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32P一胶体内辐射治疗中晚期胃、食管癌的方法探索及疗效分析方法41例胃、食管癌,男33例,女8例,年龄45岁~74岁,平均年龄62.9岁,60岁以上为19例,诊断均由病理报告证实.其中鳞癌15例,腺癌26例.单纯食管癌16例,胃贲门癌25例.采用纤维内镜引导下瘤体内注射.注入瘤组织的32P-胶体的比活度依肿瘤大小略有不同,肿瘤直径<2cm,放射性活度为0.5mCi~1.0mCi(18.5MBq一37MBq)体积不超过3.5mL.肿瘤直径在3cm~4cm或在5cm以上者,为2mCi~3mCi(74MBq一111MBq),体积不超过7mL.结果疗效: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症状,体症完全消失4wk以上;部分缓解(PR)症状改善,肿瘤大小估计:缩小≥50%4wk以上,无变化(NC)病灶无明显变化4wk以上;进展(PD)新病灶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大于或等于25%,本组经2~4次治疗后经内镜检查或胃肠道钡剂造影复查,CR:8例占19.51%,PR:21例占51.22%,NC:4例,9.76%.PD:5例,12.19%.失访:3例,7.32%.CR+PR有效者29例,总有效率达70.73%.生存期:随访38例至1977-12-31,2mo~5mo3例7.32%(3例均死于肝转移肝功能衰竭).1a以上16例,41.46%.2a以上9例,21.95%.生存质量:随访41例中,吞咽困难消失16例,减轻3例  相似文献   

2.
Dieulafoy病诊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Dieulafoy病的基本概念,综述近年Dieulafoy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回顾性总结近年国内外Dieulafoy病114例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①发病情况:国外报告68例Dieulafoy病,占同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3.7%,男:女=6:1,平均年龄65岁;近半数病变位于近端青;胃外病变近年有所增加,尤以直肠的报告为多,另外还有支气管2例.近3a来国内报告76树,男:女=7:1,平均年龄49岁,病变位于贲门下6cm以内者占51%,其中13例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的1.08%;②病理与发病机制:本病的病理特征是粘膜卵圆形糜烂或缺损,可见直径约1mm~3mm的动脉残端突出于病灶中央,常位于胃贲门下6cm以下区域,亦有位于小肠、大肠、食管、支气管者.发病机制是胃短动脉进入胃壁后没有象正常那样逐渐变细,而是保持其恒径,Wanken纤维束将该动脉与粘膜固定,形成特定的粘膜易损区,在某些有害因子(大量饮酒、吸烟、胆汁反流、某些药物、胃蠕动时产生的切割力等)的作用下,粘膜损伤引起恒任动脉破裂.③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大量呕血和柏油样便,多伴有失血性休克.诊断方法有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同位素扫描、超声内镜和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得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内镜及病理学确诊的CAG患者1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2例中,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46岁±5.7岁,病程7.5a±2.1a.病变位于胃窦者80例,在胃体者11例,胃窦及胃体皆有者11例,Hp阳性者80例,口服胃得安(由苍术、白术、紫河车、砂仁等14味中药组成),疗程为3mo,对照组50例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5岁±8岁,病程6.5a±2.3a,病变位于胃窦者33例,胃体者17例,Hp阳性者28例,口服猴菇菌片,疗程为3mo.用药前后,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胃粘膜病变、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在2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5.2%,对照组5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2组病例胃粘膜均有明显的红白相间及较大的苍白区、粘膜变薄及纤维化、粘膜下血管明显显露,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上述病变的消失率分别为85.2%(69/81),66.6%(60/90),73.3%(22/2),对照组上述病变的消失率分别为22.8%(8/35),20%(9/45),29.4%(5/17).2组比较,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胃得安对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7%(62/10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收集我院1982/1995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胃癌的共60例.方法取材包括癌肿胃壁全层及癌旁粘膜,对病变<3cm者,以卷席法取材.结果癌肿部位以胃窦部最多,占78.3%(47例),以下依次为胃体,占13.3%(8例),胃底贲门占5.0%(3例);广泛型占3.3%(2例);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多,占86.7%(52例);蕈伞型占10.0%(6例);弥漫浸润型占3.3%(2例).大小>3cm者45例,<3cm者15例(其中6例为早期胃癌).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最多,占53.3%(32例),低分化腺癌占30.0%(18例),粘液腺癌占11.7%(7例),未分化癌占3.3%(2例),乳头状腺癌占1.7%(1例).