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mm)36例,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图像对比分析。结果MP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图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和横断位薄层扫描,对患者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柬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的显示率进行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于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等类型肿瘤,与横断位薄层扫描相比,采用多层螺旋扫描能明显提高其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定位准确,可以为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经病理及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中央型肺癌患者35例,周围型肺癌20例患者,均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并与薄层横断图像进行对比。结果中央型肺癌(35例)显示:管内型10例,管壁型7例,管外型18例。位置为各肺门均有显示。周围型肺癌(20例)显示:分叶征15例,血管集束征8例,胸膜凹陷征12例,毛刺征13例,空泡征9例,空洞型肺癌3例,各个肺叶均有发病。结论中央型肺癌:MPR可精确测量病灶的横径及纵径,显示壁内和壁外肿瘤情况,病变轮廓及气管狭窄程度的空间关系明显优于薄层轴位图像。周围型肺癌:MP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明显优于横轴位CT,对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有优势。对毛刺征、空洞型肺癌变化不大,显示病灶与支气管关系明显优于薄层轴位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在临床当中使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3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和横断位薄层扫描,对患者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的显示率进行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等类型肿瘤,与横断位薄层扫描相比,采用多层螺旋扫描能明显提高其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多层螺旋CT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确诊诊断,效果非常显著,在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我院收治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扫描以及全胸容积多平面重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扫描结果。结果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全胸容积多平面重建扫描的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泡征的显示比例均明显优于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扫描(P〈0.05),两种扫描方式的患者棘突征和短毛刺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二维与三维成像对周围型小肺癌(SPLC)瘤周征象的显示优势与不足.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0例3cm以下SPLC患者,常规扫描后对病灶1mm重建、冠矢状位MPR重建、多方位表面遮盖(SSD)成像并达到清晰显示支气管树和血管树的效果,选择一幅瘤周征象最典型的图像分析.结果 (1)分叶征和小棘突征在横冠矢状面和SSD上基本一致.(2)毛刺征在横冠矢状面像上显示有优势.(3)胸膜凹陷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在SSD像上显示最佳.(4)病灶与胸膜关系和瘤周模糊影在各种成像上基本一致.结论 几种成像技术各有优势,良好结合能全面揭示瘤周的边缘形态特征并提高SPLC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横断高分辨的薄层扫描和全胸容积多平面的重建扫描,并比较两种结果。结果全胸容积多平面的重建扫描的肿瘤分叶征、胸膜的凹陷症、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以及空泡征显示比较均优于横断高分辨薄层扫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短毛刺激征以及棘突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临床诊断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于螺旋CT薄层扫描的表现。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已证实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39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小结节征29例,分叶征见于27例,边缘毛刺征25例,空泡征17例,胸膜凹陷征13例,以及血管集束征12例。大多直径在1~3cm,临床症状不明显。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熟练掌握这些征象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宏鹏 《北方药学》2011,8(7):66+51-66,51
目的:探讨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特点。结果:CT均显示为肺内孤立性结节。瘤体边缘征象有: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可疑病例进行CT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动态观察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结果 58例患者CT表现为肺内圆形、类圆形块影或结节,或不规则形块影.其中直径大于3 cm的肿块42例,小于3 cm的结节16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瘤体内有液化坏死、空泡征、钙化影,肿块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邻近胸膜的肿块可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结论 MSCT能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特征等,同时能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肺内及胸壁、肋骨转移等.故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40例,均先接受DR平片扫描,随后为进一步确诊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骨关节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 140例患者中,临床明确诊断出196处骨折,其中,DR平片检查出142例骨折,其检出率为72.4%;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检查出187处骨折,其检出率为95.4%,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005,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之后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骨关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检查,可以对微小的骨折病变进行有效、直观的观察,还可以提供骨折的立体图像,使影像检查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漏诊率与误诊率,是目前对骨关节创伤进行无创检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大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结肠镜(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结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仿真结肠镜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大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脊柱结核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23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后处理图像表现.结果 MSCT能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范围、周围关系、椎管狭窄及椎旁脓肿等.MPR、CPR、SSD、VR等可以更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特征.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在诊断脊柱结核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黄琰 《北方药学》2014,(8):113-1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中容积重建(VR)技术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在肋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2例乳癌发生肋骨转移的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采集图像后,分别采用VR及SSD等技术进行图像处理,观察两种后处理技术在不同类型肋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准确率。结果:在52例患者中确诊发生成骨转移病灶103处,VR确诊率为100%(103/103),SSD确诊率为30.1%(31/103);发生溶骨性转移病灶20处,VR确诊率为100%(20/20),SSD确诊率为55%(11/20);发生混合型骨折病灶107处,VR确诊率为100%(107/107),SSD确诊率为71.03%(76/107);发生病理骨折病灶20处,VR确诊率为85%(17/20),SSD确诊率为100%(20/20);发生膨胀性生长病灶49处,VR及SSD确诊率都为100%。结论:VR无论在发现融骨性还是成骨性及混合性肋骨转移瘤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SSD由于是表面遮盖技术只能在发现病理性骨折方面确诊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邢会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20-121,12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AD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资料进行评估分析。结果MSCTA在主动脉夹层(AD)中均能明确诊断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真腔强化CT值显著高于假腔(P〈0.05),真腔多被假腔螺旋状包绕.横断面图像上可见“鸟嘴征”样特征,轴位图像上可虬“夹心饼”样特征。图像能明确显示初始破口位置、再破口数目、腔内血栓和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MSCTA可作为AD诊断和术前评估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相丽  陆启芳  郑穗生 《安徽医药》2016,37(2):163-16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SCT对7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常规扫描,并将所得数据经过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各种征象,对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腺癌与鳞癌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瘤体直径、棘突征、深分叶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和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在腺癌和鳞癌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对肺癌的初步定性诊断提供一定的影像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小儿支气管阴性异物的在诊断价值。方法 19例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支气管阴性异物,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多断面重建和最小密度投影技术显示。回顾性分析小儿支气管阴性异物的CT表现特征、气道阻塞情况及伴随征象,统计分析MSCT的诊断价值。结果 19例患儿中,异物位于气管者1例,右侧支气管13例(占68%),左侧支气管5例。MSCT轴位薄层图像诊断小儿支气管阴性异物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91%和90%。结合MPR和MinIP成像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96%和97%。结论 MSCT可作为小儿气道阴性异物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与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对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并分析所显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阳性率以边缘不规分叶征67例(51.69%)最多,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的46例(75.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优于X线片检查。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法(VR)、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等处理技术,以VR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他重组方法作为补充。结果56例主动脉夹层中,主动脉增宽28例(50%),观察到内膜钙化移位22例(39.3%),心包纵隔积血18例(32.1%),胸腔积液12例(21.4%)。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显示真假腔、内膜及受累血管的范围,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