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Bcl—2及P16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90例病人的PCNA、Bcl-2、P16蛋白表达情况,其中20例胃癌组织,18例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cl-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型增生、肠上皮生化、胃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P<0.05)。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P<0.05)。结论: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p16基因表达低下,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胃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并不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CNA、P53蛋白和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结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27例,高度异型增生17例)和51例小肠性化生(其中低度异型增生42例,高度异型增生9例)胃活检组织中PC—NA、P53蛋白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PCNA、P5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胃上皮异型增生并结肠性化生与小肠性化生间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低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间PCNA、P53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CNA、P53和Survivin基因的改变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PCNA、P53和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胃异型增生上皮并肠上皮化生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黏膜腺口形态在胃癌多阶段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的变化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检测早期胃癌手术标本28例共33个病灶的PCNA及抑癌基因蛋白P53的表达情况,并用实体显.微镜技术观察胃黏膜腺口形态的变化。[结果]胃黏膜的腺口形态分为Ⅰ、Ⅲs、ⅢL、Ⅳ与Ⅴ型;Ⅰ型的92.6%、ⅢL型的95.7%组织学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形态;Ⅲs型、Ⅰ型的7.4%及Ⅳ型的57.1%表现为肠上皮化生;ⅢL型的4.3%、Ⅳ型的38.8%、Ⅴ型的15.2%组织学上表现为异型增生,其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3.88%、34.37%和49.21%(P〈0.05),Ⅳ型有10.53%、Ⅴ型有60%出现P53阳性表达(P〈0.01);Ⅳ型的4.1%和Ⅴ型的84.8%组织学上表现为癌,其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1.63%和49.76%(P〉0.05),Ⅴ型有50%出现P53阳性着色。[结论]早期胃癌的基本腺口形态为Ⅳ型与Ⅳ型,在胃癌多阶段发生过程中,腺口形态按一定规律变化,并且伴随基因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 ,18例异型增生 ,12例肠上皮化生 ,2 4例萎缩性胃炎 ,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织中 Bcl-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 (P<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0 .0 5 )。结论 :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 p16基因表达低下 ,PCNA、Bcl- 2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catenin、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直肠腺瘤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结直肠腺瘤(CRA)及癌变组织中β-catenin、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CRA随上皮异型增生程度的提高及癌变的出现,β-catenin异常表达逐渐增高(P〈0.01)。伴中、重度上皮异型增生的CRA和CRA癌变组织中,β-catenin核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的CRA(P〈0.01)。CRA伴轻度异型增生和CRA伴中、重度异型增生及CRA癌变3组的P53蛋白和PCNA表达依次增高,其阳性率分别为10.3%、43.8%、75.0%和17.2%、62.5%、87.5%。在β—catenin核表达阳性者中,其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β—catenin核表达阴性者(69.7%和36.4%,P〈0.0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者中,其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53表达阴性者(72.4%和37.5%,P〈0.05)。在CRA癌变组中,有50%可见β-catenin和P53同时表达。结论β—catenin、P53和PCNA在CRA癌变转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 c-erbB-2, 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c-erbB-2,p53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58例胃癌、31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11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鼠抗人mAb ras基因p21蛋白、兔抗人c-erbB-2原癌基因产物多克隆抗体p185,鼠抗人mAb 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p21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7.3%,30.0%,46.2%,75.0%和72.4%;其表达率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P<0.05);p185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中无表达,在重度异型增生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8.9%,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仅在癌中有表达,表达率29.3%,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胃癌中两种以上癌基因蛋白同时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结论 ras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c-erbB-2,p53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较晚期。并认为胃癌发生需要多基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对p53基因突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正常大肠黏膜、32例大肠腺瘤与165例大肠癌中P53及hMLHI蛋白的表达。[结果](D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瘤组与大肠癌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1.9%与48.5%,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7.5%与87.3%,其中正常大肠黏膜组与大肠癌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高中分化、低分化与黏液腺癌组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17.6%与16.7%,其中前者与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70.6%与50.0%,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③在大肠腺瘤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与40.0%(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6%与60.0%(P〈0.05)。④大肠腺瘤中随hMLH1蛋白的表达减少P53蛋白表达增多,但无明显相关性(P〉0.05);大肠癌中两者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hMLH1基因的功能异常可能是p53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PCNA、P53基因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方法对临床95例胃手术切除标本PCNA、P5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胃癌变过程中均可见PCNA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PCNA增殖指数亦逐渐上升,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相比较,PCNA指数变化不大(P>0.05)。