粘液腺癌最多(5/7),低分化腺癌(10/18),未分化癌(1/2),管状腺癌(8/32),1例乳头状腺癌未见转移.本组60例胃癌中有33例伴肠化生,其中6例早期胃癌中有5例伴肠化生.结论连续卷席取材,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和肠化生的检出率,对胃癌的防治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人胃癌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青年人胃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内镜和手术病理确诊的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39例,占同期收治胃癌572例的6.8%,其中男14例,女25例,男:女为1:1.79;30岁以下27例31岁~35岁12例.从首发症状到确诊14d~3a,平均7.5mo临床表现上腹痛34例(87.2%),消瘦31例(79.5%),纳减30例(76.9%),上消化道出血28例(7.8%),贫血28例(71.8%),上腹部包块7例(17.9%),左锁上淋巴结肿大6例(15.4%),腹水5例(12.8%).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内镜及超声诊断、病理资料、手术后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青年人胃癌并不罕见,与同期胃癌总数比较占6.8%,与文献报道大致相近,女性多于男性,提示本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病理类型以胃窦癌为主(76.7%),低分化腺癌24例(64.5%).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组早期癌2例(5.1%),进展期癌37例(94.9%);经内镜确诊31例,确诊率86.1%,胃肠钡餐造影诊断率66.7%(14/21),B超检查发现率64.7%(11/17),本组手术切除率60%(20/35),5a生存率6.9%(2/29).结论本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包括提高内镜诊断水平及应用多元检测、综合判断方法,提高青年人胃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随访与病史回顾的方法研究了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42岁~68岁,肿块距肛门齿状线7cm~5cm者12例(66.7%),5cm以下者6例(33.3%).采用Miles手术12例(66.7%),保留肛门者6例(33.3%);腺癌11例,乳头状腺癌2例,粘液腺癌5例.结果本组跟踪随访5a,保留肛门者6例均因术后癌肿局部复发、转移,2a内死亡,而Miles手术组2a生存率明显高于保留肛门组.结论复发原因:①术者为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勉强保留肛门致手术切除范围不够;②癌肿距肛缘大近;③溃疡型或浸润型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多为低分化腺癌;④手术前后未进行化疗。放疗等.预防复发的措施:①术后3mo~6mo内及时随访,重视下消化道症状及大便性状改变可提高复发的早期诊断率;②手术务求彻底根治;③术中无瘤操作;④术前、术后包括化疗、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48例,男40例,女8例;年龄23岁~50岁,平均31.6岁;病程5mo~15a,平均3.76a;<1a者11例,1a~5a者22例,5+a~10a者13例,>10a者2例.内镜检查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8例肠粘膜有轻度糜烂,14例肠粘膜充血水肿.对照组:患者42例,男36例,女6例,年龄21岁~48岁,平均30.3岁;病程6mo~14a,平均3.55a;<1a者9例,1a~5a者21例,5+a~10a者11例,>10a者1例.内镜检查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5例肠粘胶有轻度糜烂,13例肠粘膜充血水肿.两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情况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药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2wk治疗后,治疗组:近期痊愈39例(81.3%);好转8例(16.7%),无效1例(2%),总有效率98%.对照组:近期痊愈27例(64.3%);好转9例(21.4%);无效6例(14.3%),总有效率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之单纯西药有良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肠宁胶囊抗消化性溃疡(PU)复发的治疗效果.方法PU患者33例,应用胃肠宁胶囊(主要由黄芪、薏苡仁、香附、白药、白芨、丹参等11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经内镜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28例(84.8%),胃溃疡5例(15.2%),男21例,女12例,年龄21岁~75岁.上腹痛33例(100%),嗳气泛酸25例(75.7%),上腹疼痛感10例(33%),呕吐3例(9.1%),Hp检测阳性者30例(89%),快速尿素酶法,2mo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内镜,胃粘膜Hp检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胃肠宁胶囊po2mo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持续缓解2mo,内镜复查糜烂面消失或局部白色瘢痕形成,胃粘膜Hp转阴者为显效30例(90.9%),症状好转,内镜检查糜烂面炎症病变缩小2/3,Hp检测转阴或为弱阳性者为有效2例(6%);症状体征消减不明显或服药是好转,停药又复作,内镜检查病变无明显改善,Hp检测持续阳性者为无效1例(6%),总有效率为96.9%,胃粘膜Hp检测情况:治疗前Hp阳性者30例,治疗后23例转阴、转阴率为77%,1a后随访记录;胃十二指肠球部糜烂复发4例(12.1%),胃粘膜Hp检测阳性7例(30.4%).