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 (VL) ,是动物源性疾病。通常认为家犬是其主要传播源 ,所以大都采取大规模清除感染犬的措施以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然而这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家犬在该病传播中起次要作用 ,而本文提供的研究结果再次无可辩驳地证明 :家犬是人类感染婴儿利什曼原虫的一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伊朗西北部的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区内进行 ,该地仅有感染的儿童表现为内脏利什曼病。在该区 38个村庄内随机抽取 3872名年龄小于 1 0岁的儿童 (占该区儿童总数的 31 % )进行直接血凝法(DAT)检…  相似文献   

2.
3.
利什曼病的危险因素变迁与控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伍卫平 《地方病通报》2006,21(1):95-97,100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一种致命性寄生虫病.该病是由于被利什曼原虫感染的白蛉叮咬所致,按照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内脏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皮肤利什曼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该病在全球88个国家流行,近3.5亿人受其威胁.据估计目前全球感染该病的人数达到1 200万例[1].在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WHO/TDR)中,利什曼病为仅次于疟疾、血吸虫位居第3位的目标疾病.利什曼病威胁着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每年利什曼病新发病数达200万人,而且其中80%的国家人均收入每天不足2美元.利什曼病造成的全球疾病负担多年居高不下,仅2001年就造成2 400 000残疾调整寿命年的损失和59 000人死于利什曼病[2].  相似文献   

4.
家犬溴氰菊酯药浴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犬内脏利什曼病的高发区川北南坪县,择三乡一镇,连续2年(1992-1993)开展家犬溴氰菊酯药浴实验,浴犬率达99.0%以上。实验前的1991年度实验区内脏利什曼病新感染者13例;在1992年白蛉季节中经2次浴犬后,1992年度三乡一镇的新病例为11例;至1993年白蛉季节中又进行2次治犬后,经考核,1993年度实验区内未见新发病例出现。显示1年2次连续2年的浴犬工作,对于阻断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CR法、ELISA法和试条法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犬的潜能。方法用两组PCR引物RV1-RV2和K13A-K13B检测动物源型黑热病疫区健康犬静脉血和骨髓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以利什曼原虫可溶性抗原为包被抗原的ELISA法和rk39-dipstick试条法分别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并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差异。结果PCR法检测抗凝静脉血和骨髓的阳性率分别为50.63%(40/79)和69.62%(55/79),两种样本总检出率为77.21%(61179);ELISA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2.22%(16/72),而rk39-dipstick试条检测的阳性率为33.33%(19/57)。结论我国动物源性黑热病疫区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犬的比例相当高,以骨髓为样本的PCR检测法为较精确的犬无症状感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PCR检测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适合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PCR方法。 方法 选择6种常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PCR引物(RV1-RV2、K13A-K13B、MC1-MC2、174-798、Pia3-Pia4和DBY-Ajs31),以培养的甘肃人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种植人抗凝全血抽提的DNA为模板,确定了这6种PCR引物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的最适条件,并比较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用两种敏感性和特异度均佳的引物对采自利什曼病疫区100份无利什曼病症状居民的静脉血进行检测。 结果 6种PCR引物检测的特异性均达到100%,而检测的敏感性各异,检测到的原虫数目从0.1~1000条原虫/ml,其中引物RV1-RV2(0.1个原虫/ml血)和K13A-K13B(1个原虫/ml血)敏感性较高。这两对引物对100份无症状居民血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3/100)和30%(30/100)。 结论 引物RV1-RV2和K13A-K13B适于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在我国甘肃动物源性利什曼病疫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率颇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克拉玛依地鞠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infantum)在猴体内的寄生特性,共用4只恒河猴(Macacamulatta)进行了研究,其中3猴分别经部皮下接种从当地皮肤利会上曼病患者的皮损组织以及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majorwui)胃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另一只猴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8.
9.
10.
