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08-04-2010-04采用b=800 s/mm2的DWI检出的49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病灶的ADC值,病灶切除后取相应标本,记录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病灶的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对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不同预后因子表达状态与病灶的ADC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9个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18个.ER、PR、cerbB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61.2%和51.0%.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平均ADC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82).ER、PR和cerbB2表达阴性的病灶与表达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的病灶的平均ADC值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病灶平均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ER、PR和cerbB2的表达均不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063,-0.311,-0.261和0.333,P值均>0.05).结论 DWI的ADC值尚不能用于乳腺癌预后的间接评价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ADC)测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DWI检查采用EPI技术,分别测量乳腺病灶及正常乳腺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50例中浸润性导管癌34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筛状癌4例和髓样癌2例。乳腺癌和正常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31±0.06)×10-3及(2.06±0.04)×10-3mm2/s。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乳头状癌及筛状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6,P〈0.05),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乳头状癌及筛状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导管癌与乳头状癌及筛状癌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1和0.333)。结论:不同类型乳腺癌因病理基础不同,ADC值变化存在一定差异,ADC值测量有助于部分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T磁共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子ER、PR、Herb-2、Ki-67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6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增强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预后因子ER、PR、Herb-2、Ki-67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形态特征及内部增强表现与预后因子Ki-67存在相关性(P<0.05),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ER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特征与部分预后因子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肿瘤的预后情况,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直方图参数分析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及预后因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乳腺IVIM-DWI图像经后处理生成真实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定量参数图,并对参数图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得各参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中位数以及第10、90百分位数(10th、90th)、偏度、峰度。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乳腺癌分子亚型及预后因素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对于分子亚型的预测,HER2过表达型与非HER2过表达型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达0.897(95%CI:0.822~0.948),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模型的AUC为0.874(95%CI:0.795~0.931),三阴性型与非三阴性型模型的AUC为0.789(95%CI:0.698~0.862)。对于预后因素的预测,Ki-67表达情况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达0.810(95%CI:0.722~0.880),淋巴结转移模型的AUC为0.718(95%CI:0.613~0.808)。结论:基于IVIM-DWI直方图参数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及部分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亚型与MRI表现的关系。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为Luminal A型(n=18)、Luminal B型(n=24)、HER-2过表达型(n=8)和三阴型(n=11)4种分子亚型。回顾性分析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的MRI特征,包括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缘、边界、强化方式、病灶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有统计学差异的MRI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模型,计算ROC下面积(AUC),得出诊断效能。结果 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种分子亚型间,病灶最大径(2cm、≥2cm)和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分级(I、II、II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分子亚型间5个MRI征象(形态、边缘、边界、强化方式、病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IC类型及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基于SVM分类模型,得出四分类诊断效能AUC为0.817。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表现有其特征性,利用SVM分类模型可以有效区分分子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化疗前表观扩散系数(基线ADC值)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69例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 2+型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患者分别为19例、23例、14例和13例.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有24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CRp),45例为非病理完全缓解(NCRp).分析基线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之间及CRp组与NCRp组间的差异,并分析基线ADC和rADC预测病理反应的效能.结果:基线ADC值和rADC值在4种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DC值在CRp组和NCR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rADC值在CRp组与NCR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预测病理反应的效能.各亚型乳腺癌的基线ADC在CRp组及NCR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和Luminal B的基线rADC值在CRp组和NCRp组间有差异(P<0.05),且具有预测相应亚型乳腺癌病理反应的效能(AUC>0.5).