结论胃肠宁胶囊,是抗PU复发理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而作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以了解云南江川地区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及胃癌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内镜直视下取材,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在胃窦部大弯侧幽门前1cm~3cm,胃溃疡、胃癌分别在溃疡及癌肿边缘取材标本1~2块.将活检取材标本置入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感染快速诊断试剂盒(HpVT,SQ-H102)孔内,阳性病例5min内呈红色,简称(尿素酶试验).结果1022例中,Hp阳性者639例,占62.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66.5%(381/57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6%(18/69);胃溃疡(GU)51.9%(42/81);十二指肠溃疡(DU)68.4%(195/285);胃癌(GCa)33.3%.(3/9).病种不同,Hp阳性率亦略有差异.不同年龄组Hp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组与国内其他报道相比较要比他们的阳性率低,可能与云贵高原气候;人群居住分散;人们常年吃生大蒜等因素有关.亦可能与本组仅作尿素酶检查有关要提高Hp感染阳性率的检测水平,现急需有简便、敏感性强,价廉的检测方法,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1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27岁~76岁,平均47.6岁.病史2mo至4a,平均8.5mo.肿瘤距齿线距离均在5cm以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肿瘤占直肠周径1/4圈7例,1/2圈6例,3/4圈2例.按Dukes分期,A期8例(53.3%),B期5例(33.3%),C期2例(13.3%).1.2方法本组所采用吻合器均为美国外科公司生产,抵钉座可测性弯轴管型吻合器(PremiumPlusCEEA),其规格为29mm~32mm;缝合器为可曲式线型缝合器(Roticntaterr)30~V3及55~3.5.2结果本组15例均一次吻合成功,病理证实两端切缘均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苏冲剂与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合用对老年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活动性PU者且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72例,随机按2:1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24例),内镜下溃疡面积≤2cm×2cm,且排除胃癌和肝病合并的溃疡,服药方法:治疗组,胃苏冲剂15g,3次/d,共6wk,羟氨苄青霉素0.5g,3次/d,甲硝唑0.4g,3次/d,共2wk;对照组,雷尼替丁0.15g,2次/d,共6wk.抗生素的应用同治疗组,疗程结束后,复查内镜和Hp.结果①溃疡愈合率:治疗组愈合42例(87.5%),对照组愈合13例(54.2%),两组比较,P<0.01;②Hp清除率:治疗组清除33例(68.75%),对照组清除16例(66.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胃苏冲剂合用抗生素优于雷尼替丁合用相同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1例胃癌的各种胃外表现。方法观察21例具有胃外表现的胃癌,其中男6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1:2.5.平均年龄为28.3(19~38)岁.结果21例胃癌均以胃外的临床表现而入院.6例(28.6%)表现为腹部肿块,7例(33.3%)表现为大量腹水,4例(19.0%)表现为明显贫血,2例(9.5%)表现为高热,余2例表现为低蛋白性浮肿,血浆总蛋白在5g以下,故入院时均误诊,分别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及贫血原因待查等.最后经纤维内镜证实为:浸润型胃癌6例,溃疡型胃癌7例,肿块隆起型胃癌5例及革囊状胃癌3例.21例胃癌从出现胃外临床表现起,虽经外科等手术治疗,均在6mo内死亡.结论21例具有胃外表现的胃癌中,胃外表现症状复杂,年龄相对较轻,病程较短,且以女性为多,常易造成误诊.临床医师应特别警惕具有胃外表现的胃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增加FAM方案治疗胃癌疗效.方法我们自1989-04/1997-03用5-FU+ADM+MMC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共73例.其中标准FAM方案治疗42例(对照组);改良FAM方案治疗31例,用药的剂量及方法进行了调整(治疗组).73例均为初治病例.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方案:5-FU600ms/m2,静脉滴注,d1,d8,d29,d36;ADM30mg/m2,静脉注射,d1,d29;MMC10mg/m2,静脉注射,d1,每56d为一疗程,用1~3疗程.