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15例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的检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 对415份血清同时行ELISA方法测定HBV-M及普通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 )组HBV-DNA阳性率为77.8%(270,347),HBsAg(-)组HBV-DNA阳性率19.1%(13/68),二者差别显著(P<0.001)。其中153例HBsAg( )HBeAg( )抗HBc( )血清,HBV-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HBsAg( )抗HBe(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6.9%(79/118),HBsAg(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0%(38/76),抗HBs( )组为18%(9/50),9例抗HBs( )抗HBe(+)抗HBc( )血清中2例HBV-DNA阳性,2例抗HBs( )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4例单一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结论 单凭HBsAg或HBeAg是否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易造成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漏诊,对HBsAg阴性无论抗HBs是否阳性,只要有HBV感染后的任何血清学依据,都应进一步检测血清HBV-DNA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第二步筛选,有条件时肝活检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献血人群中血清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感染的流行率、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选取HBsAg阴性、核酸筛查确认为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Bc和抗-HBs;PCR扩增HBV S区基因片段,对扩增后的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后,将产物序列与Genbank中HBV序列进行Blast比对,获得标本HBV毒株的基因型;采用DNAMAN软件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确定标本毒株的血清型,并与Genbank中野生型HBV序列进行比较,获得S区基因编码蛋白突变情况。结果上海地区HBsAg阴性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感染率约为0.045%。18例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血清病毒载量均低于200IU/ml,且大部分低于20IU/ml;其中14例(77.8%)病毒血清标志物为抗-HBc和/或抗-HBs阳性。18例样本全部为B和C基因型,主要为adw和adr血清型。14例血清抗-HBc和/或抗-HBs阳性样本中,13例样本发生了S蛋白氨基酸突变,其中8例B基因型较多发生Q101K/H、M103T/I、F134L、D144A突变,5例C基因型较多发生S114T/A、T118K/R、K141T、S143T突变;4例血清阴性样本中,均未发生S区蛋白位点突变。结论上海地区献血者存在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感染者,其血清病毒载量低,感染病毒全部为B和C基因型,主要为adw和adr血清型;其中大部分为隐匿性HBV感染,少数可能为窗口期感染;隐匿性HBV感染病毒多发生S蛋白氨基酸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丁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DIgM)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方法:对182例执一HDIgM阳性标本进行HBV-M检测,并用变性正常人IgG中和部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标本和全部HBsAg阴性标本后再检测抗-HDIgM。结果。182例执-HDIgM阳性标本经中和试验排步RF干扰后,仅有122例阳性。HBsAg阳性标本在中和试验前后执-HDIgM阳性例数不变;HBsAg阴性标本则由中和试验前伪65例抗-HDIgM阳性文为多例,其余为阴性;并且。抗-HDIgM与HBV-M相关性“模式”也由12种变为7种,HBsAg阳性率和用性率在中和试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HBsAg阳性患者可根据执-HDIgM诊断混和感染HDV;HBsAg阴性患者必须进行其它试验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DV—RNA后才能诊断混和感染HDV,任性活动性ABV感染患者比急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混和感染HDV。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病毒,多数感染者可无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依据。而HBsAg的阴性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认为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发现部分复制水平较低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中检测不到HBV表面抗原(HB-sAg),这种感染状态可发生于抗HBs或抗HBc阴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水平及与血清HBV-DNA 载量相关性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8 年~ 2019 年西京医院 确诊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 感染患者128 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HBV 感染的自然史标准划分 为四组:免疫耐受期27 例,免疫清除期30 例,低复制期48 例和再活动期23 例,采用化学发光法及荧光PCR 定量法 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sAg 定量值和血清HBV-DNA 载量,分析不同阶段血清HBsAg 水平及与HBV-DNA 载量的相关性。 结果 不同阶段血清HBsAg 水平分别为:免疫耐受期(3.03~5.38) lg IU/ml、免疫清除期(-0.76~5.09) lg IU/ml、低 复制期(-0.88~4.27) lg IU/ml 和再活动期(-1.22~4.61)lg IU/ml,各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 P <0.001)。 组间比较,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 水平与其他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57 ~ 6.092, 均P<0.01), 免疫清除期 血清HBsAg 水平与低复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0, P =0.010),其余各组间血清HBsAg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慢性HBV 感染自然史血清HBsAg 水平与HBV-DNA 载量总体呈正相关(r =0.517,P <0.001),不同阶段两 者仅在低复制期无相关性(r =0.288,P =0.121),其他各期均呈正相关(r=0.467 ~ 0.672, 均P<0.05)。血清HBsAg/ HBV-DNA 比值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及再活动期的均值分别为0.539,0.502 及0.6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复制期该比值均值为1.066,较其他三期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 ~ 6247,均P <0.001)。结 论 慢性HBV 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HBsAg 呈动态变化,低复制期血清HBsAg 水平与HBV DNA 载量无相关性且 两者比值较其他三期明显升高,这一特征可为临床评估慢性HBV 感染者的自然病程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病原体,1970年被Dane所鉴定,以往人们根据HBV表面抗原(HBsAg)的共同抗原决定簇,和两个相互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将HBV分为9个血清型,但血清型并不能反映病毒的异质性,亦无法反映病毒真正的种系关系。