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向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Qinming 2312S/M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注册证。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心脏起搏器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患者完全依赖进口心脏起搏器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向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Qinming2312S/M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注册证。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患者完全依赖进口心脏起搏器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向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Qinming2312S/M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注册证。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患者完全依赖进口心脏起搏器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4.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起搏器一旦植入必将伴随患者终生,成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至2006年全国心脏起搏器植入已超过23000台。近几年我国起搏器植入者中中年患者人数每年递增。他们对起搏器植入术的疑虑及心理压力反映特别强烈,  相似文献   

5.
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由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取得了良好疗效 ,同时 ,我们也观察到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的某些患者中 ,仍有晕厥发生。现就这类患者晕厥的原因作分析。  临床资料 对在我院 1989年 7月~ 1999年 12月植入心脏起搏器的 10 2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且对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出现晕厥的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检及不同体位的血压测量 ,并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起搏系统功能探查、X线检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检查、右心导管测压、倾斜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结果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晕厥 7例 (男性 5例、女性 2例 ) ,…  相似文献   

6.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可植入医疗设备,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自1993年到2009年,美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增加了 55.6%.证实需要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数量正在迅速增长,未来的需求仍可能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核磁共振成像(MRI)环境可严重影响起搏器功能,从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接受MRI检查成为禁忌.为了解决MRI对心脏起搏器产生的危害,MRI兼容性起搏器应运而生 现对MRI与心脏起搏器相互作用、心脏起搏器的改进及MRI兼容性起搏器的类型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永久起搏器植入目前已经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据统计[1],我国起搏器植入总数年平均增长11%左右,其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超过所有起搏器植入患者总数的76%.迄今为止,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在临床上仍广泛应用[2].由于高龄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致使死亡率增高.本实验通过对VVI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伴发疾病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指导其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植入心脏起搏器对病人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植入前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心功能分级、植入起搏器类型对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其复相关系数为0.427。结论起搏器植入能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未婚、丧偶及高龄病人给予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帮助,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270例老年人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我们对 2 70例首次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老年人植入起搏器的病因。  一、对象与方法   198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首次植入 (更换者除外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共有 72 5例 ,老年患者 (6 0~ 94岁 ) 4 93例 ,占 6 8 0 %。其中具有较完整病史资料的老年患者 2 70例 ,年龄 6 0~ 86岁 ,平均 (6 9± 8)岁。男性 15 3例 ,占 5 6 7% ;女性 117例 ,占 44 3% ,男女之比为 1 3∶1。 2 70例均有完整的临床病史、超声心动图、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X线胸…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器临床工作指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鉴于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应用日益推广,为了提高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脏起搏学组全体成员经过认真研讨,制定了车工作指南,供同道们参考执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永久心脏起搏器在儿童病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1981年9月~2000年5月,对14例儿童进行了永久起搏器的植入,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2.5~12.0岁,平均(8.4±4.0)岁.12例因心脏手术和2例因非心脏手术致完全性房室阻滞.经右颈内静脉切开植入电极导线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3例、经头静脉切开3例,直视手术下1例.结果14例患儿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儿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是安全可靠的,但对婴幼儿在导线径路方面,静脉切开的方法较穿刺方法更为安全.10岁左右儿童可采取自头静脉插入导线,与成人比较无差别.起搏器选择、植入途径和导线在心房内长度的处理是起搏器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动过速装置的适应证,以及各种起搏方式和装置的临床选择指证。  相似文献   

14.
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必须定期随访 ,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必要时调整起搏器的参数 ,以保证起搏器发挥其功能。发现电池耗竭时 ,应及时更换起搏器 ,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然而 ,定期到医院随诊 ,对外地患者很不方便 ,还需花费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 ,给患者增加负担。我院于 1 998年在国内率先应用了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 ,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35例患者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63岁。植入双腔DDD/R起搏器 2 7例 ,单腔起搏器 8例。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自愿加入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 (美国Paceart起搏器远程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发生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264例老年病人术后TR的情况。术后出现新的TR或TR程度较术前加重的病人为加重组,其余为未加重组。比较2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对病人术后TR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4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病人中,新发TR或TR加重共87例,发生率为33.0%。加重组年龄,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及植入年限高于未加重组(P<0.01);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大于未加重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D增大、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植入年限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RAD增大、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植入年限长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危险因素,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有效手段.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通过起搏器的诊断功能可以提高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检出率,同时最小化心室起搏、保持房室同步起搏以及生理性起搏部位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随着起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算法可用于预防和终止房颤发作.对于起搏器植入合并房颤患者而言,优化程控管理策略,合理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例,植入DDD起搏器915例(73.49%),VVI起搏器330例(26.51%)。从起搏器植入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数据直至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之间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5例患者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存活846例,存活率92.5%,植入VVI起搏器存活291例,存活率88.2%,不同起搏模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无影响(χ2=3.248,P0.05);植入时的年龄(RR=1.987,P0.001),植入时合并缺血性心肌病(RR=8.418,P0.00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RR=45.33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植入起搏器的起搏模式无关,而植入时年龄、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胶囊内镜是近年来由以色列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电磁干扰(非生理来源的电信号)可影响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复除颤器的功能,甚至可产生严重心脏并发症。因此,确定胶囊内镜元件和心脏起搏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996年至2001年间在我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356例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模式的护理,并对其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56例病人中共发生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62例次(17.42%),其中与手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0.28%)低于与起搏器和导线电极有关的并发症(17.1%)。结论:对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有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严重的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使许多病人恢复活动并延长寿命。但是遇到许多心理学方面的同题,部分病例因精神障碍而不能顺利地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因此,精神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病人和方法 160例由于严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等而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年龄26~78(平均59.8±12.9)岁。精神康复包括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