治疗组治疗方案:5-FU600mg/m2,静脉滴注(6h~8h),d1~d5;ADM50mg/m2,静脉注射,d1;MMC10mg/m2,静脉注射,d1,每28d为一疗程,用2~6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8.1%(8/3)优于对照组33.3%(1/42),(X2=4.4,P<0.05).对照组中位生存期9mo,治疗组为16mo(P<0.05).两组有效病例的中位生存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的毒副反应均不严重,患者能耐受,因此治疗组化疗方案优于标准FAM方案,值得推广应用.结论改良FAM方案疗效优于标准FAM方案,毒副作用无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硝苯吡啶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以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3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和消化性溃疡等出血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苯吡啶治疗,其中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3例(34.2%),消化性溃疡18例(47.4%),急性出血性胃炎6例(15.8%),胃癌1例(2.6%).男26例,女12例,年龄20岁~63岁,其中20岁~49岁者31例(81.6%),病程6mo~13a,临床表现为大量呕血和(或)柏油样便,出血量1000mL~2500mL,血压下降(<12/8kPa),心率加快(>100次/min),血红蛋白40g/L~80g/L,24h~72h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相应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硝苯吡啶治疗72h后,消化性溃疡等出血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18例消化性溃疡中有6例24h内出血停止,血压、脉搏恢复正常.9例于72h内无活动性出血,3例无改善,总有效率为83.3%;6例急性出血性胃炎中有2例于24h内出血停止,血压、脉搏恢复正常,3例于48h内无活动性出血,1例无改善,总有效率为83.3%;1例胄癌无改善;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有3例于24h内出血停止,血压、脉搏恢复正常,7例于72h内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多源癌的发病特征,提高多源癌的术前诊断.方法对可凝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对消化道肿瘤、溃疡,至局部炎症改变明显的部位分别进行活检.多源癌诊断标准为:①镜下发现两个以上肿瘤(病灶),而且肿瘤之问粘膜完好,病灶不连续.②经病理活检证实每个肿瘤都是恶性的.结果在1375例上消化道癌中,检出多源癌20例(1.45%,20/1375),其中食管多源癌6例(30%),食管贲门多源癌3例(15%),食管咽喉部多源癌2例(10%),食管胃多源癌5例(25%),胃多源癌4例(20%)本组20例共发现41个病灶,双源癌19例,三源癌1例,多源癌各病灶病理类型相同者17例,不同者3例.其中多源鳞癌10例,双源腺癌6例,双源小细胞癌1例,鳞癌腺癌共存1例,印戒细胞癌与腺癌共存1例.结论上消化道多源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食管和食管胃多源癌较多见,内镜检查是提高其术前诊断的一重要手段.为减少漏诊,在镜检中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仅满足于一个痛灶的诊断,做到内镜与X线诊断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溶石散治胆石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中药溶石散(主要由天竺黄、人参、羚羊角粉等中药组成)对20例胆石病进行治疗,其中5例胆管结石、10例胆囊结石、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1例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男12例,女8例,年龄36岁~63岁,平均52岁.病程3mo~10a(B超发现)而且均有不同程度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欠佳,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性食物等,经过6d治疗结束后,进行不定期跟踪随访.结果临床治愈19例(95%),无效1例(5%),无效为胆总管扩张,胆囊结石者.跟踪随访,19例临床治愈者,服溶石散后最长7a多,最短3mo,平均3a.18例没有复发.1例服药后1a多右上腹疼痛给溶石散二次至今没有复发.B超复查情况:1例服溶石散6d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4块结石其中最小一块结石约0.1cm~0.2cm结石消失;1例患胆囊结石者,服溶石散1a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1.5cm结石已碎成0.2cm左右多个结石.其他病例均未作B超跟踪随访结论溶石散对有临床症状胆石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胃力对胃动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胃动力障碍患者60例,应用胃力(主要由柴胡、厚朴、枳实、大黄、仙鹤草等12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胃窦动力低下18例(30.0%),胃动过速8例(13.3%),胃动过缓20例(33.3%),幽门开闭异常14例(23.3%),伴肠液(胆汁)反流者16例(26.7%),胃下垂者8例(13.3%)、男32例,女28例,年龄20岁~69岁,其中30岁~59岁者42例(70%),病程1wk~2a.