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08-04-2010-04采用b=800 s/mm2的DWI检出的49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病灶的ADC值,病灶切除后取相应标本,记录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病灶的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对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不同预后因子表达状态与病灶的ADC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9个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18个.ER、PR、cerbB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61.2%和51.0%.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平均ADC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82).ER、PR和cerbB2表达阴性的病灶与表达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的病灶的平均ADC值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病灶平均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ER、PR和cerbB2的表达均不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063,-0.311,-0.261和0.333,P值均>0.05).结论 DWI的ADC值尚不能用于乳腺癌预后的间接评价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MRI征象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模式及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99例乳腺疾病患者共109个病变术前行3.0T乳腺MRI及DWI检查,经术后病理或长期随访确诊。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者共3次测量,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串联并联诊断试验、机器学习探讨多参数联合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ADC值的观察者内组内相关系数为0.950(95%CI 0.928~0.965);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937(95%CI 0.909~0.956);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447±0.377)×10-3 mm2/s、(1.054±0.255)×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值1.125×10-3 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74.1%,联合其他传统MRI征象可使敏感度、特异度高于单一ADC值诊断。结论 ADC值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ADC值与传统MRI征象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鉴别乳腺病灶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确诊直肠癌的患者55例,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肿瘤平均ADC值。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有、无淋巴结转移2组;依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4组。分别探讨淋巴结不同转移状态、EGFR 不同表达水平与病灶 ADC值的相关性。结果55例直肠癌病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13例,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67.2%。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病灶平均 ADC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42)。EGFR表达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组分别为18例、15例、12例和10例。EGFR表达水平不同组间病灶平均 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12)。病灶平均 ADC 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EGFR表达水平无明确相关性(r分别为0.183、-0.324,P 值均>0.05)。结论 DWI 的 ADC 值目前尚不能为直肠癌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对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鉴别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90例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按照患者术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级别组(n=43)和高级别组(n=47)。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DWI扫描,并在ADC图上分别测量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ADC值。分析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影像表现、2组患者ADC值比较及DWI、ADC对于二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低级别组影像表现为DWI上表现为中低信号,而高级别组DWI上表现为高信号;高级别组ADC值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单独应用MRI诊断低级别组有34例(79.1%)被诊断为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9例(20.9%)被诊断为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高级别组有5例(10.6%)被诊断为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42例(89.4%)被诊断为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灵敏度为79.1%,特异度为80.9%...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癌在 MRI 上的特征表现.资料与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术前行常规 MRI、增强 MRI 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 MRI 特征表现及对诊断的价值.结果 MRI 显示38例患者中非肿块型26例,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为1.34×10-3mm2/s ;肿块型12例,平均 ADC 值为1.27×10-3mm2/s.增强 MRI 显示病灶局限在一个象限内、呈节段性分布29例,区域性分布9例.非肿块型的26例患者中,节段性强化12例,导管样强化8例,网状强化4例,斑点样2例.12例肿块型,边缘不规则、分叶状8例,边缘光滑4例;均匀强化10例,环形强化2例.增强曲线中流入型6例,均为非肿块型;平台型17例,非肿块型12例,肿块型5例;廓清型15例,非肿块型8例,肿块型7例.MRI 诊断 BI-RADS 分级:3级5例,4、5级33例.结论非肿块型、节段性分布,不均匀强化、导管样或线样强化高度提示乳腺导管内癌.  相似文献   

6.
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经钼靶或彩超诊断为乳腺肿瘤的患者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技术行双侧乳腺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600、750、1000 s/mm2.同时选取10名知情的健康志愿者及4例患者对侧正常乳腺作为对照组.观察乳腺病变在DWI上的大小、形态及信号特征,测量24个正常乳腺、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分别在b=600、750、1000 s/mm2时的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及b=600、750、1000 s/mm2时ADC值差异.根据恶性组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上限,计算3组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1.113,P<0.0001),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和正常腺体组织(P<0.0001),良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腺体组织(P<0.0001);3组b值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39,P<0.0001),b值越低,ADC值越大(P<0.05).b=600、750、1000 s/mm2时,根据恶性组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上限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7%、70.8%和79.1%,特异性分别为89.4%、89.4%和93.6%,准确性分别为93.0%、69.0%和88.7%.结论 根据ADC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做出鉴别诊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彧  杨军   《放射学实践》2010,25(1):59-6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从病灶形态学及时间-信号曲线、早期强化率等方面进行诊断。结果:6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12例T1WI等信号,48例低信号;15例T2WI等信号,45例高信号;57例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30例呈边缘环状强化,15例呈分支状强化,9例呈均匀强化,6例轻度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Ⅰ型6例,Ⅱ型33例,Ⅲ型21例。54例早期增强率〉80%,6例〈80%但〉60%。