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依据《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有关咳嗽的医论及医案,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认为吴鞠通治疗咳嗽的特色是三焦辨治。上焦咳嗽,其治在肺法宜轻宣;中焦咳嗽,治在脾胃,法宜调和;下焦咳嗽,治在肝肾,法宜咸寒,或通肝络。  相似文献   

3.
依据《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有关咳嗽的医论及医案 ,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 ,认为吴鞠通治疗咳嗽的特色是三焦辨治。上焦咳嗽 ,其治在肺 ,法宜轻宣 ;中焦咳嗽 ,治在脾胃 ,法宜调和 ;下焦咳嗽 ,治在肝肾 ,法宜咸寒 ,或通肝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仲景《伤寒论》、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等相关书籍中有关脾胃病证治的方药进行整理汇总。探讨清代温病名家对《伤寒论》脾胃病证治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强调顾护脾胃在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王国强 《河南中医》2004,24(9):79-79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原为湿温初起,湿遏卫气的湿重热轻之证而设。而本人1996年至今,用三仁汤加减辨治脾胃病证属湿热内蕴186例,效果十分显著,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以中焦脾胃居多,其兼证、变证繁多。对于该病的治疗,吴鞠通善用性味配伍理论,在寒湿病辨治中最常用的方剂性味配伍方法为苦辛法,临床常根据其病位、病机、治法等不同进行具体运用。通过探析吴鞠通辨治寒湿之病,为现代临床寒湿所致之病的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历来医家论脾胃之阴者颇多,尤以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为著,人皆知之。然而,吴鞠通在实践的基础上,步叶氏之后,对脾胃学说又有所阐发,有些论说甚为精辟,药治经验颇为可贵,卓有贡献。谨就个人之读书和临证体会,愿与同道共同研讨。一、胃之特性“体阳用阴”吴氏对胃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体阳而用阴”(《温病条辨》人卫1955影印版56页、89页)。此乃从叶桂论肝的生理“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从三焦辨治咳嗽。上焦咳嗽,因之于肺,主以轻宣;中焦咳嗽,关乎脾胃,重在调和;下焦咳嗽,归属肝肾,或用咸寒,或以通络。本文选取《吴鞠通医案》中三则治咳案,分析其独特的治疗思路:呛咳难治,立论痰瘀,化裁苇茎;中虚饮咳,治在建中,补土生金;悬饮喘咳,通络逐饮,法宗十枣。最后对吴氏治咳常用药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9.
刘铁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学识丰富,在辨治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临证屡起沉疴,疗效卓著。临床多采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每多效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辨证用药原则,刘师认为对呃逆的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现将老师运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上焦呃逆案治上焦如羽:呃逆在上焦者,其病机重点在肺,其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54首治疗湿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吴鞠通治疗湿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厚朴、人参、附子、杏仁、半夏、桂枝等,药性多为辛、苦、甘,归经多属脾、胃、肺。对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较大的药对,如半夏-茯苓,茯苓-薏苡仁,厚朴-茯苓,茯苓-杏仁等。结论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表明吴鞠通治疗湿病多从三焦辨治,处方以宣化肺气、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为治疗总则,且重视顾护中州脾胃,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治脾法之范围与标准,对《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病证从证、法、方、药方面进行较详尽的剖析,并列举《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脾胃及非脾胃系统疾病之证治,阐明张仲景治疗杂病重在治脾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被尊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然其学术成就非独外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且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可见端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造性地将“哕”证分属上焦肺、中焦脾胃、...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辩治小便不利经验初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林国250000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嘉庆吴鞠通先生遥承《内经》、《伤寒》,近尊叶氏,潜心研究温病、杂证,妇儿诸科,其于小便不利证治,自具特色。试述于下。渊源深博重视宣络养阴吴鞠通认为,小便不利包...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5,(5):10-12, 15
大承气汤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热结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大承气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热结,即可以法选用。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对大承气汤进行解读;从应用指征、方证辨病两方面探讨辨治思路;同时探讨治疗热结证与脾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气阴两虚证、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气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气虚证等相兼的合方思路;并举大承气汤与吴茱萸汤合方辨治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精神分裂症、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痤疮验案。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医案》中有关血证论治的论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血证责气,标本兼顾;②脉别三焦,因证施治;③经行倒逆,苦辛温镇;④血后咳痰,清补兼施。其辨证过程无不因证而治,用药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书中详论温病三焦用药,分析各篇药物使用可见其重视中焦脾胃。三焦用药以治上焦轻宣温邪,兼顾养阴益气;治中焦平调脾胃,权衡邪实正虚;治下焦填精益髓,随证逐邪于外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江苏名医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著的《温病条辨》被称为是"治温之津梁",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温病条辨》中的方剂有许多来自张仲景《伤寒论》和叶天士的《临证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