近10年研究表明,病毒的血清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等无明显关系。根据HBV基因序列不同而分为A~H 8种基因型,HBV基因型与病毒致病性、变异、疗效及预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少数为ayw3 (主要见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我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 DNA)与免疫标志物(HBV-M)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方法 用Tag酶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分别检测HBV DNA、HBV-M和ALT.结果 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61.9%;HBsAg阴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1.7%;HBsAg、HBeAg、和/或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99%,其中载量〉106为91%;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38.3%,其中〉106为9%;其它HBV-M模式下,HBV DNA阳性率1.3%~18.3%;HBV-M全阴模式下,HBV DNA 阳性率1.3%;HBV DNA阳性者ALT升高,与阴性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HBV阳性而病毒载量不同的两组间,AL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sAg阴性者,HBV DNA也可阳性.HBeAg的阴转不能说明是病毒复制的静息与好转,有些HBeAg/抗HBe的转换后,HBV DNA〉106.ALT的升高常伴有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者不一定ALT升高,且ALT的升高程度不与HBV DNA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血清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以及介入治疗前后HBV DNA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51例肝癌患者做HBV-m,HBV DNA和AFP测定,对14例肝癌病人介入前后测HBV DNA和肝功能。结果肝癌患者HBV总感染率为96.68%,以HBsAg、抗HBe、抗HBc3c项同时阳性模式(俗称小三阳)最多见,占53.64%(81/151),其次为HBsAg、HBeAg、抗HBc 3项同时阳性(俗称大三阳)占20.52%(31/151)。小三阳中HBV DNA阳性占74.07%(60/81);AFP阳性率63.6%(91/143),介入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HBV DNA水平升高,前者有显著性差异,后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BsAg、抗HBe、抗HBc 3项同时阳性模式最多见,该模式中大部分患者HBV DNA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对HBV DNA水平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嗜肝病毒素,它是已知的引起人类疾病的最小DNA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有血清学证据表明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经或持续感染乙肝病毒。1988年Okamoto首先提出了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乙肝病毒基因型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临床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血清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以及介入治疗前后HBVDNA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51例肝癌患者做HBV-m,HBVDNA和AH,测定,对14例肝癌病人介入前后测HBVDNA和肝功能。结果肝癌患行HBV总感染牢为9668%.以HBsAg、抗HBe、抗HBc3e项同时阳性模式(俗称小三阳)最多见,占53.64%(81/151)。其次为HBsAg、HBeAg、抗H8c3项同时阳性(俗称大三阳)占20.52%(31/151)。小三阳中HBVDNA阳性占74.07%(60/81);AFP阳性率63,6%(91/143),介入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HBVDNA水平升高,前背有最著悱芹异,后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8sAg、抗HBe、抗HBe3项同时阳性馍式最多见,该模式巾大部分患者HBVDNA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对HBVDNA水平的影响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不同人群中HBV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不同人群中HBV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IA)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分析HBV基因型。[结果]32例HBV携带者中,23例(71.9%)为B基因型,9例(28.1%)为C基因型;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9例(14.5%)为B基因型,53例(85.5%)为C基因型;41例肝硬化患者中,2例(49%)为B基因型,39例(95.1%)为C基因型。23例肝癌患者中,未检测到B基因型,19例(82.6%)为C基因型,4例(17.4%)为B、C混合型;41例吸毒者中,15例(36.6%)为B基因型,216例(63.4%)为C基因型;48例妓女中,46例(95.8%)为B基因型,2例(42%)为C基因型。[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HBV携带者,提示C基因型HBV感染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覃亚勤  黄重敏 《临床荟萃》2004,19(18):1062-106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HBV感染率达60%左右,其中HBV携带率约占10%,不少研究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HBV病毒标志物阳性者中仍有少部分人为低水平HBV感染。我们对113例HBV既往感染者和34例HBsAg阴性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HBV-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并探讨其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控制HBV流行及其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大量资料表明,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应用能增强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尤其对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这种被动一主动联合阻断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探讨这一免疫方案的免疫效果,我们对本地区44名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在实施免疫方案前后分别做了HBsAg、抗HBs及肝功能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HBV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V宫内感染机理。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HBsAg( )孕妇血清、阴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及HBeAg。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45.8%(27/59);胎盘、羊水、阴道分泌物HBV DNA( )者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8%(26/33)、78.6%(22/28)、80.6%(25/31)均显著高于其HBVDNA(-)者。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HBcAg。