婴儿利什曼原虫实验感染草原兔尾鼠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不同量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结果表明,不同量的原虫感染对动物体重及肝重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脾重则有一定的差异。肝脏原虫负荷随感染虫量的增加而加大,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草原兔尾鼠是一种对利什曼原虫非常敏感的实验动物,同时在用级差较小的不同量的原虫接种后,可以显感染程度的差别,这就为利什曼病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由于艾滋病 (AIDS)和内脏 /皮肤利什曼病 (VL/CL)在农村和城镇地区流行的扩展 ,VL/CL和AIDS合并感染的病例日益多见。合并感染极大地增加了利什曼病的传播机会 ,使患者的症状更趋严重、治疗更加困难。介绍了多年来对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供我国尚有VL/CL流行的省、自治区发现和防治合并感染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对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重组利什曼原虫表面糖蛋白r G P63 和脂磷酸聚糖( L P G) 为抗原, 以短棒状杆菌菌苗( C P) 为佐剂免疫草原兔尾鼠后, 用婴儿利什曼原虫强毒株攻击, 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抗原组合免疫后用2 ×107 前鞭毛体攻击, 免疫动物的肝印片上 L D 数量明显降低, 减虫率为898 % 。 L P G 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606 % 。r G P63 包涵体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424 % , 而纯化r G P63 加 C P 免疫组未显示保护作用。以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免疫后用1 ×106 , 5 ×106 和1 ×107 前鞭毛体攻击时, 感染率亦有明显降低。结论: 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 G P63和 L P G 在以 C P 为佐剂的条件下, 对草原兔尾鼠婴儿利什曼原虫有明显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人群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群感染并殖吸虫的好发年龄多以青少年为主〔1-6〕。我们试图以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中、小学生并殖吸虫成虫抗原皮试阳性的危险因素。于2 0 0 1年9- 10月在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流行较重且历史资料较完整的靖安县三爪仑林场、万载县官元山林场和玉山县紫湖镇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在三地调查所有在校中、小学生。采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提供的1∶2 0 0 0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冷冻抗原,进行皮内试验,丘疹直径≥0 5cm为阳性。对照为皮内试验阴性者,…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旨在确定几种利什曼表现分子抗原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实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用重组的利什曼原虫细胞表现糖蛋白GP63和脂磷酸聚糖(LPG)以短小棒状杆菌菌苗为佐剂免疫草原兔尾鼠。用婴儿利什曼原母亲朱前鞭毛体攻击感染,测定其免疫保护作用。经rGP63+LPG+CP免疫的动物,在用2×10^2前鞭毛体攻击时,其肝脏的利什曼原虫数比对照动物降低89.79%。LPG+CP免疫组降低60.6%,rGP63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方法选择喀什市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较高的村为试点,在入户普查的同时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运用SA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皮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5),皮试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当地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与既往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9。试点地区曾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人群占36.15%(60/166),从未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易感人群占61.45%(102/166),无临床症状的现感染人群占2.41%(4/166)。结论试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无症状现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具有潜在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Alzheimer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族史和Alzheimer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AD与其家族史之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一级亲属有痴呆病史和重性精神病病史者,患AD危险性显著高于对照人群(OR值分别为2.17和6.01,P<0.01)。同时调整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一级亲属的痴呆和重性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仍和AD的发生有显著联系(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3.92和5.89,P<0.01)。结论 中国汉族人Alzheimer病存在痴呆家族聚集性。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环境暴露、宿主遗传因素及免疫状态等都会增加隐球菌病发生的风险。了解隐球菌病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隐球菌病,降低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起病1周内入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280例,以入院后发生的感染判定为卒中相关感染(SAI),并分析SAI的危险因素。结果280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101例(36.1%),其中肺部感染64例(22.9%)、泌尿系统感染16例(5.7%)、肺部合并泌尿系统感染8例(2.9%)、其他感染(压疮、咽炎、其他不明原因感染)29例(1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032,95%CI:1.005~1.059)、营养不良(OR=4.315,95%CI:1.176~15.837)、体温〉37.5℃(OR=4.851,95%CI:2.172—10.832)、脑出血(OR=3.699,95%CI:1.900—7.203)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15分(OR=1.147,95%CI:1.092~1.205)为SA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后易出现各种感染并发症,入院时高龄、发热、营养不良、脑出血或NIHSS评分高者在住院期间更易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20.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