仅在重度异型增生组织中发现P53蛋白表达,胃癌P53蛋白 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与重度异型增生组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胃癌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高,对临床标本进行PC-NA检测,可较方便准确地判断组织的增殖状况。P53蛋白表达出现较晚,其可能表明P细胞已有明显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hMSH2、PCNA及P53蛋白表达的状况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子宫颈癌的hMSH2、PCNA及P53蛋白表达。[结果]子宫颈癌组织hMSH2、PCNA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2.96%(34/54)、75.93%(41/54)及66.67%(36/54);在hMSH2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子宫颈癌病例PCNA阳性表达率为85.29%(29/34)和60.00%(12/20),P53阳性表达率为76.47%(26/34)和50.00%(10/20)。hMSH2与PCNA、hMSH2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MSH2可能通过与PCNA、P53蛋白相互作用参与子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P53和ras癌基因表达产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研究p53和ras癌基因表达产物(p53蛋白和ras蛋白)在胃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对22例浅性胃炎,2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早期胃癌标本进行p53和p2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线性胃炎中两种蛋白均为阴性;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两种蛋白阳性率非常接近,其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差异性显著,(P<0.05)p53和p21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重度不典型增生(76.0%)和早期胃癌(70.0%)中,均高于两组中p53蛋白单项阳性率(40.0%和36.7%),和两组中p53和p21蛋白同时阳性率(24.0%和26.7%),其差异性均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在p53和ras基因表达水平上接近早期胃癌,二种基因表达产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Rb肿瘤抑制系统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P5 3 Rb肿瘤抑制系统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 4 2例慢性胃炎 (chronicgastritis,CG) ,71例肠上皮化生 (intestinalmetaplasia ,IM) (其中IMⅠ~Ⅱ 4 6例 ,IMⅢ 2 5例 ) ,75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 (dysplasia ,Dys) (其中DysⅠ 2 1例 ,DysⅡ~Ⅲ 5 4例 )及 84例胃癌 (gastriccancer,GC)组织采用Warthin Starry细菌染色及S P免疫组化法检测Hp ;HID AB(pH 2 .5 ) PAS粘液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及肿瘤组织中的粘液性质 ;S P免疫组化法检测P5 3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DysⅠ和GC病变中的Hp感染组 ,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P <0 .0 5 ) ;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未发现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Hp感染有明显相关 (P >0 .0 5 ) ,但从P5 3 Rb肿瘤抑制系统的角度分析 ,该系统异常在Dys和GC病变中与Hp感染则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引起Dys和GC病变中P5 3 Rb肿瘤抑制系统的异常从而导致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p53和ras癌基因表达产物(p53蛋白和p21ras、p21蛋白)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浅表性胃炎,2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早期胃癌标本进行p53和p2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浅表性胃炎中两种蛋白均为阴性: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两种蛋白阳性率非常接近,其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差异性显著(P<005)。p53和p21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重度不典型增生(760%)和早期胃癌(700%)中,均高于两组中p53蛋白单项阳性率(400%和367%)和两组中p53和p21蛋白同时阳性率(240%和267%)其差异性均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在p53和ras基因表达水平上接近早期胃癌,二种基因表达产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及32例胃炎组织hMSH2、P53的表达。[结果]胃癌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79.37%)明显高于胃炎组(53.13%)(P〈0.05);胃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88.89%)明显高于胃炎组(21.88%)(P〈0.05)。hMSH2蛋白在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及黏液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8%、82.76%和80.00%,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9.66%和73.33%,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MSH2蛋白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及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胃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分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对50例胃镜活组织检查标本的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的区AgNOR经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胃黏膜和中高度异型增生之间AgNOR/细胞核与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中~高度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之间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黏膜中高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与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37例贲门腺癌中,18例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配对组织中一致性P53免疫阳性反应的发生率为67%(12/18);定量分析表明,原发病灶中P53蛋白聚集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病灶中P53的表达;P53免疫阳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8%)明显高于P53免疫阴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29%,P<0.05)。37例贲门癌组织中,nm23免疫阴性者为24例,占65%,nm23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75%)明显高于nm23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31%,P<0.05)。在10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淋巴结周边部转移病灶P5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中心部。提示:P53和nm23在贲门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