HBsAg及HBeAg在胎盘中分布由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依次递减,有胎盘中HBsAg及HBeAg分布于上述方向相反。当羊水、阴道分泌物HBV DNA( )时羊膜上皮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结论:HBV经母血和(或)细胞直接蔓延方式进入胎儿血循环感染胎儿;可能存在阴道上行感染。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见病原,其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密切接触和性传播感染他人。目前,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携带者,我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现该症患者约2000多万,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者约27万多人(23/10万)。对HBV建立一种简便、灵敏、重复性好的检测试剂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对HBV前S1(PreS1)抗原在HBV发病机制、感染、复制及检测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对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PreS1抗原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程进展中HBsAg及HBV DNA定量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比较其在慢性乙肝不同病程阶段的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30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分为轻、中及重型慢性乙肝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 583.96、6 998.34、3 669.91U/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50,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中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P0.05);中型慢性乙肝组与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Z=-1.22,P0.05)。轻、中、重型慢性乙肝组HBV DNA定量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46 500、2 840 000、894 000log copy/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3,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中型慢性乙肝组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P0.05);其他两两比较,HBV DNA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V DNA在轻型慢性乙肝组、中型慢性乙肝组、重型慢性乙肝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r=0.68、0.60、0.66,P0.05)。结论 HBsAg及HBV DNA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慢性乙肝病程进展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慢性HBV感染者低浓度HBsAg相关分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浓度HBsAg人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采用PCR及基因测序的方法 对HBV慢性感染者136份低浓度HBsAg(低浓度HBsAg组)和44份高浓度HBsAg(高浓度HBsAg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检测,并分别对浓缩法HBV DNA105拷贝/L的47份低浓度HBsAg和37份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以及对直接法HBV DNA10~5拷贝/L的14份低浓度HBsAg和29份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进行S基因序列、血清型进行检测分析,S基因序列采用BioEdit软件与中国株参照序列进行比对.结果低浓度HBsAg组HBV DNA阳性率、YMDD变异率和HBV DNA对数值分别为34.6%(47/136)、0(0/136)和6.5±1.4,高浓度HBsAg组分别为84.1%(37/44)、9.1%(4/44)和8.9±1.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缩法χ~2=30.8,P<0.05;直接法χ~2=53.5,P<0.05;YMDD变异率精确概率法,P=0.003;HBV DNA对数值t=6.5,P<0.05);47例低浓度HBsAg病例中分别检出B基因型16例、C基因型5例、未分型26例,14例血清型分别为adw 7例、ayw4例、adr2例、ayr 1例,在两组人群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血清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P>0.05),S基因测序结果未发现S基因变异,但6处16例次存在核苷酸碱基差异而氨基酸同义的多态性特征.结论 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存在低复制现象,基因型、血清型分别以B型、adw/ayw为主,S基因呈多态性特征,低浓度HBsAg存在可能与HBV S基因特殊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使HBsAg表达低下有关,或与患者感染HBV后机体免疫系统的个体反应导致低浓度HBsAg诱导机体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BsAg、HBsAb共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reS及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6例HBsAg、HBsAb共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试验组)、9例HBsAg阳性、HBsAb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照组)进行HBV DNA的提取及HBV基因组preS和S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比较组间突变率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感染HBV均为B型或C型.试验组未检出preS区缺失突变,对照组检出1例preS1区15 bp缺失.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reS/S、preS、preS1、preS2区核酸点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区核酸点突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氨基酸水平上,试验组与对照组preS/S、preS、S、preS1、preS2区及a决定簇点突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 preS基因的缺失及S基因的氨基酸突变均不是B型或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HBsAb共阳性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大量的病毒颗粒.目前ELISA法主要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乙肝五项标志物。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发生HBV感染.检测乙肝病毒基因表达产物及患者的免疫反应产物.只能间接地提供标本HBV感染的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和具有传染性最为直接和可靠的依据.其含量能直接代表患者病毒血症的水平。在病毒的致病机制上,目前认为肝脏的损伤不是HBV直接导致.而是HBV的复制启动和激发集体的免疫反应所致。按照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观点.我们既要对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也有必要对已有的检测方法进行重新评估,为探讨慢性乙肝血清HBV-DNA含量与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ALT,AST)的关系.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