临床表现为饱胀50例,早饱42例,上腹痛44例,嗳气32例,便干41例.1mo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胃窦动力及幽门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吗丁啉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经胃力治疗1mo后,临床症状痊愈4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18例胃窦动力低下中16例转为正常,8例胃动过速中7例转为正常,20例胃动过缓中18例转为正常,14例幽门开闭异常中12例转为正常,胃动力障碍总有效率为88.3%.吗丁啉组40例,临床症状痊愈16例,好转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力能促进、调整胃肠动力,对胃动力障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影响小肝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肝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42例手术切除小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32例随访1~18年(中位数9年)结果示:1、3、5、10年生存率:3.1~5cm(18例)为88.9%、44.4%、22.2%及5.6%,2.1~3cm(9例)为100%、66.7%、33.3%及22.2%;≤2cm(5例)为80.0%、40.0%、40.0%及20.0%;总体生存率为90.0%、56.3%、28.1%及12.5%。1、3、5年复发率为:3.1~5cm为22.2%、61.1%及66.7%;2.1~3cm为0%、22.2%及22.2%;≤2cm为20.0%、40.0%及40.0%;总体复发率分别为15.6%、46.9%及50.0%。2.1~3cm组的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3.1~5cm组(P均<0.05)。结论外肝癌术后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并随访至10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452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初步探索其发病规律和病因.方法在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2例,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分类、Hp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一般统计学处理,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因.结果从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452例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为22.6%,高于广州、四川等地.发病年龄20岁一50岁偏多,男女之比相当,同广州、四川等地.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嗳气、胸痛为主.疾病分类依次为:单纯性胃反流235例(51.7%);食管、贲门反流92例(20.4%);胃食管、责门反流44例(9.7%);胃反流伴胃溃25例(5.8%);胃反流伴糜烂、出血20例(4.4%),胃反流伴球炎15例(3.3%);胃反流伴球溃13例(2.9%);反流性残胃炎8例(1.8%).经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其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致使食管下段和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所致胃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同时发现30岁~50岁女性偏多,可能因体内雌性激素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胆疾病或胃、胆手术切除后引起.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肠功能运动障碍,以及内分泌紊乱、胆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清结汤内服配合消炎清结汤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6例,应用健脾清结汤(主要由党参、炒白术、陈皮、黄连、地榆、赤石脂等15味中药组成),内服配合消失清结汤(主要由败酱草、白芨、五倍子、黄连、地榆等12味中药组成)灌肠进行治疗,其中血便轻者17例(65.4%),重者9例(34.6%),伴饮食不振,左下腹或下腹压痛,腹泻4次/d以上24例(92.3%),腹泻便秘交替2例(7.7%).男24例,女2例,年龄18岁~49岁,其中26岁~42岁者22例(84.6%),病程1a~10a以上,其中5a~10a23例(88.5%).纤维肠镜检查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点状出血,其中病变在直肠5例(19.3%),结肠14例(53.8%),乙状结肠7例(2.9%),溃疡直径为0.2cm~0.5cm,深达粘膜下层6例(23.1%),复发性溃疡6例(23.1%),乙状结肠息肉表面有糜烂、出血3例(11.5%),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慢性结肠炎18例(69.2%),26例均大便培养3次,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均有红、白细胞.30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纤维肠镜复查等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疗程18例,2疗程7例,不满1疗程1例.痊愈19例(73.1%),有效6例(2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