结论:基线rADC值可以预测乳腺癌病灶是否达到CRp,且Luminal A和Luminal B的基线rADC值具有评估相应亚型乳腺癌病理反应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影像特征及其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DCE-MRI影像学特征。根据瘤体免疫组织化学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四个亚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DCE-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57例患者中Luminal A型占21.1%(12/57),Luminal B型占47.4%(27/57),HER-2过表达型占17.5%(10/57),三阴性乳腺癌占14.0%(8/57);Luminal型乳腺癌MRI检查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三阴性乳腺癌边缘较光整且呈环形强化,HER-2过表达型通常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即Ⅲ型TIC曲线类型。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具有相应的特征,可辅助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因素以及PET/CT-SUVmax和DWI-ADC值的关系。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6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DWI、FDG-PET/CT检查及病灶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分析ADC值、SUVmax与上述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ADC值在淋巴结转移阳性、ER(+)和HER-2(-)表达的病灶均较高(P<0.01)。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阳性、高级别肿瘤、ER(-)、PR(-)、 EGFR(+)和Ki-67 高表达者,SUVmax值均较大(P<0.01)。肿瘤ADC值与SUVmax无相关性(P=0.187)。结论:ADC值和SUVmax均具有助于IDC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receptor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表达缺失的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和临床痫理学特性,预后差.本文主要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像诊断进展(包括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磁共振影像)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背景实质强化(BPE)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术前行乳腺MRI检查且经病理结果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80例,分析BPE水平(a轻微;b轻度;c中度;d显著)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分子分型的相关性。BPE与乳腺癌患者年龄及绝经状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BPE在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BPE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8,P=0.021)。BPE水平与月经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PE水平为显著的患者多为绝经前,占58/80,BPE水平为轻微者多为绝经后患者,占65/80。80例乳腺癌中Luminal A 23例(23/80),Luminal B 30例(30/80),Her2过表达17例(17/80),三阴性10例(10/80); ER阳性53例(53/80),PR阳性43例(43/80),HER2阳性30例(30/80);Ki-67高表达48例(48/80)。卡方检验显示BPE在不同分子分型(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三阴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BPE与ER、PR、HER2、Ki-67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59、0.067、0.138、0.869)。结论:BPE水平与年龄负相关,绝经后BPE多为轻微型。BPE水平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BPE对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评价超声表现术前预测ER、PR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最终证实的96例绝经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超声声像图特征与术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ER、PR表达水平。结果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7%(52/96)、50%(48/96)。ER、PR双阳性、双阴性表达率分别为41.67%(40/96)、37.5%(36/96),超声表现为蟹足状或毛刺状乳癌中,ER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P<0.05),内部回声不均质及后方有声衰减组乳癌中,ER、PR单阳性及共同阳性均有较高的表达(P<0.05)。当ER、PR共同阴性表达时,肿块内血流信号增多(P<0.05)。结论绝经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可大致反映ER、PR的表达水平,联合ER、PR的表达检测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ADC值,比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差异。结果41个浸润性导管癌DWI为高信号,平均ADC值(1.13±0.16)×10-3 mm2/s,而23例纤维腺瘤D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平均ADC值(1.69±0.18)×10-3 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浸润性导管癌自G1区至G4区ADC值逐渐升高,其中G1与G4区、G2与G4区、G1与G2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与G4区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各区与对侧正常腺体G4区之间及G1与G2区之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及周围区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近瘤区ADC值测量,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是否周围浸润及为保乳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ADC值预测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ID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复发组(34例)和无复发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DC值差异,同时分析影响患者复发转移的相关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10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MR扫描,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标本检测分析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erbB-2、Ki-67以及nm23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体积较大(P<0.001);肿瘤形态不规则形能预测ER阴性表达(P=0.035);环形强化是ER及PR阴性表达的预测因子(P=0.022,P=0.012);肿瘤信号增强率(SER)可以预测淋巴结状态(P=0.003),且SERmax值>133%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MRI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乳腺癌MRI表现对乳腺癌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肿瘤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激素调节蛋白PS2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4 8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S2 进行检测 ,分析其与ER ,PR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S2 与ER呈显著正相关。