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便次数增加 ,粪质含水量及便容量增加 ,呈稀便或含有较多脂肪、粘液、脓血称为腹泻。通常把每日排便超过 3次 ,排便量超过 2 0 0g/d ,粪便内含水量超过 85 % ,称为腹泻。在正常成人中有 6 0 %每天排成形便 1次 ,但也有部分人每天排便 2~ 3次 ,还有部分人每 2~ 3天排便 1次。因此在诊断腹泻时 ,要考虑正常的排便习惯。根据腹泻的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既往病程超过 2个月为慢性腹泻 ,第五版内科学教材规定病程超过 3周即为慢性腹泻。根据腹泻的病因把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多为急性腹泻 ,但由于治疗不当可…  相似文献   

2.
腹泻是一综合征,乃指排便次数增多、性状变稀或含有脓血。其病因较复杂,常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如病毒、细菌及原虫等。由感染引起的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而由其他药物、中毒、肠道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引起者为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在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仍较高,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去发展中国家旅游时易罹患腹泻,称旅游者腹泻,其病因多为常见致病菌。本文简介其病原学及发病机制。一、细菌性与原虫性腹泻有很多种肠道病原菌及阿米巴原虫可引起腹泻,其发病机理可分3种类  相似文献   

3.
医学上腹泻的定义是指每天排便次数多于3次,每日排便量在200g以上,便质稀薄或呈水样便。急性腹泻往往发病急,病程通常在2周之内,其中又以急性感染性腹泻最常见又最凶险。  相似文献   

