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闭合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2~60岁,中位数35岁。左侧3例、右侧7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标准分类,均为Ⅰ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标准分类,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2例。外伤至手术时间2~13 d,中位数5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肘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中位数1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中位数11周。肘关节屈曲80°~140°,中位数121°;肘关节旋前38°~85°,中位数68°;肘关节旋后25°~85°,中位数63°。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6例、良3例、可1例。3例术后6个月出现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未作特殊处理。均无感染、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骨折愈合率高,可以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4点法"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采用"4点法"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6~72岁,中位数37岁。左侧21例,右侧24例。术前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20°~105°;前臂旋前53°~81°,旋后45°~68°。病程2~48个月,中位数8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肘关节疼痛、活动度、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Mayo评分由术前(55.00±14.85)分升至术后(95.00±10.85)分。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35°;前臂旋前72°~88°,旋后69°~85°。2例出现尺神经炎,其中1例经肌肉注射营养神经药物后好转,1例行尺神经前置术后好转。均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5例、良17例、可3例。结论:采用"4点法"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操作简单,能缓解肘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肘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35例肘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为治疗组,同时随机选择手术后3~6个月门诊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肘关节、前臂ROM。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1.4%,对照组为76.7%;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个体化、系统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肘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肱骨小头骨折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手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23~77岁,平均62.9岁。按Bryan-Morrey分型:Ⅰ型10例,Ⅲ型4例,Ⅳ型3例。术后根据Bor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记录术后肘关节的屈伸及旋转活动度、并发症,并进行术后影像学评估。结果:17例患者术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4个月。未见肱骨小头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及异位骨化,1例畸形愈合。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17.80°±16.50°,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90.7分。优8例,良7例,一般2例,差0例。结论:手术方案可根据肱骨小头骨折的分型来制定;术中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恐怖三联征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方法:2006年6月至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7例“恐怖三联征”患者。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Ⅱ型3例,Ⅲ型4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法分类:I型4例,Ⅱ型3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手术人路5例采取肘外侧及肘内侧联合人路,2例采取肘前侧人路。术后以Orthfix铰链式外同定支架固定同时配合透骨灵仙汤外洗,早期开始屈伸康复训练。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患者均获随访,经6个月~2年随访,平均18.6个月。术后6—9周骨折达临床愈合,平均8.1周。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90°~125°,平均120.6°;旋转度90°~135°,平均125°。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4例,良2例,可1例。结论: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可以重建其骨性结构及保持韧带、肌肉附着点的稳定性,便于早期功能锻炼,配合透骨灵仙汤外洗,尽快恢复肘和前臂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慧彪 《中医正骨》2012,24(4):46-47
目的:观察双切口手术治疗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疗效.方法:应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肘关节“可怕三联征”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3 ~45岁,中位数33岁.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2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 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4例.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2个月;切口均愈合,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屈曲100°~130°,中位数110°;前臂旋转100°~160°,中位数126°.无感染、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出现侧副韧带钙化1例,但未影响肘关节功能;出现桡骨头坏死1例,行桡骨头切除,经功能锻炼后肘关节功能改善.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4例,良2例,可1例.结论:双切口手术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易于复位骨折、修复受损的韧带及关节囊,有利于内固定物的植入,可避免术中过分牵拉,手术损伤小,是治疗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6~73岁,中位数27岁。左侧24例,右侧17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9例,肱骨髁间骨折术后2例,尺骨鹰嘴骨折术后6例,尺骨冠突骨折术后4例,肱骨干骨折术后10例,桡骨小头骨折术后5例,肱骨内、外髁骨折术后3例,肘关节脱位伴尺骨鹰嘴骨折术后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病程10 d至5个月,中位数5周。综合康复疗法主要包括热疗/冷疗-关节松解-运动疗法-冷疗4个步骤。治疗6周后,观察患侧肘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41例患者治疗6周后,患肘功能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度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54.56±12.68)分,(81.37±12.73)分,t=-7.827,P=0.000;85.95°±22.42°,109.32°±24.61°,t =-6.256,P=0.000;37.89°±17.10°,13.53°±11.05°,t =7.396,P=0.000;(74.86±20.38)分,(84.00±18.62)分,t=-5.883,P=0.000]。结论: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可改善肘关节功能、增加肘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肱骨外上髁截骨入路肘关节筋膜间置成形术联合铰链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肱骨外上髁截骨入路肘关节筋膜间置成形术联合铰链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1~39岁,中位数35岁。左侧7例,右侧6例。主力侧6例,非主力侧7例。原受伤类型,肱骨髁间骨折9例、经鹰嘴骨折脱位合并肱骨近端骨折1例、肘部损伤"三联征"3例。原治疗方式,非手术治疗4例、复位内固定术9例。按Morrey肘部僵硬标准,极重度僵硬8例、重度僵硬5例。术前肘关节异位骨化按Hastings-Graham分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ⅡC型7例、Ⅲ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33个月,中位数15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10.07°±2.33°增加至104.77°±13.37°,肘关节旋前活动度由术前45.27°±4.78°增加至74.36°±3.78°,肘关节旋后活动度由术前40.65°±4.57°增加至65.79°±2.60°,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60.23±5.02)分增加至(87.23±4.00)分;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Ⅰ型异位骨化1例,ⅡA型异位骨化1例。均无切口感染、钉道感染、骨吸收、尺神经功能障碍及肘关节不稳定、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肱骨外上髁截骨入路肘关节筋膜间置成形术联合铰链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可以改善肘关节活动度,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应用于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10例,均采取手术治疗,以2.0mm钛质螺钉或1.2mm克氏针固定冠状突和桡骨头;术后屈肘90°,前臂中立位石膏外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针灸治疗,术后4周中药熏洗干预下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8月,平均13月。术后6月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疗效标准,全部为优,肱尺关节屈伸幅度平均130°(125°~135°),旋转度平均1650(1600~1700),无1例发生异位骨化。