结论:依据MR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早期增强率可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DC)-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41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根据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分为Luminal A、Luminal B、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透明细胞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术前行DWI检查(b=0、800 s/mm2)测定病变ADC值,比较不同亚型非透明细胞肾癌ADC值的差异.结果 48例共48个病灶,直径(3.8±2.3) cm,其中肾嫌色细胞癌(CRCC) 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28例(Ⅰ型18例,Ⅱ型10例).CRCC的ADC值为(0.994±0.184)×10-3 nnm2/s,PRCC的ADC值为(0.860±0.1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RCC Ⅰ型ADC值为(0.908±0.085)×10-3 mm2/s,Ⅱ型ADC值为(0.775±0.11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RCC和PRCCⅡ型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CC和PRCC Ⅰ型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b=800 s/mm2时,ADC值可以鉴别CRCC和PRCCⅡ型,但不能鉴别PRCC Ⅰ型和CRCC.ADC值对鉴别非透明细胞肾癌亚型有一定帮助,但鉴别诊断效能不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ADC值预测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ID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复发组(34例)和无复发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DC值差异,同时分析影响患者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4±0.15)、(0.92±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在ADC值分布上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年龄<35岁患者的中位ADC值低于年龄≥35岁患者(P=0.029),直径2~5 cm肿瘤的中位ADC值低于肿瘤直径> 5 cm者(P=0.040),ER阳性肿瘤的中位ADC值低于ER阴性者(P=0.049)。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DC值取0.907×10-3mm2/s (≤0.907×10-3mm2/s具有复发和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动态增强特征,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病灶平扫信号强度、动脉期对比增强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血管表现。结果浸润性导管癌T1信号强度平均值为138AU,动脉期为594AU,动脉期对比增强率为33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8例表现为持续升高型,4例表现为流入降低型,3例表现为平台型,12例显示粗大、增多、迂曲的供血血管。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不一定都是流出降低型,可以表现为持续升高型、平台型,结合病变动脉期对比增强率及MIP血管表现能更好地揭示病灶的血供,判断病灶良恶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因素以及PET/CT-SUVmax和DWI-ADC值的关系。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6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DWI、FDG-PET/CT检查及病灶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分析ADC值、SUVmax与上述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ADC值在淋巴结转移阳性、ER(+)和HER-2(-)表达的病灶均较高(P<0.01)。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阳性、高级别肿瘤、ER(-)、PR(-)、 EGFR(+)和Ki-67 高表达者,SUVmax值均较大(P<0.01)。肿瘤ADC值与SUVmax无相关性(P=0.187)。结论:ADC值和SUVmax均具有助于IDC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T磁共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子ER、PR、Herb-2、Ki-67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6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增强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预后因子ER、PR、Herb-2、Ki-67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形态特征及内部增强表现与预后因子Ki-67存在相关性(P<0.05),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ER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特征与部分预后因子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肿瘤的预后情况,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16.
17.
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可行性,并重点探讨影响DWI图像质量的技术参数。方法: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阵列线圈对32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9例为良性肿瘤,5例炎性病变,6例恶性肿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另硅胶置入2例。使用体线圈行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5个b值扫描。DWI总的扫描时间40s。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肿瘤均为高信号,计算ADC值可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通过各种扫描参数的合理匹配,可使图像质量的信噪比达到最佳,并减少图像的几何变形。结论:DWI对于检查乳腺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浸润癌(IC)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影像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CIS患者(病灶13个)及10例 IC患者(病灶10个)的DCE-M RI及DWI图像,分析病灶强化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定量分析 ADC值。结果依据强化形态特征:DCIS强化以非块样强化中的段样强化为主,IC强化以块样强化为主,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IS和IC均以流出型为主,无显著性差异。依据ADC值:DCIS的平均ADC值约为(1.036±0.25)×10^-3 mm^2/s , IC的平均ADC值约为(0.79±0.20)×10^-3 mm^2/s ,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病灶强化形态特征及ADC值,DCE-M RI联合DWI有助于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癌的鉴别诊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行双乳MRI检查。分析病灶的形状、边界、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参照Fischer评分标准对影像表现进行评分,根据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第5版(BI-RADS)进行分类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DCE-MRI、DWI、DCE联合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122例中恶性80例,良性42例。DCE-MRI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87.5%,符合率86.9%。以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1.225×10-3mm2/s作为鉴别诊断阈值,敏感度为85.7%,特异度78.9%,符合率83.6%。DCE联合DWI的诊断敏感度达93.8%,特异度90.5%,符合率92.6%。DCE联合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0.915)高于单独诊断(0.866,0.855)。结论:DCE-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DWI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DCE与DWI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对乳腺病变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前列腺癌的ADC值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生物学特性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40例前列腺癌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测量各病例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统计分析是否存在差异性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5~6分,7分,8~10分分别为11例,14例,15例,平均ADC值分别为(1.11±0.24)×10-3mm2/s、(0.96±0.27)×10-3mm2/s及(0.83±0.13)×10-3mm2/s,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F=3.69,P<0.05);前列腺癌的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43,P<0.05)。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作为非侵袭性手段来判断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