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苯达唑对小鼠不同期的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饮之,而12个月组的则较低上述3组小鼠给予igMeb25mg.kg^-1,连给28d,其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6.3,66.9和33.5%。且生发层细胞以3个月组损害较明显,5个月组次之,12个月组为最轻。结果提示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2.
应用吡喹酮(PQT)、阿苯达唑(ALB)3种疗法治疗脑囊虫病415例:1.PQT30mg/kg·d×12,第2、3疗程为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2.PQT10mg/kg·d×12,递增至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3.ALB、PQT联合治疗,共3个疗程。总治愈率为88.43%,总有效率为99.76%。  相似文献   

3.
对感染了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小鼠,于吡喹酮(Pra)500mg/kg/d、甲苯达唑(Meb)25mg/kg/d或阿苯达唑(Alb)300mykg/d治疗14天后,取包囊液测定了其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现吡喹酮组小鼠囊液中有2种氨基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有3种氨基酸的浓度低于对照组。而甲苯达唑组和阿苯达唑组囊液中的氨基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各有14种和13种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可干扰细粒棘球蚴囊的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4.
阿苯达唑对小鼠肌肉内移行的犬钩虫幼虫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于接种犬钩虫第3期幼虫1000条后1wk,ig阿苯达唑75、150或300mg/kg·d,连给3d时,自各组小鼠肌肉检获的幼虫数为2.7±1.7、2.0±1.5和1.0±1.0条,较对照组的205±68为少。小鼠ig阿苯达唑150mg/kg·d×3,并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浆和肌肉的阿苯达唑及其有效代谢物阿苯达唑亚砜的含量。结果,在血浆和肌肉中仅查见少量阿苯达唑。但是较高浓度的阿苯达唑亚砜(5.4—10.5μg/ml)除在血浆中查见外,亦在肌肉中测得(2.2—4.6μg/g)。肌肉中的阿苯达唑亚砜含量较高,有益于杀死在肌肉中移行的钩虫幼虫。  相似文献   

5.
阿苯达唑对感染仓鼠的美洲钩虫幼虫及虫卵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美洲钩虫成虫的仓鼠口服阿苯达唑75或150mg/kg的有效率为83.8%和100%。治前3d,2个治疗组每鼠每g粪便培养的幼虫数为29716±3299和28256±118,对照组的为8828±2659。治后3d,治疗组的粪便培养未查见幼虫,而对照组的为9066±7416。此外,受治2组的培养粪便残渣用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时,无或仅查见几个变性虫卵。仓鼠于感染第3期幼虫后3、7或14d口服1剂阿苯达唑150或300mg/kg时,粪便虫卵阳性率为0-9.1%,减虫率为96.8-100%。  相似文献   

6.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2-35d的小鼠1次ig蒿甲醚(Art)300mg·kg-1后24h,其体内♀、血吸虫的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约50%,72h后则分别减少64.1%和77.9%。给药后72h,♀、虫的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68.1%和49.3%。给药24h,♀、虫的硷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抑制率约为25%,72h后,♀虫的AKP进一步被抑制,抑制率达61.6%。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受抑制亦以♀虫较为明显,给药72h♀、虫抑制率分别为75.7%和47.6%。  相似文献   

7.
兔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的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8-52条,每wk1次,共6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连给8或4次时,减♀虫率各为97.8%和88.9%,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g1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7或4次的♀虫率减少率为100%。兔每隔1d感染1次血吸  相似文献   

8.
三氯苯达唑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对大鼠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从四川威远县和重庆万盛区采集的溪蟹中分离斯氏狸殖吸虫囊蚴,腹腔内注射感染大鼠。感染后1月和2月分别用总剂量为300mg/kg,2d分服,450mg/kg,3d分服和600mg/kg,3d分服的三氯苯达唑治疗。结果:治后1月解剖,活虫减少率依次为50%、80%和87%,并在肌肉、肝脏、腹腔、胸腔和肺部均发现虫体明著缩小(约1.5mm)呈灰白色的死虫。对照组大鼠肺部可见较大的黑色虫囊,内含活的成虫及虫卵。治疗组大鼠肺部虫囊大多数萎缩,成为出血及坏死性病灶。结论: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有良好的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重新评价阿苯达唑对泡球蚴的杀虫作用,将34只沙鼠腹腔内移植感染泡球蚴后,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和3个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30d,50d和7d用含阿苯达唑0.05%的药饵喂饲(剂量50mg/kg/d),连续治疗6、10和7月,停药3月后解剖。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的泡球蚴组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重量下降,减重率分别为86.7%,93.3%和95.7%,其中有3/6、3/6和4/5的沙鼠中泡球蚴重量明显低于感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吡喹酮180mg/kg、阿苯达唑90mg/kg及吡喹酮90mg/kg合并阿苯达唑45mg/kg,3d分服,每日3次,分别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患者66例、62例和74例,治后1个月粪检虫卵阴转率依次为98.5%(65/66),61.3%(38/62)和87.8%(65/74);未转阴者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7%,65.0%和97.3%。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组的疗效虽稍逊于吡喹酮治疗组,但其对轻、中度感染者的疗效仍较满意,且药物副反应少而轻,对合并感染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线虫的患者亦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道线虫感染时可用500mg治疗。  相似文献   

