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下或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可见于血管样条纹症,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破裂、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玻璃疣、组织胞浆菌性脉络膜炎以及氩激光凝固术后。作者报告1例来源于视乳头附近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例,并有视乳头水肿。患者31岁男性白人,因右眼视力模糊及阵发性前额部头痛,3周来症状加重。右眼前房有闪光及浮游细胞,用裂隙灯和Goldmann接触镜查见右眼视乳头隆起+3D,左眼+2D。视乳头毛细血管稍扩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轻度水肿,有条纹,右眼视乳头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一组56例视盘玻璃疣患者,及最初认为是原发性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8例病人中,以立体照像、血管造影等证实为视盘玻璃疣的1例,共57例患者中10例有视乳头周围出血,其中: 6例荧光血管造影未见有色素上皮下新生血管。其出血在视盘鼻侧者4眼,颞侧者2眼;4眼之出血位于深层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形成环绕视盘的部分边缘;另2眼为浅层火焰状出血。该6例视力未受影响,出血吸收后无后遗症。 4例7眼血管造影证实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其最初症状视力障碍及复视等平均于14岁时出现。4例中3例之新生血管膜为22例。7眼之血管膜均位于视乳头颞侧缘。视力下降的程度与  相似文献   

3.
很多眼病,可在视网膜、虹膜,脉络膜、角膜、视神经乳头、睫状体及晶体内形成新生血管。某些情况下,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视网膜缺血有关。尽管视网膜血管生成因子被疑为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原因,但缺乏直接证据。这一因素存在的问接根据是:(1)视乳头、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虹膜红变(rubeosis),特征性地伴随着视网膜缺血;(2)视乳头新生血管的形成以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玻璃膜疣见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等肥厚型脉络膜病变患眼内。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伴脉络膜厚度增加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异常。本文概括了肥厚型玻璃膜疣这一新近命名的玻璃膜疣类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遗传学及组织病理学研究,以期为肥厚型玻璃膜疣的诊断和相关疾病的治疗进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视乳头玻璃膜疣伴黄斑玻璃膜疣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乳头玻璃膜疣虽然并不罕见 ,但有时却易发生误诊 ,本文报道 1例视乳头玻璃膜疣伴黄斑玻璃膜疣曾误诊为视乳头水肿、脉络膜占位性病变。患者 ,男 ,46岁 ,发现左眼前黑影 2周于 1997年 6月 17日来诊 ,在外院曾诊断为“视乳头水肿” ,来我院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一般情况可 ,心肺未见异常。眼科检查 :视力右眼1 2 ,左眼 1 2 ,双眼前节及屈光间质正常 ,眼压正常。眼底检查 :右眼底视乳头及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 ,黄斑区上方可见小片点状玻璃膜疣 ,黄斑中心反光存在。左眼底 6点处下方视乳头可见约 1/3PD大小椭圆形灰白色隆起 ,边界模糊…  相似文献   

6.
作者等遇到1例患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继发拟眼部组织胞浆菌病的患者。在做荧光素血管造影时发生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男性,33岁,因右眼中心视力突然下降而就诊。患者未曾用药,无服阿斯匹林药物史。因有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矫正视力仅为20/60。眼底检查见视乳头周围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在赤道部有几个边缘整齐的小圆形病灶。中心凹上方呈青灰色病灶,其周围见浆液性视网膜隆起。  相似文献   

7.
黄厚斌  谢海南 《眼科》2022,31(6):413-418
 脂蛋白来源的碎片等沉积物可沉积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称为网状假性玻璃膜疣或视网膜下疣样沉积。临床上非常常见,但易被误认为是玻璃膜疣。网状假性玻璃膜疣与II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外层视网膜萎缩等较为密切。(眼科,2022,31: 413-418)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来自脉络膜,故称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它经Bruch 膜进入色素上皮(RPE)下,发生渗出、出血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RNM)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在老年黄斑盘状变性中,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讨论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的发病机理、临床发展及其与黄斑盘状变性的关系。一、一般解剖及新生血管膜发生部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在生理功能上可认为是一个单位。在光、电镜下Bruch膜分为五层,中间为弹力纤维层和内外胶原层。最外层为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基底膜,没有一清晰的组织层,不能与脉络膜毛  相似文献   

