例患者智能障碍水平,神经心理测定结果,头颅CT表现,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和神经心理得分的相关关系.结果68例中91%(62/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头颅CT显示100%的患者有脑室周围低密度灶,O-TO分型Ⅰ型22例,Ⅱ型32例,Ⅲ型14例;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与神经心理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P均<0.01).结论老年人SAE患者的头颅CT的GOTO分型分型与智能障碍和神经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HIE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HIE轻度14例,中度25例,重度6例,合并颅内出血9例。结论:HIE的临床分度与CT分度虽然不完全符合,但有很好的一致性,颅内出血病例随CT分度增大而增加,CT能明确HIE病变部位、范围,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及出血类型,对HIE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学基础,临床和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1894年由Binswangr最初描述。按照该病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此病并不罕见。在60岁以上的尸体解剖病人中,约有4%患有此病[1]。作者复习了89例由CT确诊SAE的CT所见,并结合临床及病理学基础,探讨SAE的CT检查意义。1材料和方法1994年1月~1997年6月,共检出SAE89例,占同期所有50岁以上颅脑CT检查者总数的4.733%。其中男71例,女18例,年龄54-79岁,平均69.2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58例(652%),言语不清、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者34例(3.2%),肢体偏瘫16例(l%),头晕…  相似文献   

9.
空洞性肺转移瘤的多形性CT表现及随访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空洞性肺转移瘤的多形性CT表现及随访过程中CT变化,方法:搜集证实有原发瘤灶并出出错肺内空洞性转移的病例60例,回顾性观察肺内空洞性转移瘤的CT形态学特点,并结合病例资料进行形态学分类,同时观察治疗随访过程中病灶的形态变化。结果:空洞性肺转移瘤可分为厚壁空洞(n=34),薄壁空洞(n=29),小空泡性空洞(n=17),裂隙样空洞(n=9),硬壁空洞(n=6),齿轮样空洞(n=3)等,治疗随访中部分空洞性转移瘤结节由实性结节发展而来,部分空洞洞壁厚薄,密度,大小及数目等可发生变化。结论:CT可评价空洞性肺转移瘤的多形性影像表现及在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及不同痴呆严重程度时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9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INDS-AIREN)诊断标准的“很可能的VD”患者进行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Blessed痴呆量表(BDS)、临床记忆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RC)、临床痴呆评分(CDR)等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用有关亚项表示定向力、记忆、语言、视空间、认知等神经心理学功能和社会/生活能力、个人自理能力、人格改变。用CDR评定VD严重程度。结果:MMSE时间定向力亚项、记忆商,WAIS-RC数字广度、木块图、图形拼凑、算术亚项,BDS社会/生活能力、个人自理能力亚项在轻、中、重度组两两 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MMSE语言亚项、语言智商和WAIS-RC领悟亚项在中、重度组和轻、重度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MMSE地点定向力亚项、WAIS-RC相似亚项在轻、重度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轻度VD表现为定向力、记忆、语言、视空间、认知能力、社会/生活能力、个人自理能力全面降低和人格改变,随着痴呆加重,各项变化速度并不一致。人格改变与VD严重程度关系不大。轻至中度、中至重度VD,部分认知能力尤其是曾经习得的知识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其余各方面均继续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其作出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追踪10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压合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年后症状、体征和头颅CT、MRI的变化。结果88例(81.5%)病例出现锥体束损害、假性球麻痹、感知行为异常、痴呆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表现,78例(72.2%)患者出现典型的(Ⅲ型)Binswanger病的影像学改变。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为颅内小动脉硬化慢性病程的最终结局。头颅CT、MRI的影像学改变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为临床早期药物干预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血管造影在肝癌(HCC)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HCC破裂的10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螺旋CT检查42例,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21例患者先后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血管造影病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诊断,对其阳性征象进行分类、总结,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对HCC破裂诊断的检出率以及不同肝动脉水平血管造影的检出率.结果 螺旋CT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被膜下及腹腔内积血、肿瘤包膜中断伴瘤周血肿、活动性对比剂外溢及"去核征",共检出40例HCC破裂(40/42),诊断阳性率为95.2%.血管造影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小动脉喷血、微动脉洒血及毛细血管渗血,共检出37例(37/94),诊断阳性率为39.4%.螺旋CT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同时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CT检出全部病例(100%),血管造影检出6例(2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例血管造影检查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15例(16.0%),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35例(37.2%),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对肝癌破裂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较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3.