4.
张曼  刘海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90-2792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东新区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接受蒙脱石散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头孢噻肟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发热、腹泻消失时间及排便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75.61%(31/41)](P<0.05);研究组发热、腹泻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排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4/41)]与对照组[7.32%(3/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效果确切,可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排便次数,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患者每天排便蔓三次及以上,多为水样便、黏液便、血样便等,严重者会继发脱水、休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而一般的肠道功能紊乱性腹泻症状较轻,具有自愈性。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2004~2007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甘肃省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甘肃省2004~2007年感染性腹泻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通过对感染性腹泻的时间、人群、性别、年龄、职业等分布特点的描述,推测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可能由轮状病毒引起.结论 轮状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很大比重,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提出相应防控策略,从而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细菌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性腹泻及非感染性腹泻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腹泻的150例小儿患者,根据病因分细菌感染性腹泻组、病毒感染性腹泻组和非感染性腹泻组,每组50例进行CRP测定.观察其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感染性腹泻组入院CRP为(45±15)mg/L,病毒感染性腹泻组CRP为(6±3.5)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性腹泻组与非感染性腹泻组CRP(4±1.5)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细菌感染组CRP下降为(5±1.5)mg/L,和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血清CRP在感染性腹泻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小儿腹泻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减少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措施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就诊,每日排便≥3次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大便细菌病原学检验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39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44∶1,共检出101株病原菌,总分离率18.73%(101/539)。居前三位的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37.62%(38/101)、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27.72%(28/101)、沙门菌17.82%(18/101)。3岁以下小儿检出病原菌最多占85.15%(86/101);以秋季腹泻最多占52.48%(53/101)。结论龙岗区小儿感染性腹泻以EPEC和ETEC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导致小儿腹泻患者的相关因素,并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54例,对所选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病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其临床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在全部进行治疗的154例患者中,通过回顾性分析统计发现感染性腹泻有71例、非感染性腹泻有83例;其中感染性腹泻又包括病毒感染性腹泻34例、真菌感染性腹泻4例、细菌感染性腹泻28例以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5例,非感染性腹泻中共有食饵性腹泻33例、症状性腹泻28例、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8例以及过敏性腹泻14例。经一系列治疗,全部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9/154)。结论导致小儿腹泻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以及非感染性因素,以此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获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10年长沙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的“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为了解和掌握感染性腹泻在长沙市的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特对长沙市2010年1~12月份感染性腹泻病例三间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武 《求医问药》2008,(12):39-39
细菌感染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肠球菌(属于链球菌科)、沙门氏菌属等。这些细菌可直接侵袭肠黏膜,产生广泛的肠道炎症和生成大量的肠毒素,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大多数的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都是因感染了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小儿感染大肠杆菌后,可出现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肠蠕动增强、肠道水分吸收障碍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发热、排便次数增多、稀便、大便中有黏液或脓血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卫生干预降低感染性腹泻感染率的有效性.方法: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手卫生消毒.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照干预前后感染性腹泻的感染率,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为干预前病例,2008年6月至2009年11月为干预后感染性腹泻病例.结果:干预前感染性腹泻感染率为2.10%,干预后为1.33%,干预前后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手卫生消毒有效并且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肠道传染病.1989年中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称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并列为丙类传染病.中国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27.33%,占全部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1.11%[1].由此可见,其他感染性腹泻仍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4 281例,年发病率112.44/10万。<2岁发病70.89%。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4位的地区依次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和白云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73%,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两者合并感染分别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57.81%、25.78%和5.63%。结论广州市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主要集中在0~2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好发季节,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且存在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交叉感染。降低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率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大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00-1301,1312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病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阐述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病人数与影响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年感染性腹泻5~10月份高发,城乡结合部高发,气象因素中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和托幼机构地区分布数与感染性腹泻发病呈正相关,而气象因素中的气压与发病呈负相关。高危因素电话调查问卷显示辖区感染性腹泻病例发病原因主要以不洁饮食、受凉、卫生习惯差和慢性疾病等为主。结论:轮状病毒为儿童腹泻病主要致病因素,故降低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是降低婴幼儿腹泻发病的关键,5岁以下儿童仍是预防腹泻的重点人群。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与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压和降水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说明感染性腹泻也是受气象因素等综合条件影响的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调查提示不洁饮食、受凉、卫生习惯差和慢性疾病等导致感染性腹泻高发,实践证明,坚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重点加强对水源及食品的监控与管理,完全可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感染性腹泻的中医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感染性腹泻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四诊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形成感染性腹泻中医用药数据库,应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因子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71篇,医案243例.感染性腹泻最常用的中药为黄连、甘草、木香、白芍、白头翁等;最常用的药物种类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等.因子分析:提取7个关键公因子(中药组合),主要属于清热燥湿解毒类药物、养阴活血类药物、行气导滞类药物及益气健脾类药物.结论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用药当以清热解毒为当务之急;重视行血、调气及养护脾胃.治疗感染性腹泻需要针对病机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7.
李东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350-351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量增加和排出物性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种症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各种非感染性腹泻的状况,探讨各种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165例非感染性腹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非感染性腹泻患者中,急性非感染性腹泻142例,慢性非感染性腹泻23例,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这类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17在感染性腹泻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感染性腹泻病患儿(其中急性感染性腹泻组10例,迁延性感染性腹泻组15例,慢性感染性腹泻组10例)、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溃疡性结肠炎组)和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结果(1)感染性腹泻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高于感染性腹泻组(P0.05);(2)迁延性感染性腹泻组和慢性感染性腹泻组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感染性腹泻组高于急性感染性腹泻组(P0.01)。结论IL-17参与了感染性腹泻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且与病程、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在慢性感染性腹泻及溃疡性结肠炎中表达更高,但确切关系及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盛旭 《大家健康》2016,(4):151-152
目的:探究分析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制定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5423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和观察对象,从中甄选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腹泻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归类到 A 组,腹泻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归类到 B组,记录并分析两组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致病菌检查结果。结果:本院收治的5423例住院患者,有46例患者发作了院内感染性腹泻,医院感染性腹泻的年度发病率为0.85%;两组患者在发病时间、致病菌主要类型等临床评价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患者在入院治疗后,院内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应该从加强医院环境管理、餐饮管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等角度,来降低患者院内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以巩固和提高患者基础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