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内直径40~50μm深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后,脑组织缺血、液化引起的软化灶,病灶在CT、MRI影像中的直径为15~20mm、1~20mm、10~20mm不等。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现将我院老年病科1996年12月至1998年11月,收治的211例经头颅CT、MRI确诊为脑梗塞资料中,符合Fisher限定病灶在20mm以内的142例L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42例中男130例,女12例;年龄42~86岁,平均64岁,60岁以下46例,60岁以上96例。与LI相关病史有高血压病Ⅱ~Ⅲ期98例(69.01%),Ⅱ型糖尿病25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大面积脑梗塞症状重,致死、致残率高,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如何在脑组织缺血后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作出影像学诊断,一直是医学界重点研究课题,现就近年来有关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塞MRI与临床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腔隙性脑梗塞的MR表现与临床体征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提高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材料与方法:采用MR常规轴位自旋回波(SE)序列,T1,T2加权像及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的病例,回顾性分析19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MR及临床表现,把有明确卒中病史的128例归为第一组;未发现有神经学体征的70例归为第二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塞分布在大脑深部的位置,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区及脑干等。较多病例为多发性病灶,病灶发生在脑内重要的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结论: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最有效方法,FLAIR成像能获得比SE T2WI更重的T2加权图像,还抑制了脑脊液信号,提高对脑室周围病灶的检出率。同时认为,弥漫性脑血流减少是产生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MRI对早期脑梗塞诊断。材料与方法:2009-01-2013-01诊治的脑梗塞患者61例在发病6h以内分别进行头颅CT、头颅MRI检查。结果:61例脑梗塞MRI病变检出率96.72%,CT检查病变检出率13.11%。结论:MRI在早期脑梗塞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以及早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顺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0):911-912
众所周知 ,急性脑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大面积脑梗塞症状重 ,致死、致残率高 ,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如何在脑组织缺血后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作出影像学诊断 ,一直是医学界重点研究课题 ,现就近年来有关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CT扫描自CT问世以来 ,常规CT扫描一直是脑卒中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且能及时排除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随着CT分辨率及影像医生水平的提高 ,常规CT扫描有可能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 ,但准确率不高 ,作用有限。其主要表现为。1 1 脑内低密度灶[1] 是脑梗塞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CT检查,观察组患者行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 (1)观察组临床检出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检查患者平均梗死面积为0.83±0.39cm×14.1±3.06c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1±0.26cm×12.7±2.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应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相比较CT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且在检查的过程中,可清楚显示患者病灶部位的形态、大小以及数量,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较高的借鉴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何俊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3):184-184
目的分析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过程中应用CT与MRI影像技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在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救治及诊疗的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定54例,遵循随机法分组,实验组纳入27例患者并展开MRI影像技术诊断,对照组纳入27例患者并展开CT诊断。结果将两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检出率明显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过程中应用CT与MRI影像技术,明显后者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CT以及MRI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分析。结果:MRI对不同部位病灶检出数量均高于CT检查,P<0.05;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其病灶<5mm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其未检出病灶例数占比低于CT检查,P<0.05。结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接受CT、MRI检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检出患者的病灶,其中MRI检查可促进病灶检出数量的提高,更好将<5mm的病灶检出,降低疾病漏诊的几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T、MRI诊断早期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性,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结果:CT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53.33%,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的CT表现以低密度影、边界欠清为主,但部分患者的细胞毒性水肿、脑组织密度并不显著,容易出现遗漏病灶的情况;MRI表现以DWI、T2WI、Flair序列高信号为主,对早期病灶的识别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诊断中,MRI对病灶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但需要先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性,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急性多发性脑梗塞CT与MRI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多发性脑梗塞CT与MRI诊断的比较鲍光欣战胜才赖宁南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单发性脑梗塞的诊断比较已有报道,但两者对脑内同时存在多血管、多部位、多灶性梗塞的影像学诊断对比研究报道尚少。现对40例急性多发性脑梗塞CT和MRI在诊断的优缺点作... 相似文献
11.
12.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食管支架治疗的病历资料,比较几种不同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疾病的利弊,以便扬长避短,提高疗效。方法:67例食管狭窄和食管瘘患者在胃镜直视下放置食管支架,对食管狭窄者先行探条扩张。结果:经治患者吞咽困难和呛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并发症:肿瘤生长再梗阻3例:肉芽生长再梗阻1例:食物堵塞1例;支架边缘蚀穿食管2例;支架脱落1例。结论: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狭窄和食管瘘具有很好的近期疗效,但应注意避免和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 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食管癌置入带膜支架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10月该院收治的食管癌性狭窄病例70例,49例行内镜置入支架,21例行X线下置入.考察两组置入方式的一次成功率、食管扩张效果、并发症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的一次性成功率均为100%,其中,X线下置入组16例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有1例发生支架脱落;内镜置入组32例出现反流食管炎,两组患者的3个月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两种支架置入方式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各有其优缺点,X线下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性狭窄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但定位准确性较差;内镜置入组适合有合并症发生或食管明显狭窄的患者,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镍钛合金全覆膜食管支架治疗儿童难治性食管狭窄的并发症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12月于该院应用镍钛合金网格编织型的覆膜支架治疗9例难治性食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支架置入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支架置入后的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 9例患儿均成功行支架置入术,所有患儿置入后狭窄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1~7 d所有患儿均有呕吐及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1例患儿置入后因哭闹不安不能忍受于术后36 h取出支架;2例于支架取出3个月后出现再狭窄,其中1例并发肉芽组织增生;1例食管穿孔患儿支架置入术1周出现支架移位贴壁不良,原支架取出后重置新支架,2个月后再行支架取出,瘘口愈合。结论镍钛合金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儿童难治性良性食管狭窄安全有效,但与支架置入相关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支架个体化设计与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的CT、MRI诊断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显示每单位面积1/3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病理上.脂肪肝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3大类型:临床上则根据患者有无过量饮酒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与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首次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149例(70.9%),而TCD检测结果193例异常,异常率达91.9%,异常率明显高于CT.CT显示72.38%的病例发生在基底节区域,TCD则显示病灶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症.结论同时对患者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的追查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扩散加权成像(readout segmentation of long variable echo-trains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RESOLVE-DWI)颅脑MRI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测量的影响,并与常规颅脑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比较。方法:采用Siemens MAGNETOM Aera 1.5T超导MRI扫描仪,分别采集43例因头痛、头晕接受头颅MRI检查者的头颅RESOLVE-DWI和常规DWI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共分为5级,客观评价为测量脑组织的信噪比及ADC值,比较2组结果。结果:对于43例受检者,RESOLVE-DWI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常规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SOLVEDWI组脑实质的平均信噪比值明显高于常规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OLVE技术应用于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能改善图像质量,提高信噪比,对脑白质ADC值的测量没有影响,可常规用于头颅扫描。 相似文献
20.
CT和MRI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卵巢肿瘤的CT、MRI表现,比较CT与MRI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卵巢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变经CT检查51例(62个肿块),经MRI检查33例(42个肿块),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25例。结果:CT、MRI对卵巢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1%对95.2%,89.4%对96.9%,80%对90%,经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RI对卵巢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优于CT(P<0.05)。结论:CT与MRI对卵巢肿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RI对卵巢肿瘤的检出与定性诊断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