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后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肘关节不稳、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AO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对24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AO微型螺钉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进行临床随访后,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评分[1]。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平均为92.3分,极好13例,好10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采用AO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肱骨外髁的电测实验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电测实验方法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合理的固定方法。取一具6岁儿童新鲜尸体的肘关节,处理后粘贴电阻应变片,模拟肘关节伸直和屈曲45°状态下前臂旋前、中立、旋后6种体位,和屈曲90°时前臂旋前、中立、旋后3种体位的应力测定,结果显示肱骨外髁前后部竖直方向的应变无论伸肘还是屈肘均为压应变,屈肘45°位为拉应变。肱骨外髁在屈肘90°前臂旋后位时,水平方向的压应变最大,中立位次之,旋前位时其前方呈拉应变。提示肱骨外髁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肘关节半屈曲位,骨折后最佳的固定体位是屈肘90°前臂旋后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前复位法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14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旋后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给予改良旋后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一次复位成功率和随访牵拉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复位成功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观察组患儿随访牵拉肘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P〈0.05)。结论:相较于旋后复位法,旋前复位法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可有效提高一次复位成功率,降低复位后牵拉肘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手法整复,屈肘90°、前臂旋后900和外展15°-25°位长臂石膏托矫形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120例,必要时配合闭式穿针内固定8例。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115例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占95.83%,5例发生不同程度肘内翻畸形,占4.17%,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该方法可预防肘内翻、缺血性肌挛缩和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伍亮  赵纯 《陕西中医》2023,(3):379-382
目的:分析祛风活络丸联合郑氏伤科针灸对桡骨远端骨折并发创伤后急性骨萎缩患者疼痛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桡骨远端骨折并发创伤后急性骨萎缩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组55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郑氏伤科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祛风活络丸,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静息及活动的疼痛程度、关节僵硬、压痛、皮肤颜色改变评分,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旋前以及旋后角度等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功能状况、活动度百分比、屈伸活动度、握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掌屈、背伸、旋前、旋后角度均升高,且研究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静息疼痛程度、活动疼痛程度、关节僵硬、压痛、皮肤颜色改变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5.
应用孙华山正骨理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6例,治疗时,先于患者局部中药热水浴,后行骨折手法复位、硬纸板外固定,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腕关节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握力等恢复90%以上33例,治愈率达92%。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痛苦小的特点,其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的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吴冀  张亚弟 《中医正骨》2021,(1):34-37,42
目的:评价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桡尺远侧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对比合并或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桡尺远侧关节功能的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或跨关节的外固定架固定。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和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尺骨茎突骨折组和无尺骨茎突骨折组)的腕关节屈曲活动度、背伸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曲活动度:P=0.850,I^2=0%;WMD=-0.05,95%CI(-1.99,1.88),P=0.960。背伸活动度:P=0.990,I^2=0%;WMD=-0.67,95%CI(-1.35,2.68),P=0.520];2组患者前臂旋前活动度、前臂旋后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臂旋前活动度:P=0.090,I^2=51%;WMD=-1.56;95%CI(-4.64,1.53),P=0.320。前臂旋后活动度:P=0.620,I^2=0%;WMD=-0.39,95%CI(-2.19,1.40),P=0.670];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I^2=19%;WMD=3.72,95%CI(-0.20,7.65),P=0.060]。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桡尺远侧关节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铰链外固定架结合中药外敷手法推拿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1年12月,对3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24~53岁,平均33.7岁),行切开松解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后配合中药外敷、手法推拿。结果:3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1个月(7~24个月)随访,肘关节平均最大屈曲活动度由术前(60.4±31.10)°改善为术后(101.5±21.10)°,平均最大伸直活动度由术前(35.8±11.10)°,改善为术后(15.6±15.10)°,总平均活动范围由术前(34.2±20.0)°改善为术后(85.9±9.10)°;MEPS评分:术前平均为(70.5±13.3)分,术后平均为(90.6±6.3)分,改善(20.1±17.1)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运用铰链外固定架结合中药外敷手法推拿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僵硬肘关节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98例进行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4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肘关节活动度、肘部红外热成像图温度变化和肌肉状态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0%vs 85.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前以及旋后的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肘部红外热成像图温度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肌肉压力-位移曲线下面积(AUC)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肌肉压力-位移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康复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思考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2月-2018年6月期间诊疗的10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依据1∶1分配原理将患者划为两组,各50例。传统组使用传统手术切开复位,试验组使用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肌力损失情况以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消肿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患者屈曲力、伸展力、前臂旋前力、旋后力等肢力损失情况均较差于试验组,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好于传统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固定模式的使用,能够显著增强患者治疗效果,减轻其肌力损失情况,故值得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肱骨头骨缺损的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8月至2010年1月间共手术治疗合并肱骨头骨缺损的陈旧性肩关节脱位16例,均为外伤所致,受伤至确诊时间为8.20周,平均12.1周,其中肩关节前脱位10例,后脱位6例。前脱位患者予以骨缺损处自体骨植骨可吸收螺钉固定,后脱位患者予以Neer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前后脱位患者,术后均予以肩关节石膏固定,6周去除石膏固定,7~8周时进行轻度的摇摆活动,随后逐渐开始肩关节全范围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3月,未再复发,植骨全部愈合,肩关节活动度,平均前屈上举115°,外展85°,外旋50°,内旋50°。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良6例,可10例,优良率37.5%。结论:通过缺损区的植骨和相应处理,合并肱骨近端骨缺损的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部分恢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