在ER(+)PR(+)的病人中 ,PS2 阳性率达 6 7 9% ,而在ER(- )PR(- )的病人中PS2 阳性率仅为 12 5 % ,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PS2 阳性表达与病人长生存期呈正相关 ,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在预测乳腺癌抗雌激素治疗的效果时 ,PS2 要优于ER ,PR。同时PS2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 ,PS2 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钙化征象与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资料包括术前X线检查资料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免疫组化,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X线钙化形态和分布与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粗糙不均质钙化形态在各分子亚型中以Lumin-al A分子亚型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簇状钙化分布多见于Luminal B(Her-2阳性)分子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钙化伴肿块和钙化伴腋窝淋巴结肿大多见于Luminal B(Her-2阳性)分子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钙化伴结构扭曲、钙化伴乳头回缩和钙化伴皮肤橘皮样改变各分子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钙化形态和分布在不同分子亚型中存在差异,通过X线钙化形态和分布可术前反映其分子亚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ADC值测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5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导管原位癌8例,小管癌5例,导管乳头状癌1例,黏液癌1例.使用 GE 3.0 T磁共振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所有病例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扫描,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800 s/mm2,在ADW 4.2工作站对DWI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病灶的平均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ADC值在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临床价值.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平均ADC值为0.961×10-3 mm2/s,导管原位癌平均ADC值为1.203×10-3mm-2/s,浸润性小管癌平均ADC值为1.125×10-3mm2/s,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及小管癌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乳腺癌病理分型上可提供一些其他MRI序列无法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ADC值测量对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年人乳腺癌的数字乳腺X线与病理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1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和300例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数字X线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乳腺癌均以Ⅱ级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外上象限好发.青年组60.95%乳腺癌为肿块型,以<3 cm的肿块为主,36.19%呈非对称致密影,2.86%为单纯钙化;20.95%乳腺癌呈浸润性生长,21.90%可见毛刺,32.38%可见分叶,22.86%结构扭曲,毛刺发生率低于中老年组(x2 =8.331,P=0.004),两组间分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x2=2.255,P=0.133).青年组72.38%乳腺癌可见钙化,以细小多形性钙化、成簇分布为主.肿块型与非肿块型钙化形态及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513,P=0.002;x2=17.965,P=0.000).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有相关性(r=0.940,P=0.000;r =0.261,P=0.007),ER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两组间Ⅱ级浸润性导管癌ER、PR阳性率均高于Ⅲ级浸润性导管癌.青年组Ki-67增殖指数3%~90%,≤5%4例,5% ~30% 27例,≥30% 74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30%的病例数百分比高于中老年组.两组分子分型均以Luminal B型为主,青年组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癌发病率均高于中老年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中老年组.结论 青年人乳腺癌特点为肿块直径多<3 cm,钙化发生率高,组织学分级以Ⅱ级浸润性导管癌为主,病理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数字乳腺X线摄影检查仍是青年人乳腺癌较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确定乳腺癌肿瘤边界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确定乳腺癌肿瘤边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使用Philips1.5 T磁共振扫描仪及乳腺线圈对33例乳腺癌患者的35处病变行常规T1脂肪抑制序列和SE T2常规扫描以及回波平面成像(EPI)DWI扫描.依次测量乳腺癌肿瘤与肿瘤周围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35处病变中,3处为导管原位癌,31处为非特异性浸润性导管癌,1处为乳腺肉瘤.乳腺癌的ADC值显著低于肿瘤周围组织的ADC值.对于乳腺癌肿瘤的周围组织,在矢状位的ADC图上,同一层面的不同方向(前,后,上,下)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986.0.895均>0.05).但对于同一方向上的不同层面,靠近肿瘤的第一层ADC值小于远离它的3个层面(P=0.009<0.05).结论 ADC值对判别乳腺癌组织与癌周组织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EPI-DWI方法检测乳腺癌周围组织ADC值的变化,有望成为帮助确定乳腺癌手术边界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 DWI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寻找较合适的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9个病灶)和67例良性肿块患者(69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和DWI检查,分别测量乳腺癌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良性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各组ADC值的ROC曲线,寻找各组病变间ADC值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的ADC值为(0.925 ±0.268)×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80±0.44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P<0.01);良性肿块的ADC值为(1.350±0.383)×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90±0.3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1);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将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块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恶性和良性肿瘤所得ADC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94和0.847.ADC值鉴别恶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的最佳ADC值界值分别为1.185×10-3、1.505×10-3、1.015×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和85.5%、79.7%和63.5%、75.4%和87.0%.结论 MR DWI对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具有较好的价值,鉴别其与良性病变的ADC界值为1.015×10-3mm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