12.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糖原,蛋白质,硷性磷酸酶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2-35d的小鼠1次ig蒿甲醚(Art)300mg.kg^-^1后24h,其体内♀,♂血吸虫的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约50%,72h后则分别减少64.1%和77.9%。给药后72h,♀,♂虫的蛋白质含较对照组分别减少68..1%和49.3%。给药24h,♀,♂虫的硷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抑制率约为25%,72h后,♀虫的AKP进一步被抑制,抑制率达61.6%。酸性磷酸酶(ACP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应用阿苯达唑片剂治疗囊型包虫病的报告较多,其临床疗效已有定论[1~3]。为了在新剂型阿苯达唑乳的临床研究中提供对照病例,对32例肝包虫病人使用阿苯达唑片剂治疗,现将临床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1观察病例与方法 32例肝囊型包虫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7岁;单纯型10例,子囊型22例;原发病人22例,手术后复发病人10例。 阿苯达唑片剂为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片0.1g。按国内常用剂量 20mg/kg·d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每人1200mg/d。每 3个月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14.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灌服1次蒿甲醚(Art)30mg/kg^-1,并于感染后d14,d21,d35和d49重复ig1相同剂量的Art时,在兔肝的切片中仅查见死虫,未见有虫卵或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若于感染后d7,d21,d35和d49ig上述剂量的Art次时,肝内偶而查见少量虫卵和虫卵性肉芽肿,若于感染后d21ig1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wk(d28和d35)或每2w  相似文献   

15.
复方阿苯达唑驱除肠道线虫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复方阿苯达唑(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和噻嘧啶83.3mg基质)的驱虫效果。方法:对成人钩虫感染者1864例、蛔虫感染者1568例和鞭虫感染者1785例及儿童蛲虫感染者373例,随机分组,比较服用单剂复方阿苯达唑3片或2片与单剂阿苯达唑400mg或噻嘧啶30mg(含基质10mg)/kg的驱虫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成人复方阿苯达唑3片和2片的虫卵阴转率,钩虫分别为65.0%和52.7%(P<0.01),蛔虫均为100%,鞭虫分别为26.5%和19.2%(P<0.01)。3片的驱钩虫效果显著优于阿苯达唑和噻嘧啶组(P均<0.01)。2片的驱钩虫效果亦优于噻嘧啶(P<0.01),与阿苯达唑无显著性差异,但驱鞭虫效果低于阿苯达唑。2-6岁儿童服复方阿苯达唑1.5片的,蛲虫卵阴转率为100%,显著优于噻嘧啶(P<0.01)。复方阿苯达唑的驱虫作用快速,副作用轻,对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显著影响。结论:复方阿苯达唑具有阿苯达唑和噻嘧啶两药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联合化疗对人体内肠线虫卵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阿苯达唑300mg伍用复方甲苯达唑375mg1.5d联合疗法分别治疗蛔虫感染者7例、鞭虫感染者7例和钩虫感染者9例。治后3d内粪检蛔虫卵全部转阴,鞭虫卵和钩虫卵亦于治后5d内全部转阴。连续粪便培养发现,治后虫卵发育率较治前明显降低,治后2d对蛔虫、鞭虫和钩虫的杀卵率分别达98.8%、100%和100%。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化疗具较强的体内驱虫杀卵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兽用奥芬达唑对实验性泡球蚴病有治愈作用。实验用150m g/kg/d×28与 75m g/kg/d×28 两种剂量皮下注射分别治疗 10 只小鼠的泡球蚴病。结果:移植的虫囊全部死亡。组织切片显示虫囊角质层与生发膜结构消失,原头蚴崩解消散,囊腔内无液体而充满干酪样坏死物。药物抑囊率与治愈率均达100% 。作为对照药物的阿苯达唑,采用150m g/kg/d×28 剂量口饲给 药后,除一鼠移植囊消失、一鼠虫囊减小外,其余鼠的移植囊均存活增大。阿苯达唑抑囊率与治 愈率分别为78.6% 、12.5% 。结论:奥芬达唑治疗实验性泡球蚴病效果明显优于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8.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灌服(ig)1次蒿甲醚(Art)30mg·kg-1,并于感染后d14、d21、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时,在兔肝的切片中仅查见死虫,未见有虫卵或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若于感染后d7、d21、d35和d49ig上述剂量的Art1次时,肝内偶而查见少量虫卵和虫卵性肉芽肿。若于感染后d21ig1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wk(d28和d35)或每2wk(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时,前者肝切片查见的虫卵数和虫卵肉芽肿远较对照组的为少,但较后者为多,后者所查见的为陈旧性虫卵或虫卵性芽肿。结果表明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用Art或Pra早期治疗,因大部分或甚至全部♀虫被杀死,肝脏受虫卵损害轻微或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微小膜壳绦虫病的药物和方法,将 105 例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随机分为5 组(包括对照组),分别用吡喹酮 60 m g/kg 顿服、吡喹酮 15 m g/kg 顿服同时伍用阿苯达唑100 m g/d×3d、阿苯达唑200 m g/d×3 d 和吡喹酮15 m g/kg 顿服4 种方法进行治疗。各治疗组的阴转率和对照组的自然阴转率在治疗后 1 周分别为 90.48% 、95.00% 、40.00% 、100% 和 12.5% ;治疗后 1 个月分别为 95.24% 、95.00% 、35.00% 、84.21% 和 20.00% ;治疗后半年为 76.19% 、63.16% 、46.15% 和62.50% (无对照组)。结果表明,小剂量与大剂量吡喹酮治疗的效果均很明显,集体驱虫防治微小膜壳绦虫病以15 m g/kg 为宜。阿苯达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协同增效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