10.
兹将所见 2例视神经撕脱病例报告如下。例 1 张×× 男  2 3岁 右眼被钢管撞击 4天 ,1990年10月来诊。右眼无光感 ,后极部视网膜呈乳白色水肿、混浊和出血 ,动脉变细。视乳头部位呈深红色的深凹。荧光造影 :早期 ,视乳头部位呈黑色无荧光区 ;12秒时乳头附近视网膜有一小段血管显荧光 ,脉络膜无荧光。 15秒时乳头附近中央血管小分枝渐充盈 ,视乳头周围视网膜染色 ,黄斑区视网膜出血阻挡荧光 (图 1)。 32 9秒 ,视乳头部位染色 ,中央血管充盈在扩大 ,脉络膜荧光仍微弱 (图 2 )。诊断 :右眼视神经撕脱 ,后睫状血管及中央血管损伤。例 2 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晚期视乳头缘晕轮(LPH)与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的关系。方法从随机抽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FFA图像清晰、包含完整的视乳头30只眼中,读出LPH的形状、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着色、巩膜环/或弧。结果有LPH 29只眼,鼻侧弧形1只眼,环形14只眼,上极或/及下极荧光较淡14只眼。在29只眼LPH中,有巩膜环或弧25只眼,其中巩膜环4只眼,颞侧弧7只眼,上或/及下极不清14只眼。有视乳头颞侧脉络膜着色20只眼,与LPH融合成一体11只眼,其中7只眼LPH的荧光亮度更强,4只眼的荧光亮度一致;9只眼与LPH无相融合。结论LPH是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渗漏的学说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病的特征性眼底所见很早已为人们认识,Handmann氏(1929)曾以先天性视乳头异常的一种做过报导。由于本病视乳头异常的外观酷似一开放的牵牛花,因而Kindler(1970)曾先应用了“牵牛花综合征”这一名称。本病的典型眼底变化是:1.视乳头范围变大、凹陷,视乳头面被白色或粉红色组织填满;2.视乳头周围被白色隆起环及视网膜脉络膜色素紊乱区所包绕;3.视网膜血管起始部被视乳头中央的白色组织遮蔽;4 视乳头边缘出现数十支细血管呈放射状向周边径直走行。国内外献已相继有少数病例报告,我们在一年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黄斑变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眼球钝挫伤,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如眼部拟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弓形体病,弓蛔虫病和结节病等均可导致黄斑部盘状变性。来源于脉络膜循环的新生血管,穿过Bruch膜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侵入视网膜下间隙。这些新生血管管壁菲薄,常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网膜发生浆液或出血性脱离,最后形成纤维瘢痕,相应的视网膜受到破坏。作者为模拟黄斑盘状变性的出血性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眼部表现及其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就诊的17例(34只眼)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其中8例(8只眼)同时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患者病史进行综合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底检查和FF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FFA显示17例(33只眼)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多发针尖样荧光素渗漏,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其中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者7例(14只眼);视乳头边界清及晚期荧光素着色者10例(20只眼)。1例(1只眼)仅表现为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但视网膜和脉络膜无荧光素渗漏。1例(1只眼)可见视乳头向周边部发散的放射状及条纹状低荧光。对8例(8只眼)分别进行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中周部频域OCT,显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和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呈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结论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皱褶及视网膜浅脱离的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多可见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中周部呈多发强荧光斑点,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且扩散融合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检查可见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  相似文献   

15.
MMP-2和MMP-9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表达 ,探讨MMP 2和MMP 9在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标本取自AMD患者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和视网膜下膜取出术获得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17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 2和MMP 9的表达。结果  17例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MMP 2和MMP 9表达阳性 ,正常人视网膜无MMP 2和MMP 9表达。结论 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有MMP 2和MMP 9的表达 ,MMP 2和MMP 9可能通过降解Bruch膜 ,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生长 ,参与AMD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是纤维血管组织在视网膜或视乳头上生长,并可延伸到Bruch膜后面,因而引起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因此有失明的危险。这种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视网膜缺血有关,可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有非灌注区而得到证实。光凝的适应证为:(1)视乳头新生血管>1/3PD者;(2)视乳头新生血管不论有多大,但伴有出血者;(3)不论何处有新生血管但合并有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出血者;(4)新生血管范围广而没有出血的眼,以及有增生前特征的眼(静脉出血、视网膜微小血管病变、许多棉絮状斑点、广泛的点状出血及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有广泛非灌注区者,也可作光凝治疗。全视网膜光凝一只眼同时需观察另一只眼有无危险特征前兆。  相似文献   

17.
Wagner综合征又名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变性,于1938年首次报道。表现为玻璃体脱水浓缩、膜状物形成、混浊,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性改变,视网膜血管变细,有白鞘,血管周围脉络膜硬化和色素团块,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周边视野缩小,近视,白内障等。 Wagner综合征具有难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本文介绍1例(女性,44岁)Wagner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和虹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患者。作者首先给予视网膜复位手术治疗,术后发现虹膜与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SRNV)也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穿越Bruch膜并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和(或)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下增殖形成的纤维血管组织,为导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相似文献   

19.
眼弓形体病常表现为前色素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玻璃体炎等。作者报告3例视力突然障碍是由静止性视网膜脉络膜疤痕附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所致的黄斑脱离而引起。其中1例新生血管膜成功地用氩激光光凝治疗。例1:13岁女孩,以往视力6/6,后降至6/7.5,视网膜有炎症。Sabin-Feldman染色试验阳性,效价1∶128,证实了临床疑为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用乙嘧啶(Pyrimethamine)、磺胺嘧啶及全身类固醇治疗,炎症静止而停药。右中心凹下方留有视网膜脉络膜疤痕。1年后发现疤痕附近有青灰色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引起黄斑部浆液性脱离。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膜位于中心凹后方而未予治疗。又1年后视力6/15。例2:53岁女患者,12岁开始双侧黄斑部有脉络膜视网膜疤痕,诊断为先天性弓形体病。视  相似文献   

20.
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60岁以上成年人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本病早期表现为黄斑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轻度萎缩,视力可无改变或轻度下降。此期没有专门有效的药物或外科治疗能纠正其视力下降。大多数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变性(AMD)病人只有轻度视力障碍。有些病人玻璃膜疣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区融合,并会引起中心视力的严重丧失。约10%AMD 病人视力降至20/200或更差,其病眼只有一些萎缩性改变。而90%的病人视力更严重下降的原因是异常的新生血管从脉络膜长入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或新生血管膜)。不经治疗,新生血管膜在黄斑形成瘢痕组织并由此导致中心视力的永久丧失。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引起感觉视网膜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出血和呈灰绿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色改变,硬性渗出(脂质沉着)在此期也很常见。这时作荧光血管造影可见强荧光充盈新生血管膜及渗漏勾画出了新生血管区域的轮廓。如果在新生血管长入中心黄斑区或瘢痕组织形成前就发现,可用激光作光凝治疗。以最近的荧光血管造影为指导,用强激光对整个新生血管区作光凝。在新生血管长入黄斑中心或瘢痕组织形成以前就作激光治疗可使严重视力障碍的危险降低50%以上。应对有发生新生血管危险的病人进行监视,对有新生血管形成早期体征和症状的病人应给予充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