王彬  周沐科  郭建 《华西医学》2014,(2):223-22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头部CT、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影像学特征,为诊断CVST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MRI、MRV影像学特征。结果头部CT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15例(32.6%),间接征象8例(17.4%);MRI显示CVST的表现17例(68.0%);MRI+MRV检查的阳性率为87.5%,MRI+MRV与DSA的符合率为84.6%。结论根据临床病史高度怀疑CVST患者的头颅CT可作为筛查手段,MRI合并MRV检查对明确CVS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于螺旋CT薄层扫描的表现。方法5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经CT薄层(2~3mm)扫描,分析了其CT征象。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分叶征见于46例(92%),边缘毛刺征38例(76%),空泡征28例(56%),胸膜凹陷征39例(78%),以及血管集束征35例(70%)。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螺旋CT薄层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上述诸征象,因而能够提高小肺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影像学特征及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影像资料。按病程分为早期(1周以内)、中期(1-2周)及后期(2周);按中毒剂量分为少量组(10~20ml)、中量组(21~30ml)和大量组(30ml),均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后观察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治疗过程中肺部CT征象的演变,比较三组病例在不同时期的影像学差异。结果:本组病例治愈45例,死亡14例,2例全部病程中表现阴性,余57例在第1周内肺部CT表现以渗出为主,第1~2周以肺实变及不张为主,2周后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少量组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和磨玻璃样变,中量组主要表现肺实变,大量组除肺实变及纤维化外,还合并肺外病变。结论:百草枯中毒性肺损伤在治疗过程中CT征象演变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有效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41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体征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收集整理CT检查的41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其中Ⅰ型196例,Ⅱ型86例,Ⅲ型130例。结论:CT检查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可以清楚显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变部位、形态及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麻痹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脑电图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麻痹性痴呆以痴呆为突出表现,且均有认知障碍。7例出现精神障碍(占58%)、3例样发作(占25%)、2例偏瘫(占17%)、4例出现阿-罗瞳孔(占33%)。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ELISA试验均阳性,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均正常。脑电图6例提示中高波幅慢波。影像学(CT或MRI)显示:脑萎缩8例,占66.7%,额颞叶萎缩明显。12例患者经驱梅治疗后,10例明显好转,TRUST试验滴度显著下降(占83%),2例疗效不佳。结论麻痹性痴呆临床表现多样化,误诊率高。流行病学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依据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可确诊,并根据TRUST试验判断疗效。足量的青霉素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提高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26例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腹部多层螺旋CT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阑尾大小、形态、位置及盲肠周围改变进行观察、分析,并把CT征象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26例中有120例多层螺旋CT诊断正确,CT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为阑尾增粗、增大(85.7%),间接征象包括阑尾周围炎(81.75%)和阑尾盲肠周围脓肿(21.4%)。有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CT表现无异常征象。结论:急性阑尾炎的MSCT征象对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回盲部原发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non—Hodgkin—Lymphoma of ileocecum,PMNHL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8年7月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PMNHLI 11例CT表现,并分析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CT表现以肠壁浸润性增厚(n=4)和类圆形肿块(n=4)多见,也可表现为多发结节(n=1),因肠套叠而漏诊1例,肿块与肠系膜肿大淋巴结融合1例。区域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n=4)、肠套叠(n=4)、不完全性肠梗阻(n=5)为灶外常见表现。CT诊断正确4例,误诊为结肠癌3例、肠系膜肿瘤、肠腺瘤、脓肿各1例,漏诊1例。结论PMNHLI术前诊断困难,CT表现多样,肠内类圆形肿块为常见表现,如以上征象合并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则可考虑PMNHLI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研究以评估PET/CT对头颈部癌患者CT放射治疗计划和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头颈部癌患者(鼻咽癌6例、上颌窦癌5例、舌癌8例、牙龈癌5例)进入本研究。每例患者先在治疗体位下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行FDG-PET/CT检查。由同一放疗医师和物理师作CT和PET/CT放射治疗计划。每例患者的二个计划作对比,以评估PE丁/CT对CT放疗计划肿瘤区(GTV)体积、放疗野和治疗模式的影响。结果PET/CT检查后54.2%(13/24)的患者GTV体积变化≥15%。125%(3/24)的患者发生放射野改变:2例患者增加下颈部放射野(原CT扫描颈部阴性,PET/CT显示下颈部淋巴结阳性浓聚);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原计划放射鼻咽部和颈部,PET/CT显示鼻咽部阴性和颈部阳性,取消鼻咽部放射野仅放疗颈部。该患者随访1年以上未发现肿瘤病灶。另2例患者PET/CT检查确定有远处转移(1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从而改变治疗方案为始息放疗和化疗。结论PET/CT检查使本组头颈部放疗患者的CT放疗计划和治疗模式产生明显改变,增加PET/CT检查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